丹霞路198 11小时前
方丈还俗结婚后的筇竹寺现状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丹霞路 198,作者:肖本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佛门遭遇信任危机

搬到昆明西北片区居住快 10 年了,我将筇竹寺当成 " 后花园 ",时不时去闲游一番。对该寺近年的景况,有些直观的感受。作为一座千年古寺,早已声名远播,加之有 " 五百罗汉 " 镇殿,每天仍吸引一些省内外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祈福许愿,节假日也会出现游客小高潮,然而香火仍可谓冷清惨淡,与其名声不太相称。

据说近些年民众观念有所转变,许多人有烦恼,刷刷短视频就过去了,实在熬不下去,宁愿躺平,对神佛的信仰、崇拜大不如前,禅修道场呈现普遍的萧条。 我不知道筇竹寺的冷清多大程度与消费市场相关, 但一定与 2012 年该寺清贤方丈还俗结婚有关。这起令人吃惊的 " 闪婚 " 事件,实则酝酿许久,牵涉到一些为人知和不为人知的佛门权杖与利益之争。最受伤的,莫过于那些虔诚的信徒。

现在看到许多人在讨论少林寺换了新方丈后能否延续释永信时代的辉煌,我觉得不会了。释永信也不过是吃到电影《少林寺》及改革开放的红利,才把少林寺做大做强。而后释永信与少林寺共同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为政治所用。然而释永信未能收敛个人欲望,一朝倒台,千千万万人发现自己蒙骗受辱,信仰随之崩塌。

信众失望了,也就不信了。没几个人乐意看到少林寺继续大念 " 生意经 "。

这种信任危机,必然影响到寺庙的香火。或许对于千年古刹来说不过是湖面上的微澜,但终归需要时间来化解、平息。

古寺藏深山

筇竹寺位于昆明城西北玉案山。进山公路逶迤数公里,大段在林间穿行。庙宇依山就势而建,巍峨庄严,常绿森林环抱,格外幽静。寺庙前方左手边为玉案山墓园,右手边山下为城区。一边是逝,一边是生。生死轮回,浮生若梦。有时我念头忽起,短短两三个小时,便能完成对筇竹寺新一次的造访。

筇竹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元至元 17 年,即 1280 年,由昆明著名和尚雄辩法师重建为禅宗寺院。1310 年,筇竹寺住持朝见元武宗获赠大藏经一部。1316 年,该寺再获元仁宗颁布圣旨,明确寺藏大藏经、庙产、山林及特权不受侵犯,刻碑为证。石碑阳面与阴面分别为蒙汉双语圣旨全文,现保存于该寺大雄宝殿。明清两朝寺庙曾遭火灾,数次修葺。寺内现存众多古树、碑刻、楹联等。

真正让筇竹寺名扬天下的,是塑造于清光绪年间的五百罗汉。 来自四川合川的民间雕塑家黎广修与其 5 位徒弟,从 1883 年到 1889 年,历 7 个寒暑,完成这项艺术杰作。 黎广修通过对云南人特别是滇池边马街一带的人的长相、神态进行观察,在没有照相机的情况下,先勾画草图,再进行塑像和着色,通过大胆的想象与艺术创作,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五百罗汉神态各异,生动鲜活,情趣盎然," 谈笑风生 ",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 " 东方泥塑艺术的宝库 "。黎广修也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满意,在筇竹寺的客堂上写下一副楹联:" 大道无私,玄机妙悟传灯录;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现在,人们说起筇竹寺,必提到五百罗汉。居不世之功的,还有主持塑造五百罗汉的梦佛和尚。

高僧大德为寺庙传承留下珍贵的物质与精神遗产,离经叛道者湮灭于历史的长河。释永信将少林寺做大做强了,可有人会在石碑上铭刻他的 " 功绩 " 么。

方丈还俗结婚

2012 年 6 月,昆明筇竹寺方丈还俗结婚的消息不胫而走,令人大跌眼镜。不仅市井黎民为之愕然,筇竹寺 90 岁的老和尚也声称:" 从来没听说过佛寺的方丈还俗、结婚的事。"

还俗的方丈法号 " 清贤 ",俗名周某某,生于 1963 年,曲靖市麒麟区三宝人,小学文化。2012 年 6 月 9 日,清贤从昆明市佛教协会辞职,6 月 17 日即在昆明大观酒店完婚。从婚礼现场传出的照片可见,周某某身着黑色西服,携一袭白裙的年轻新娘,春风满面,举杯迎宾。据称这场喜宴 " 大摆 30 桌 ",新娘为 26 岁的玉石老板。

清贤从昆明市佛教协会辞职的第二天,曾任筇竹寺老方长,已 95 岁高龄的明道法师,由一众弟子簇拥着,冒着大雨,急急回到筇竹寺,住进方丈室。他已阔别此地 13 年,这回不想走了,想继续主持筇竹寺事务。

明道是清贤的师傅,云南曲靖人,生于 1917 年,1945 年在筇竹寺削发为僧,先后在筇竹寺、华亭寺、圆通寺等寺庙任当家或住持,1990 年始任筇竹寺方丈,是共和国成立后云南首位升座的汉传佛教方丈,弟子众多,德高望重,影响甚广,乃一代高僧。令人诧异的是,1997 年他突然将筇竹寺的各项事务交给年轻的弟子清贤管理,改任法主和尚。有说是受到行政主管部门人员的强力干涉。

