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 解码 LP 从香港创新科技署官网获悉,规模 100 亿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开始招基金经理。具体如下:
每个子基金目标基金规模至少 20 亿港元,子基金的整体目标规模至少 400 亿港元。
政府将作为最后一位有限合伙人向子基金投入资金。
政府在每个子基金投入的资金以 10 亿港元为上限,且不超过该子基金规模的 25%。
政府投入的总额以 100 亿港元为上限。
这是香港发力科创的一幕。其实早在今年 1 月," 创科产业引导基金 " 就已正式提交意向书,并列出初步框架,有意向的机构需在 2026 年 1 月 16 日前提交申请材料。
香港母基金招 GP
具体而言,创科产业引导基金设立于 " 创新及科技基金 " 下,获立法会拨款 100 亿元。
投资方向上,基金将投资于五个主题板块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机械人、半导体与智能设备、数字化与升级转型,以及未来与可持续发展。香港政府将在每个板块下各设一至数个子基金。
公告中表示,为引领市场资金投入,政府会做好 " 搭台 " 角色,希望吸引一定数量的策略投资人,每个策略投资人出资不少于 30 亿元,以有限合伙人(LP)的身份,与政府一起投资到主题板块下的各个子基金。
此后,政府将选择合资格的专业基金经理负责成立子基金,也就是担任 GP 的角色。除了政府、策略投资人的注资外,基金经理还须引入其他市场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向子基金投入资金。
在出资规模上,政府给每支子基金的出资承诺额以 10 亿元为上限,并且不会超过该子基金规模的 25%,整体子基金的目标规模至少为 400 亿元。
以上总结来看,就是香港政府最高出资 10 亿元(占比 25%),招纳的策略投资人出资不少于 30 亿元,其余资金均由 GP 向社会募资。
此前香港政府就披露了基金投资的要求,即类似内地的返投模式:
(i) 100% 的基金规模须投资于与香港创科产业及新型工业产业,以及其产业链关联的企业;
(ii)至少 50% 的基金规模须投资于香港企业,或将会来香港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或创科产业或新型工业产业及产业链相关关键环节(如国际研发中心等)的非香港企业;
(iii)至少 30% 的基金规模须投放在香港设立及营运生产及制造基地,涵盖中试生产线、测试工序等。
在 GP 职责上,公告中提到,基金经理将作为子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负责成立不少于 20 亿元(包括政府注资)的香港有限合伙基金,此外还将为子基金筹集政府以外资金、管理子基金的日常运作、根据投资框架寻找投资目标、为获投资的企业提供支持,以及定期提交报告。
最后,基金经理的评审准则上,则包括申请者的背景、团队资源、投资策略和流程、投资表现、公司资源、经验和贡献、募资能力,以及费用,并需经征询督导委员会的意见。
总的来说," 创科产业引导基金 " 的模式与内地政府引导基金大多一致。
科创时代
如果把香港科创路线划分时间来看,最近几年无疑是飞速崛起的阶段。2022 年,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自上任起就以 "无创科、无未来" 多次强调创科对香港的重要性。
彼时,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初始管理规模 620 亿港元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HKIC)。由特区政府全资拥有,这一政府主导的投资公司在香港还是首次出现。随后,港投公司迅速完成团队的组建设立。
从最初的思谋科技、百图生科、银河通用等,到最新拿下融资的手术机器人康诺思腾,港投公司的投资速度颇为利落。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曾表示," 每 1 港元的港投公司投资,已撬动市场超过 6 港元的长期资金跟投 "。
此次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则是另一番布局。与港投公司掌舵的 620 亿港元资金不同,这支基金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具有潜质、处于成长期的创科企业,做到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强调 " 补链强链 " 等效果。
如此,两大资金体系形成了互为补充的模式。
Old Money 退场,New Money 崛起最近投资界与香港科技园 CEO 黄秉修的交流中提到这一幕,他印象最深的便是三个方向:人才、企业、海外资金。
" 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来自欧美的海外人才都被吸引到香港来,香港慢慢变成人才聚集地;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香港扮演了连接海内外的重要角色,从落地到出海,不少企业不再只是设立一个办公室在香港,而是逐渐融入了香港的生态圈。"
我们正在经历着这些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