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26讲武堂 8小时前
希姆莱的管风琴:二战德国党卫军的8厘米多轨火箭炮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烧的岛群 Author 群主飞龙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89篇原创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正文共约7200字,配图33幅,阅读需要16分钟,2025年11月23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Kagohl 3"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鲜血带来的灵感:德国党卫军对苏联火箭炮的效仿

1941年6月28日,德军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奥尔沙地区首次遭遇了可怕的喀秋莎火箭炮,当天7门BM-13自行火箭炮向德军占领的一处火车站投射了112枚131毫米火箭弹,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在后续的战事中,喀秋莎火箭炮这种可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高装药火箭弹的武器屡次对德军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令德军印象深刻(也可以说是让德军极其痛苦)。

虽然德军自己的牵引式火箭炮,即15厘米口径的Nebelwerfer.41(1941年型烟雾发射器,绰号喷烟者)早在1940年就宣告服役,但德军还是被喀秋莎火箭炮可怕的火力所震撼,并发现喀秋莎与喷烟者相比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弹药,于是出现了进行仿造的呼声。然而主管火箭武器研发装备的德国陆军武器局第11处认为苏联使用的尾翼稳定火箭弹与德军的喷嘴式自旋火箭弹相比在精度方面劣势明显,而且现在德国产能有限,现有的喷烟者一样是供不应求,贸然制造新型号无疑会影响现有型号的生产,所以第11处拒绝大规模仿造苏联火箭炮,并决定全力投入喷烟者和新式的28/32厘米重型火箭炮的量产来补充前线日益急切的需求。

图1:15厘米口径的Nebelwerfer.41火箭炮

虽然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不看好仿造苏联型号的建议,但一直与前者争夺权力和资源的武装党卫军(Waffen-SS)却有自己的小心思。作为希特勒的"宠臣",武装党卫军利用政治影响力建立了独立于陆军武器局之外的党卫军武器装备局(Waffen- und Geräteamt der Waffen-SS)为麾下部队进行武器研发和列装工作。眼看国防军的火箭炮力量日益壮大,党卫军自然是不甘居于下风,再加上同样在东线数次遭到喀秋莎火箭炮的严重打击,于是萌生了开发属于自己的火箭炮的念头。

与1941年少数有识之士一样,党卫军的想法也是仿造苏联火箭炮。1942年夏季,苏联陆军装备了新式的BM-8-48自行火箭炮,这种火箭炮最大优势是布置了上下两排共24具发射导轨,每个导轨可装填2枚火箭弹,共计48枚,可在8-10秒内完成发射。虽然其使用的82毫米火箭弹威力相对有限,但火力密度和攻击范围极其恐怖, 超越了此前任何一种苏联火箭炮,与德军火箭炮相比也是优势突出。

图2、3:BM-8-48火箭炮

如此可怕的型号自然是落入了党卫军的法眼。1943年上旬,几门被缴获的BM-8-48火箭炮被党卫军护送至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的布尔诺兵工厂(Zbrojovka Brno)和斯柯达工厂(Škoda Plants),目的在于利用两家工厂的力量对这种火箭炮进行逆向工程,开发出党卫军自己的同类型武器。该项目由V-2弹道导弹总设计师维尔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的助手罗尔夫·恩格尔(Rolf Engler)主管,他的手下包括一群捷克斯洛伐克的技术人员,毕竟该国也是欧洲的一个军事强国。

党卫军的喀秋莎:8厘米多轨火箭发射器

党卫军仿造工程的最终成果是"8cm Raketen Vielfachwerfer",意为"8厘米多管火箭发射器",但实际上也是一种导轨发射装置(以下简称为8厘米火箭炮),布尔诺兵工厂总计生产了50门这种火箭炮。该装置的单具发射轨呈"工"字形,分上下两道平行且长度相同的导轨,中间依靠穿孔钢轨相连。发射导轨长度为200厘米,发射器全重为1290千克(整体重量)。值得一提的是,党卫军曾试图将其开发为安装在索玛S-35中型坦克上面的48轨发射器,一次可以发射96枚火箭弹,但最终因为太过笨重且装弹困难而放弃。