尽管做出极大的退让,明道老和尚仍未能安度暮年。清贤与他在管理理念及方式上差别极大。明道倡导出家人要 " 禅农并重 ",修禅弘法的同时,应兼顾农业生产。清贤则沉溺于物质与享乐主义,荒废农耕,接管筇竹寺后很快给自己买了豪车,还将寺庙后山的土地租给别人开农家乐,每日 " 烹羊宰牛 "。不少老和尚被逼走,却不断有清贤老家的亲戚来到寺院供职。清贤不知担心什么,晚上睡觉要安排保安守卫。

已 80 多岁的明道,被清贤封为寺院农业生产组组长。然而生产组仅明道一人,负责开荒种地。他在后山独自耕作的身影,与寺院僧众日渐疏离。1999 年,他离开筇竹寺,下山开始了暮年的漂流。有说是被赶走的,有说是主动离开。离开前他曾向有关部门举报清贤,可见离开是迫不得已、极不情愿的。" 要回去。"10 余年后,身在曲靖弥陀寺的他,仍对筇竹寺恋恋不舍,思归心切。

这次因清贤还俗结婚,明道重回筇竹寺,也不过才待了一晚上,第二天就被有关部门和佛教协会的人 " 请 " 走了。终究未能终老于他为之复寺弘法、眷恋一生的筇竹寺。2020 年 1 月 16 日,明道在曲靖弥陀寺圆寂,享年 103 岁。

我所叙述的过程,只是事实的概貌。有些东西,不好过多谈及。某次我曾看到一篇博文,是还俗结婚后的清贤向某寺方丈发出诘问,指称对方对明道的事情处理不公。清贤对明道,多少还是心存愧疚的。

先渡己,再渡人

我喜欢去筇竹寺,因为轻易就能获得一方世外的清幽。不仅能够感受自然气息,亦能获得一些生命的启悟。相信每个人都会有 " 出世 " 之心,出世而不出家,每次就两三个小时,何乐而不为。

毕竟有着千年的积淀,清贤之流再怎么玷污,也抹煞不了寺院的风韵。寺内古木参天,翠竹隽秀,楹联郁郁,真正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可以看看五百罗汉,读读各种对联,或者找个地方坐下来,看庙宇上方白云悠悠,听大殿檐角风铃声声,就很好。

某次,我一眼看见山门外一块牌子上写着" 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获得极大的安慰,因为我是个有病在身的人啊。不禁慨叹,人生的某些遭遇,或许真是 " 最好的安排 "。

我很喜欢寺里的几副对联。其一: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何其超脱豁达;其二: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据说此对联由明代担当和尚题写,简单直白,却意味无穷,有举重若轻的绝妙;其三:两手把大地山河捏瘪搓圆,洒向空中,毫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在肚里,放出光明;此对联为清代的舒藻题写,气魄宏大又生动活泼。

现在的筇竹寺,游客来去自如,没有人拦路推销,也没有人强制消费,不收门票,不收香烛钱。游客取香进香,愿捐钱就捐,不捐也无妨。茶室、斋饭收费也不高。整个寺院有些 " 无为 " 的状态,是那种 " 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 " 的淡然,而不是 " 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 的急迫。大部分时间,寺内清清静静,清静到能听见花开的声音,听到罗汉的低语。游客到来,也主动放低嗓门,小声说话,融入这清静的环境中。

这样的管理状态,少了许多功利色彩,给了游客最舒服的体验,与清贤还俗后寺院的人事变动有很大关系。

我第一次见到净远和尚是在寺院茶室,他正与几位香客聊天,有人招呼我加入。没聊多久得知他是 " 方丈 ",实际当时他只是筇竹寺的当家。清贤还俗后不少人觊觎筇竹寺的方丈之位,但最终都没能上位。倒是清贤的弟子净远,时任筇竹寺的副当家,接任了该寺的当家。当家在寺院中的排位仅次于方丈和住持,没有方丈和住持,当家就是最高管理者。近些年净远一直住在方丈室。

净远看起来四五十岁的样子,目光炯炯,面部宽阔,很有些佛像。在本地佛教界,其资历尚浅,公开信息几乎查不到他的任职和活动情况。加之师傅的还俗,寺院的震荡,他选择了一种极其低调的方式来自处。大部分时间深居简出,极少抛头露面。

我曾与净远和尚在方丈室有过一席谈。

方丈室平时院门紧闭,需有人领着才能进去。那天下午外面阳光明媚,方丈室内却有些阴冷。坐定,净远将袈裟裹紧,又让我将沙发上的一条毯子递给他,他披在了肩上。言谈中得知平时来拜访他的人还是不少,其中有身居要职的官员。我们谈到筇竹寺是否可以做一些宣传推广,使香火旺起来,他说不想," 我能把这点祖产守好就行了。"

交谈十分坦率,话题中也有对时事的看法。离开前他让我也在佛前拜一拜。我照着做了。我没像其他一些人一样拜见方丈要递上红包。他也一直乐呵呵的,未表现出丝毫的不快。

" 出家人真的看破红尘了么?"我问另一位师傅。

" 看破红尘就不会出家了。"他回道,出家人首先要完成自我修行,能以佛法克制人性的弱点,先渡己,再渡人。

评论
君山君
11小时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