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味艺文志 9小时前
印度人凭什么认为印度菜天下无敌?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味艺文志,作者:魏水华,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1 年,在德里电视公司(NDTV)组织的一次真人秀节目上,印度名厨维卡斯 · 坎纳(Vikas Khanna)发起过一段语惊四座的言论:

" 印度菜不只是食物——它是五千年历史的科学、哲学与生活方式。世界上没有其他菜系拥有如此深度。当西方人把黄油鸡叫做‘咖喱’时,他们正在抹去我们的文明。"

YouTube 视频下,200 万观众留言:"Jai Hind!"" 终于有人说出来了!"

没人追问,五千年文明,是否真能浓缩于一盘黄油鸡?

更没人质疑,当一道菜被抬上神坛,谁还在乎它的味道本身?

在当代印度,美食已经超越果腹之需,升华为民族自信的图腾。媒体称其 " 理应获全球认可 ",政客视其为软实力王牌,民众则将其奉为不可置喙的圣物。

在印度的互联网上,任何对印度菜的微小批评,都会被迅速解读为 " 对印度文明的攻击 "。这种近乎宗教的狂热,正在制造一个香料包裹的幻觉:印度菜不仅最好吃,而且最正确、最先进、最不容质疑。

薛定谔的餐桌自信

在印度媒体的表述中,印度人的餐桌自信,有一条清晰的脉络。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独立之初,《印度时报》等报刊就开始批判殖民时期的英式饮食,比如红茶搭配糕饼为 " 殖民遗毒 ",呼吁回归 " 本土谷物与香料 "。

但那个时代的叙述,还是防御性、内向型的,强调 " 我们的食物属于我们自己 ",而非 " 我们的食物优于他人 "。

真正的餐桌民粹出现于 1991 年印度经济改革后,开始拥抱全球化的印度媒体转向 " 展示印度 "。1995 年《今日印度》推出特辑《The Taste of India》,首次将地方菜系(如喀拉拉椰奶咖喱、孟加拉芥末鱼)作为 " 国家多样性象征 " 呈现。

经济有了发展通路,就开始追求上层建筑位面的民族自信了。

2000 年之后,随着硅谷印度裔精英崛起,媒体开始将 " 印度菜被西方接受 " 视为国家软实力标志。2006 年《印度斯坦时报》称:"Dishoom 餐厅在伦敦的遍地开花,证明了世界终于读懂我们的味道。"

咖喱圣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尤其是 2014 年莫迪上台后,在 " 印度制造 "" 印度叙事 " 国家战略下,媒体话语急剧转向排他性优越论。大国民粹,成了全印度美食评论圈的主旋律。

2015 年《今日印度》发文 " 印度菜复杂度超过法餐 "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夸耀,而是赤裸裸的拉踩。

尤其是 2016 年,莫迪政府宣布废止 500 和 1000 卢比的纸钞,引发大规模挤兑和金价暴涨之后,政府急需文化议题转移注意力,

2021 年,《印度斯坦时报》一篇文化评论说:" 印度厨房是微型联合国,每一道菜都是一次文明对话。" 文章将旁遮普的黄油鸡(Butter Chicken)比作 " 锡克教的包容精神 ",将喀拉拉的椰奶咖喱鱼解读为 " 马拉雅拉姆人的海洋智慧 ",甚至将孟买的街头帕夫 · 巴吉(Pav Bhaji)称为 " 城市多元主义的味觉化身 "。

在这里,食物不再是食物,而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2022 年,《今日印度》的封面文章《印度菜:被低估的世界第一》说:" 法国菜只有三种基础酱汁,意大利菜依赖番茄与橄榄油,而印度菜拥有超过 200 种香料组合、30 种烹饪技法、以及跨越 5000 年的哲学根基。" 作者甚至称:" 印度菜的风味分子复杂度是法餐的 3.7 倍。" 尽管该数据来源不明,却被印度国内的互联网疯传。

2023 年《印度经济时报》的一篇报道,标题为《印度菜:宇宙中最复杂的菜系》。文章引用一位匿名 " 国际美食科学家 " 的话称:" 印度菜的香料配比遵循量子纠缠原理,单一香料的改变会引发整个风味系统的坍缩。"

将玄学与伪科学嫁接的修辞,被无数读者奉为真理。

最登峰造极的是畅销书作家切坦 · 巴加特在《印度快报》专栏中的 " 金句 ":" 当你吃一口印度菜,你吃的不是饭,是五千年的文明 …… 西方人至今无法复制真正的印度味,因为他们缺乏‘香料灵魂’。"