图4、5:8厘米多管火箭发射器

8厘米火箭炮被安装在圆形的旋转底座上,可以360°旋转,不需要转动车身就可以原地调整射击方向,而且该底座依靠电力装置驱动,而苏联火箭炮依靠手轮驱动,因此德国版本旋转速度更高。俯仰机构包括高低机和安装在左侧的钢制肘节部件,也依靠电力驱动,可以在0-37°调整从而改变射程。该火箭炮还设计了炮身固定架,包括位于发射车驾驶舱后端的连接杆和发射架前端的三角形钢制支架,两者连接处开设了孔洞,依靠螺栓固定,发射前需要卸下螺栓从而解除固定架。

与BM-8-48一样,德国的8厘米火箭炮也是依靠电流进行发射,火箭弹通过锁具固定在发射架末端,其点火由安装在导轨后部的点火枪完成,点火枪内装有由电流启动的点火管,至于电流源是位于发射架与圆形底座之间的棱台炮塔(也是点火电池所在位置),它左右伸出两根电线与发射架相连从而为点火枪通电。发射车内安装了发射控制装置,包括钥匙控制的开关、指示窗、保险丝、闸刀开关和手轮。炮手需要先关闭闸刀开关,插入钥匙并将其转至"开启"位置,然后快速旋转手轮连接电路,从而发射火箭。与苏联原版相比,德国火箭炮只需要2-4秒钟就可以打完48枚火箭弹,可以覆盖162米宽、265米长的区域。

图6、7:红色为固定炮架,绿色为俯仰机构,黄色为点火电线,紫色为电池箱

图8:固定炮架结构

图9:BM-13火箭炮的舱内发射器,德军型号与其大致相同

由于8厘米多管火箭发射器是党卫军照抄苏联的设计,再加上苏联喀秋莎火箭炮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而党卫军的最高领导是希姆莱,因此党卫军内部戏称其为Himmler organs,即"希姆莱的管风琴"。党卫军还称之为SS-Salvenwerfer,意思是"党卫军的齐射发射器"。

死亡的尖叫:德国8厘米火箭炮的弹丸

德国火箭炮的弹药是罗尔夫·恩格尔(Rolf Engler)带领捷克斯洛伐克的技术人员对苏联的M-8型火箭弹仿造而来的产物,制式名称是"8cm Raketen Sprenggranate",意思是"8厘米火箭爆破榴弹",同样是依靠无烟火药推进和尾翼稳定的高爆火箭弹,采用冲压金属部件制造,弹体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与德国自旋稳定火箭弹使用的更昂贵的机械加工喷管形成鲜明对比。与M-8火箭弹的尾翼垂直安装不同,8厘米火箭弹以2°角安装,目的在于产生自旋,从而提高精度。

图10、11:8厘米火箭爆破榴弹

图12、13:有幸保存至今的8厘米火箭弹

8厘米火箭弹的造型与M-8几乎同出一辙,区别在于德国货的实际口径只有78毫米,比苏联版本少了4毫米,因此装药量更少一些。这种火箭弹全长724毫米,全重6.9千克,可容纳1.9千克燃料和600克炸药,采用连接雷管的碰炸引信,初速290米/秒,最大射程为5.3公里。与苏联一样,德国8厘米火箭炮的主要目标是攻击野外暴露的敌军步兵阵地和火力点,以及小规模的野战工事,利用破片杀伤效果重创敌军有生力量并利用密集火力制造大范围的恐慌。

图14:德军火箭弹的战斗部结构图,包含引信撞针(striker)、钢制雷管(steel exploder tube)、起爆炸药(pellets)、填充装药(main filling)

图15:德军火箭弹的引爆装置,包括鼻帽状碰炸引信(nose piece)、撞针(striker)、导火索(detonator)、四块塑形起爆炸药(four pellets)、柱塞(plunger)、弹簧(spring)、套筒(sleeve)

不过,德军火箭炮也可以直接使用作为原型的苏联M-8火箭弹,这种火箭弹与德国版本相比要更有杀伤力,它口径82毫米,全长600毫米,全重6.8千克,可容纳1.1千克燃料和640克炸药,初速340米/秒,最大射程可达5.9公里。这种火箭弹同样难以对顽固工事造成什么威胁,但对付步兵集群和轻型掩体绰绰有余。

