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 前天
创新主体发展壮大 战略能级显著跃升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作用日益凸显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1 月 21 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 " 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 "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专场,省科技厅发布 " 十四五 " 时期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战略引领体系完善

创新驱动发展升级

据发布会介绍,甘肃全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按照 " 七地一屏一通道 " 部署,建设科技创新 " 五大高地 "、畅通成果转化 " 四大通道 ",26 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 2020 年的 51.63% 提升至 2025 年的 55.6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1.12%,较 " 十三五 " 末提高 6 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 2020 年的 109.64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164.59 亿元,年均增长 10.6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 26.3%。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显著," 十四五 " 以来,353 项技术实现国产替代,226 项技术保持国际或国内领先,173 项原创成果产业化。创新组织模式提质增效,实施 10 项研产融合科技攻关赋能计划,建立 " 两总系统 " 和 " 双目标 " 机制,投入财政资金 1 亿元,带动企业及金融投入 3.96 亿元,攻克新技术 34 项,研发国产化替代产品 23 个。组建 13 家企业创新联合体,集聚 326 家产学研单位协同创新,攻克国产替代技术 73 项,转化成果 113 项,新增产值约 145 亿元。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布局,战略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一带一路 " 科技合作实现突破,中国-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哈萨克斯坦草原生态修复 2 个联合实验室获国家批复。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壮大,高质量完成 14 家在甘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数量居西部第 3 位,聚焦核科学、种业创新等战略领域强化布局。省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确定 12 个省级、9 个部门级科技创新平台 " 白名单 ",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 97 家、技术创新中心 133 家、工程研究中心 297 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77 家,形成全链条创新支撑体系。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凸显,2024 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538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58%,以全省 0.47% 的土地面积创造近 12% 的地区生产总值。

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活力充分激发。2024 年全省研发人员达 7.44 万人,较 2020 年增加 3.13 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增长 75%,现有在甘 " 两院 " 院士 18 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梯队不断完善,外国专家队伍持续壮大。科技管理改革纵深推进,优化创新政策体系,建立政策一致性审查机制,构建多层次科技计划体系,出台 33 条举措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开展 10 项创新政策改革试点。科技金融深度融合,2025 年以来投放科技创新贷款 135 亿元,惠及企业 6706 户,新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利率低至 2.32%," 科惠保 " 承保企业 1396 家。

企业培育量质齐升

动能澎湃后劲十足

五年来,甘肃通过政策供给、梯次培育、资源集聚等多维举措,全省科技型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超额完成强科技行动目标任务。

发布会数据显示,较 " 十三五 " 末,2024 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 4541 家,增加 3347 家,年均增长 39.65%;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 1762 家,增加 1297 家,年均增长 39.52%;高新技术企业达 2459 家,增加 1236 家,年均增长 19.08%;" 三高 " 企业增加 247 家,各类科技型企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在培育体系构建上,甘肃建立 " 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 梯次培育机制,出台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强化财政奖补激励。" 十四五 " 以来累计发放奖补资金超 6 亿元,推动 958 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跃升。聚焦产业需求和 " 卡脖子 " 问题,首批 10 项研产融合科技攻关赋能计划项目均由骨干企业牵头实施;整合产业链资源组建 13 家企业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克行业共性难题。各类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全省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4 家、省重点实验室 21 家、省技术创新中心 120 家。2024 高新技术企业年营业总收入达 4807.7 亿元,较 " 十三五 " 末增长 99.7%;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 2548.25 亿元,增长 86.5%;获得Ⅰ类知识产权 2742 件(项),增长 159%;纳税总额 114.02 亿元,增长 71.82%,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攻坚克难普惠于民

成果转化福祉共享

五年来,该厅聚焦人民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核心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推广普惠应用,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据介绍,在医疗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织密健康防护网。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攻克 " 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 " 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医用碳离子加速器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 95%,可有效治疗肺癌、肝癌等 54 种病种,目前已在全国部署 10 台、投入运行 4 台,武威、兰州两家重离子医院累计治疗患者超 2700 例。成功研制中国首台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驱动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 " 昆吾刀 ",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拥有该技术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同时,布局建设 16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51 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覆盖 29 个疾病领域,辐射 14 个市州 162 家医疗机构,推动医疗技术精准化提升。

在生态保护领域,科技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省科技厅制定《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 年)》,增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与污染防治重点研发专项,构建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新批复建设 " 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研发的冻土工程增韧技术为青藏铁路运维、青藏高速公路建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高寒牧区草原生态修复 " 项目在甘青川藏等地累计治理退化草原 6439 万亩,试验示范区产草量提高 20% 至 30%,多年生物种丰富度增加 11% 至 20%。

在公共安全领域,针对洪涝、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构建 " 空 - 天 - 地 " 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研发智能监测系统,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推进 " 科技兴警 " 战略,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部署 " 数字孪生虚拟现实警务 " 等研发项目,提升社会风险预警预防与精准打击能力。食品安全领域,突破重金属离子、农兽药残留等数十种快速检测方法,构建 " 大数据 + 商检 " 智能服务平台,实现 " 甘味 " 特色食品认证抽检全覆盖,守护百姓餐桌安全。

记者 赵万山 实习生 陈嘉睿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