这种将饮食能力与文明等级挂钩的论述,迅速成为民粹话语的标配。

总结这些印度媒体的食评,很容易看到一个共性:用宏大叙事掩盖具体实践,用文明优越替代味觉体验。它们不讨论印度烹饪与周边地区、与殖民历史的相关性,而是宣称 " 印度菜 " 作为一个整体,天然高于其他菜系。这种话语一旦被广泛接受,便形成一种认知闭环:你无法批评印度菜,因为批评它等于否定印度文明。

毕竟,最廉价的自信是爱国主义,而最低门槛的爱国主义,就是餐桌上的爱国——夸我家的东西好吃不需要成本、也不需要学历。

虚构的口腹之欲

无论媒体、作家如何吹嘘,其本质,都是对广大民意的总结与反馈,是迎合多数思维的产物。那么,印度人对本土饮食 " 天下第一 " 的傲慢,从何而来?

翻阅 IndiaMike、Rediff 等印度本土互联网论坛早期的论坛帖子,网民的争论主要围绕地域口味偏好,比如 " 南印度 vs 北印度谁更正宗 ",很少有上升到文明等级的言论。有德里人批评 " 孟买菜太油腻 ",会被孟买人反唇相讥,但不会被骂 " 叛徒 "。

然而,随着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平台诞生,发表意见的门槛越来越低。强调民族自信、煽动印 " 夷 " 对立,成了人人都能做的事。

最朴素直接的语言,最能引发普通民众的颅内高潮。

2016 年,一名英国美食博主称 " 印度外卖高油 ",首次引发大规模 #Boycott(抵制)标签。饮食批评开始被等同于 " 不爱国 "。当有人在 Facebook 吐槽 " 德里餐厅咖喱过咸 ",评论区会越来越多地出现 " 不爱印度菜就滚 " 的骂声。

再之后,随着短视频的崛起,算法,进一步为餐桌民粹推波助澜:2021 年,移居美国好莱坞多年的女星朴雅卡 · 乔普拉返回印度巡演。在 ShareChat,她发布了一条探店印度小饭馆的视频,因为流露出对印度重油重香料的街头小吃的嫌弃,这条短视频被印度网友转发超过 300 万次,人们骂她 " 背叛了印度 "。

无独有偶,2022 年,美籍印度裔作家普里娅 · 帕特尔在个人博客中写道:" 回孟买探亲时,发现家乡菜比记忆中更咸更油,可能与现代生活节奏有关。" 本是个人感受,却被截图疯传。印度网民骂她 " 背叛祖国 "" 被西方洗脑 ",甚至有人人肉其住址,威胁 " 滚回美国吃汉堡 "。帕特尔最终被迫关闭博客,公开道歉:" 我永远爱印度菜,它完美无瑕。"

2023 年,英国名厨杰米 · 奥利弗在其新书中提到:" 许多英国印度外卖店的咖喱高油高糖,长期食用不利于健康。" 简单的营养学评论,却在印度引爆滔天巨浪:推特上 #BoycottJamie(抵制杰米)迅速登上印度趋势榜首,数万条推文指责他 " 侮辱印度文化 "" 西方偏见 "。一位高赞评论写道:" 你连姜黄和姜都分不清,有什么资格评价我们的食物?" ——仿佛饮食批评必须以 " 精通香料 " 为前提,否则即属冒犯。

这种 " 零容忍 " 机制的核心逻辑是:印度菜 = 印度 = 印度人,三者不可分割。因此,批评菜等于批评国,批评国等于攻击人。理性讨论的空间被彻底压缩。你不能说 " 这道咖喱太咸 ",只能说 " 这道咖喱完美体现了印度精神 "。

社交媒体上,常见话术包括:

" 如果你不喜欢印度菜,请离开印度!"

" 真正的印度人从不质疑我们的食物。"

" 西方人吃印度菜只是猎奇,他们永远不懂其中的哲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奖励愤怒,而非思辨;温和声音被淹没,极端言论成主流。网民对印度菜的 " 零容忍 ",并非源于传统,而是社交媒体算法与民族主义情绪共谋的产物——越极端,越可见;越理性,越沉默。

躁动的民族崛起

媒体舆论的思维模板化、民意的极端化,是偶然么?