图16:M-8型火箭弹奔驰的铁马:8厘米多管火箭发射器的载具

在1943年,德国陆军已经非常重视火箭炮的自行化设计,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将火箭炮安装在配备小口径火炮和机枪的轻型坦克和半履带装甲车上面,这种做法不仅让火箭炮有更强大的生存能力和越野能力,还能让火箭炮能够安装更多的发射管,更具杀伤能力。作为党卫军高度重视的自产火箭炮,8厘米多管发射器也走向了自行化的道路。

要论二战时期德国数量最大的火箭炮载具,那当然是半履带装甲车无疑,而其中一种半履带装甲车是对半履带卡车改造而来的产物。早在1939年战争爆发时,德国的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这类机动部队就喜欢利用半履带车辆作为其主要运输工具。得益于车厢的履带底盘,这些车辆在崎岖地形上的通行能力远超普通轮式卡车或汽车。半履带车辆还承担了多种角色,包括自行高射炮载体、火炮牵引工具、弹药运输车、步兵运载车等。

图17:SD.KFZ.2半履带摩托车

尽管半履带车辆表现出色,但其生产成本较高,且数量始终无法满足德国军队的需求。因此,德军大头的运输任务仍由卡车或军马承担,这两种运输方式在东线战场上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那里的道路基础设施极为有限甚至不存在。然而随着1941年严冬的到来,德军发现卡车轮胎和马蹄过小的对地接触面积导致它们的对地压强较高,一旦遇到厚雪或烂泥地就显得行进困难,甚至需要士兵在后面推着前进。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开发全履带运输车辆,但是德国现在的工业能力只能应对全履带作战车辆的生产,而且焦灼的战事让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研发此类车辆。于是,他们转而利用现有资源制造一种低成本、结构简单的半履带车辆,以便大规模生产。这促成了一种新式的半履带运输车辆的诞生:Gleisketten-Lastkraftwagen,即"履带式卡车",而它更广为人知的昵称是"Maultier"(骡子)。

1942年,在Hähnlein博士的领导下,德国成立了一个名为"Maultier"(骡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开发和制造半履带卡车,最终1942年战争实力报告中常见的3吨级标准卡车被确定为项目的起点。此外,4×4卡车的问题被证明比4×2车辆少,因此决定以S型卡车(4×4)为基础开发半履带型号。随后,马基路斯S 3000(Magirus S 3000)、福特V 3000 S(Ford V 3000 S)、欧宝-闪电3.6-36 S(Opel Blitz 3,6-36 S)这三款S型4×4卡车被选择为设计原型。

图18:安装防空炮的骡式卡车

基于相关技术要求,欧宝公司开发了一套独立的履带系统,使得S型卡车的后轴能够采用模块化设计进行替换。这种履带系统拥有缩短的传动轴,并安装了带有差速器的车轴驱动前部驱动轮。两组(一个四个)配备板簧的可移动轮构成了行走轮,导向轮位置相对较低。这个系统采用了源自一号轻型坦克的履带,并配备两个同样取材自这种坦克的支撑滚轮。上述所述的最大变化涉及后部传动系统,这套系统还配备了带有差速器的前驱动轴驱动的前轮以及其他优化设计。后部履带的传动系统为固定式,方向控制仅通过前轴实现,同时得益于差速器,可通过对某一履带的锁定来实现转向。三种采用该底盘的半履带卡车被统一命名为2-t-Gleisketten-Lkw(2吨级半履带卡车)和Sonderkraftfahrzeug 3(简称SD.KFZ.3,3号特种机动车辆),其中欧宝型号叫做SD.KFZ.3a,福特型号是SD.KFZ.3b,马基路斯型号则是SD.KFZ.3c。

图19:欧宝公司研发的半履带底盘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遭遇了多种强大的武器,包括装甲精良的坦克和自行火箭炮。这些苏联火箭发射器给德军造成了重大困扰,其有效性激励了德国人开发自己的自行火箭发射系统。最初德国人尝试对SD.KFZ.251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进行改装,在其车体两侧配备了六具火箭发射箱,可发射大威力的28厘米高爆火箭弹或32厘米燃烧火箭弹。可惜,虽然这些火箭具有恐怖的破坏力,但其射程不及苏联火箭弹,限制了其战术效果,于是德军决定将射程更优秀的多管火箭炮自行化。