当然不是。

一切的根源,来自印度政府:在经济硬实力撑不起,文化软实力比不过的惨淡现实下,为了让人民相信 " 印度必将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 印度文明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印度政府很早就将美食自信纳入国家战略,其工具化程度日益加深。

尼赫鲁时代,印度通过 " 印度文化中心 " 在海外教授瑜伽、音乐、舞蹈,饮食作为辅助元素开始登场。1990 年代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度新移民在海外定居,印度菜在海外被刷脸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2003 年,印度外交部开始在海外使领馆有计划地组织 " 印度美食周 ",虽然定位为文化交流,但其意识形态输出的目标,已经呼之欲出。

可以互为佐证的是,2010 年,印度智库 " 观察家研究基金会 "(ORF)发布报告《Food as Soft Power》,系统提出 " 以饮食传播印度价值观 "。

尤其是 2014 年莫迪上台后,民粹越来越成为外交核心——外交不是做给外国人看的,而是做给本国人看的。

由印度文化部牵头,投资 50 亿卢比,在全球 100 个城市设立美食中心、教授烹饪课程的 " 印度厨房计划 ";围绕各国使领馆,教授 " 印度饮食哲学 " 的 " 印度美食文化角 ";交由德里政府审核的 " 印度烹饪遗产名单 " 陆续出台,官方文件明确写道:" 通过食物传播印度价值观,对抗西方文化霸权 …… 每粒孜然,都蕴含吠陀智慧 "。

2022 年,印度外交部发布《美食外交白皮书》,将咖喱定义为 " 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载体 "。文件称:" 印度菜的复杂性与包容性,正是印度民主精神的味觉体现。" ——仿佛香料多寡与民主程度成正比。

尤其是 2023 年 G20 峰会上的 "Taste of India" 国宴,将这种国家叙事推向高潮,成为一场 " 文明优越性 " 的展演。

作为东道主,印度在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主导下,将国宴菜单命名为 "Taste of India"(印度之味)。菜单封面印有印度国旗三色,内页每道菜均附哲学解读:

黄油鸡:" 象征丰盛与分享 ";

马萨拉豆汤 " 体现印度农民的坚韧 ";

芒果拉西 " 代表热带文明的甜蜜 "。

外长苏杰生在峰会期间接受 BBC 采访时说:" 玛莎拉是我们的软实力核武器。西方用电影征服世界,我们用香料温暖人心。" ——将食物比作 " 核武器 ",其隐含的对抗性不言而喻。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国内宣传口径。G20 结束后,《印度快报》撰文:" 世界领袖被印度味道征服!" 配图是各国领导人微笑用餐。

但事实上,多国代表因饮食禁忌(如清真、素食)仅品尝了部分菜品,香料过重能否被一部分追求清淡的东亚国家接受也是疑问。但这些细节被彻底忽略,取而代之的是 " 全球臣服于印度味 " 的单一叙事。

这种政治化操作的后果是双重的。对外,饮食被简化为文化输出工具,忽视真实接受度;对内,强化 " 印度菜天下第一 " 的集体幻觉,压制任何反思声音。

食物不再是风味的呈现和地理、历史的浓缩,而是主义的渗透。

尾声

2025 年 5 月,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莫迪说:" 未来,我们希望全世界每一户家庭的餐桌上,都会有印度制造的食品 "。

言下之意很清晰,在美国的科技品、中国的工业品之外,要构建以印度食品为代表的 " 味道第三极 "。

但事实上,截至去年年底,14 亿印度公民中,持有护照者不到 6%,真正有海外经历、了解各国餐桌生态与饮食嗜好的印度人,凤毛麟角。

不观世界,何以谈饮食世界观:毫无疑问,这不是香料的餐桌故事,而是民粹的赢学圣战。

参考文献

Food and Nationalism in India.B. Siegel —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Food Studies, 2022.

Meat-eating in India: Whose food, whose politics, and why it matters.C. Sathyamala —  Contemporary South Asia / SAGE, 2019.

Bovine meat, authoritarian populism, and state regulation of slaughter in India.J. Jakobsen —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Cultural Studies  ( online/Wiley ) , 2023.

Food and Nationalism: Gastronationalism Revisited.A. Ichijo —  Nationalities Papers / Cambridge Univ. Press, 2020.

Sacred Cows and Chicken Manchurian: The Everyday Politics of Eating Meat in India. ( 书 ) James Staples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0.(书评与图书信息见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等).

Genealogies of food in nationalist North India / Between digestion and desire: Genealogies of food in nationalist North India.R. Berger —  Modern Asian Studies, 2013.

Nation on a Platter: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Food and Cuisine in Colonial Bengal.J. Sengupta —  Modern Asian Studies, 2010.

Vegetarianism, Meat and Modernity in India.(综述 / 研究论文合集与评论,含对 " 素食—民族主义 " 关系的讨论) — 多作者 / 研究综述, 2023.

" ‘ Provincialising ’ Vegetarianism: Putting Indian Food Habits in Their Place."(讨论印度被误读为 " 素食国家 " 的问题) — 研究论文(2018 年左右的综述 / 论文).

Evolution of Indian cuisine: a socio-historical review.V. Antani et al. —  Journal of Ethnic Foods, 2022.

评论
▓▓
7小时前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呕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