1942年,主管装甲车辆研发装备的德国陆军武器局第6处(Wa Prüf 6)发布了一项关于开发装甲式自行火箭发射器的需求。理想情况下,全履带式底盘被认为是最适合该任务的平台。然而,由于德国军方对坦克、自行火炮和坦克歼击车的迫切需求,这一方案并不可行。作为替代方案,已经在这一年证明自己价值的2吨型"骡"式半履带卡车的底盘被确定为次优解决方案。因此,亲自设计了这种底盘的欧宝公司被委托基于"骡"式卡车开发自行火箭炮原型车。

1943年初,使用"骡子"底盘开发了一个原型车,其上安装了装甲车体和火箭发射器。装甲主要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在对原型车进行检查后,提出了几项修改要求,主要集中在装甲设计上。原型车的后部储物舱比实际生产型号高出许多。虽然这提供了额外的工作空间,但增加了装载火箭的难度。此外,装甲尺寸的增加带来了不必要的重量,降低了车辆的机动性。在解决这些问题后,该车辆获批生产,订单量为300辆。这种"骡"式装甲车被命名为SD.KFZ.4/1,其中一部分将负责为火箭炮运输弹药,但也可以改装为火箭炮。

图20:SD.KFZ.4/1半履带装甲车

这些车辆的生产任务被分配给了欧宝公司,制造工作于1943年4月开始。截至当年年底,共完成了248辆火箭发射车和232辆弹药补给车的制造。生产于1944年3月停止,此时又制造了52辆火箭发射车和57辆弹药运输车,总计生产了300辆火箭发射车和289辆弹药运输车。1944年6月,另有19辆弹药运输车通过加装发射系统被改装为自行火箭炮。部分资料提及少数车辆还配备了21厘米迫击炮,但这一说法目前尚未得到证实。

SD.KFZ.4/1装甲车的底盘采用了简洁的设计结构。前端配置了一台紧凑型前置发动机,其后为驾驶舱,最后部则为储物区。整体结构采用金属装甲包裹,并设有多个功能性舱口及通风口。这种车辆基于欧宝底盘制造,因此同样搭载了一台6缸水冷欧宝发动机,在3000转/分钟时可输出68马力。发动机与六速变速箱(五前进挡和一倒挡)匹配。车辆重7.25吨,最高时速可达40公里/小时。该车油箱容量为60升,在良好路况下可行驶130公里。然而,在崎岖或劣质地形上,行驶里程显著下降至仅80公里。

图21:可以看到SD.KFZ.4/1有各类舱门

图22:SD.KFZ.4/1使用的3.6升引擎

SD.KFZ.4/1的底盘取材自骡式卡车,其原型是英国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Carden-Loyd)的悬挂系统。该系统由两个双橡胶轮缘轮组组成,由螺旋弹簧支撑。与某些假设相反,这种悬挂设计并非从缴获车辆中改装而来,事实上,德国自战争初期便开始使用该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曾用于一号A/B型坦克,尽管根据德国需求进行了轻微修改。在骡式卡车生产过程中,路轮的总体形状多次变化,这些变化也体现在SD.KFZ.4/1上面。车辆的行走装置还包括前驱动链轮、后惰轮和两个回程滚轮。履带宽度为260毫米,每侧由82个链节组成。前部的两个橡胶车轮用于整个车辆的转向。

图23:SD.KFZ.4/1的负重轮组

该车的装甲车体结构由一系列倾斜的钢板构成,通过螺栓或焊接连接。为了弥补其相对较薄的装甲(8-10毫米),德国人通过倾斜钢板来增强其防护能力。车体的底部呈六边形,其后部有一个大型的双开舱门,具有多种功能:允许乘员进出车辆,提供进入炮塔的通道,并便于主武器的维护。两侧还设有三个矩形储物箱。此外,舱室的上部包括一个炮塔位置,其前方是另一个双开舱门。

图24:侧面是储物箱舱门,背部是人员舱门,另外诸位可以看出该车的车体由大量倾斜装甲组成

在驾驶室前方为全封闭式发动机舱,其外部由倾斜装甲板保护。由于该型装甲车基于卡车底盘改装,装甲与武器的额外重量可能导致发动机过热问题,因此欧宝公司的工程师在发动机舱两侧设置了两个防护通风口,并在前部安装了大面积通风格栅。为便于维护检修,发动机舱顶部配备了一个两段式检修舱盖。

驾驶室位于前舱后方,较车身其他部位略有抬高。这种设计不仅为驾驶员及乘员提供了充足的工作空间,同时使驾驶员获得更佳的视野高度。为优化观察效果,驾驶室配备四个观察窗(均采用50毫米厚防弹玻璃加强防护),其中两个位于前方,两侧各设一个。此外,该区域顶部还设有一个小型机枪支架连接点。

图25:引擎舱正面有通风栅栏和车灯,驾驶室正面和侧面均有观察窗,顶部有1挺MG-34通用机枪

在后方舱室顶部安装了一个小型锥形炮塔。该炮塔内设有一个两段式耳轴,用于支撑火箭发射器。炮塔前方的一根小型金属杆提供了额外的稳定性。在移动过程中,发射器可向前定位,并通过一个小型行军锁固定。炮塔还配备了一个带有两块滑动金属板的小型舱口。

图26、27:炮塔

而在1944年,德国国防军也为8厘米火箭炮选择了一种载具,即从法国缴获的索玛MCL半履带牵引车(Somua MCL)。1933年,法国陆军发布了一项半履带牵引车的招标,要求其能够牵引重达12吨的155毫米GPF加农炮,于是索玛公司基于早期的索玛MCG型半履带车开发了一款更重的型号,该型号在1934年和1935年进行了广泛测试,并最终以索玛MCL(SOMUA MCL,L代表"lourde",即重型)的名义投入使用。除了可搭载8名炮组成员外,该车辆还能运输20发炮弹及其发射药筒和引信。

图28:索玛MCL火炮牵引车

索玛公司截至1937年共生产了15辆该型牵引车,然而法国陆军很快发现索玛MCL的性能不如轮式的Laffly S 35 T,因此法国军方决定不再继续生产索玛MCL型炮兵牵引车。已生产的车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用于摩托化一个炮兵营,该营下辖三个炮兵连,每连装备四门155毫米GPF加农炮。

更为广泛使用的是自1937年起生产的索玛MCL 5半履带式重型救援车。该车辆配备了一个无篷布的装载平台,平台上装有一台起重能力为1.5吨的吊车和一台牵引力为5至7.5吨的绞盘。自1940年2月起生产的新型号被称为MCL 6型,配备了篷布,且装载平台略有降低。这些车辆在坦克营的维修单位中用于救援轻型和中型坦克。

图29:索玛MCL 5坦克救援车

截至1939年9月初战争爆发,索玛公司共生产了55辆坦克救援车型号,1939年底前又生产了35辆,1940年2月至6月中旬生产了约63辆,总计约153辆,此外还包括上述15辆炮兵牵引车。

法国投降后,许多索玛MCG和索玛MCL半履带牵引车和坦克救援车被德军缴获并用于实战。部分车辆被用作火炮牵引车,但大多数车辆由阿尔弗雷德·贝克尔少校的工厂(Alfred Becker)改装为半履带装甲车。这些车辆在第21装甲师重建后,用于填补其在北非战役中被摧毁后的多种角色,其中有22辆被改装为用于搭载火箭炮的半履带装甲车,这里面有6辆由索玛MCL 5坦克救援车改装而来,专门配备8厘米多管火箭发射器(8cm Raketen-Vielfachwerfer)。索玛MCL半履带车被德军命名为Zugkraftwagen S 303 (f),意思是"法制S303型牵引车"。

图30:阿尔弗雷德.贝克尔少校

图31:安装了8厘米多管火箭发射器的装甲型S 303(f),左侧带贝雷帽的就是贝克尔少校

图32、33

8厘米多管火箭发射器

德语名称:8cm Raketen Vielfachwerfer

原产国:纳粹德国

总产量:50门

服役时间:1943年

发射轨数量:24具

发射轨长度:200厘米

全重:1290千克

火箭弹装填数量:48枚

全部发射时间:2-4秒

口径:78毫米(德国弹药)、82毫米(苏联弹药)

弹药类型:8厘米火箭高爆榴弹(德国)、M-8型82毫米火箭弹(缴获的苏联弹药)

弹丸装药量:600克(德国)、640克(苏联)

初速:290米/秒(德国)、340米/秒(苏联

最大射程:5.3公里(德国)、5.9公里(苏联)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