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网 4小时前
中国头部械企比全球TOP100差在哪?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近期,海外医疗器械平台 Medical Design & Outsourcing 发布《2025 年全球医疗器械公司百强榜》,而思宇 MedTech 此前也公布了《2025 全球医疗科技百强榜(GMT100)》。

Medical Design & Outsourcing 发布的榜单(左)与思宇 MedTech 发布的榜单(右),因篇幅限制均截取 TOP10 展示

两份榜单均以 2024 年营收数据为依据,对全球医疗器械企业进行排名(对于大型药械巨头,均仅计入医疗器械板块收入)。因此,两份榜单的 TOP10 基本保持一致,包括全球顶级械企美敦力、强生、雅培、波科、史赛克及全球影像设备巨头 GE 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以及罗氏诊断等企业。

不过,由于两份榜单制作及发布的时间不同,头部企业发布财报的时间或财政年度时间有所差异,因而榜单选取的年度营收数据稍有差别。同时,Medical Design & Outsourcing 对中国企业的关注较少,其发布的榜单仅有迈瑞医疗(25 位)、微创医疗(70 位)两家中国企业上榜。该榜单最后一名是 Si-Bone,营收为 1.7 亿美元。

思宇 MedTech 发布的榜单则全面纳入了中国企业,有 12 家国内企业上榜,分别为迈瑞医疗(第 26 位)、山东威高(第 63 位)、联影医疗(第 66 位)、微创医疗(第 70 位)、新华医疗(第 71 位)、英科医疗(第 75 位)、鱼跃医疗(第 86 位)、乐普医疗(第 91 位)、巨子生物(第 95 位)、华熙生物(第 96 位)、新产业(第 99 位)、安图生物(第 100 位)。该榜单的最后一名为安图生物,营收为 44.71 亿元。

抛开数据层面的差异,从两份榜单中可直观发现:中国头部医疗器械企业在营收规模、全球市场影响力等方面,与跨国械企仍存在不小差距。

那么,中国头部械企与全球顶级械企的差距在哪?未上榜的中国械企距离全球 TOP100 还有多远?

中国头部与跨国械企,产业布局差异

粗略来看,中国头部械企与跨国械企在产业布局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跨国械企产品线主要覆盖心血管介入、神经调控、骨科、眼科、体外诊断等高值耗材或医疗设备,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产品定价较高;国内头部械企的产品线则以低值耗材和医疗设备为主。

跨国头部械企布局的细分领域

例如,美敦力旗下产品覆盖了电生理、心衰、瓣膜介入、封堵器系统、冠脉介入、外周介入、神经介入、骨科(脊柱)、手术机器人、神经调控、外科手术器械、生命监测、糖尿病等诸多细分市场;

强生布局了外科手术器械、骨科(关节、创伤、脊柱、运动)、电生理、心衰、血管钙化、神经介入、封堵器系统、手术机器人、眼科器械及设备;

雅培产品线涵盖心律管理、电生理、心衰、瓣膜介入、封堵器系统、冠脉介入、外周介入、主动脉介入、血管腔内影像、神经调控、糖尿病管理及体外诊断。

与跨国巨头相比,国内头部械企的产品线存在明显不同,在高值耗材领域布局较少,且美敦力、雅培、波士顿科学均布局的神经调控业务,国内头部械企几乎均未布局。如迈瑞医疗已经布局的领域主要为医疗设备和体外诊断,其产品线包含生命监测与支持设备、体外诊断、超声诊断、数字 X 射线成像以及内窥镜、超声刀、微创手术器械等细分领域。

此外,新华医疗的产品以设备为主,包括感染控制设备、放射治疗和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仪器以及实验室设备;威高集团的产品线涵盖临床护理、骨科、血液净化、药品包装、医疗介入等领域;英科医疗主营产品为医用手套、轮椅、理疗袋、心电电极片等低值耗材或康复设备;鱼跃医疗产品主要覆盖呼吸治疗、血糖管理、POCT、家用健康检测、康复器械、除颤仪等领域。

而国内布局高值耗材领域的头部械企,产品主要专注在某一领域,覆盖的细分市场较少。如蓝帆医疗的高值耗材产品仅包含冠脉介入及瓣膜介入,其余为手套、急救包等低值耗材产品;启明医疗专注于瓣膜介入,涉及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领域;佰仁医疗产品包括外科瓣、封堵器、疝修补片等;先健科技则布局结构性心脏病、主动脉及外周介入、起搏电生理领域,产品包括封堵器系列、主动脉支架、起搏器等。

高值耗材领域,产品管线较为丰富的国内企业是乐普医疗与微创医疗。其中,微创医疗布局了心律管理、电生理、瓣膜介入、封堵器系统、冠脉介入、外周介入、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骨科器械等诸多细分市场。

不过,微创医疗与乐普医疗的多数产品获批时间较短或仍处于在研阶段,商业化时间较短,营收形成规模还需一定时间。例如,微创医疗 2024 年心血管业务营收 1.66 亿美元,骨科器械收入 2.53 亿美元,心律管理收入 2.2 亿美元,大动脉及外周介入收入 1.7 亿美元,神经介入收入 1.07 亿美元,结构性心脏病收入 0.5 亿美元,手术机器人收入 0.36 亿美元。与海外巨头在营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乐普医疗则在冠脉介入和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成熟产品线的基础上,加速布局瓣膜介入、心脏节律管理、电生理、神经调节、心衰管理等细分市场,相关产品预计将于未来两三年获批。

乐普医疗在研产品线

值得一提的是,联影医疗、东软医疗、万东医疗等国内头部企业在医学影像领域几乎追平了全球影像巨头 "GPS"(GE 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并在中低端产品市场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同时,国内企业在高端、超高端市场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如联影医疗 2025 上半年在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设备综合市场的占有率同比提升 3.4%,中国市场占有率位列行业第二。

全球头部企业医学影像设备布局情况

当然,"GPS" 除了医学影像设备,还拥有其他业务板块,如西门子医疗拥有体外诊断、微创介入业务;GE 医疗拥有超声、临床护理(监护、麻醉、呼吸等设备)等业务;飞利浦医疗拥有生命监测与支持设备、呼吸护理等业务。

从这也能看出,全球顶级械企的业务布局更为广泛,国内械企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纵观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的发展历程,收并购一直是其拓展业务及产品线的重要方式。国内企业目前布局业务相对较少,未来或许将借鉴海外巨头经验通过收并购切入新赛道,增加整体营收。

业务布局之外,国内头部械企与跨国械企在海外营收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跨国械企的海外营收规模庞大,且占比较高。例如,美敦力 2025 财年在美国地区收入约 171.71 亿美元,国际营收约 163.65 亿美元,海外营收占比达 48.8%。强生医疗器械板块在美国的销售额为 163 亿美元,国际销售额为 155 亿美元,国际收入占比约 48.7%。

反观国内企业,海外营收规模较小且占比普遍较低:如鱼跃医疗外销 9.49 亿元,占整体收入约 12.54%;新华医疗境外收入 2.7 亿元,占比约 2.7%;乐普医疗国外营收约 10 亿元,占比 16.41%;联影医疗海外业务收入 22.66 亿元,占总营收 22%。

国内头部械企中,迈瑞医疗、英科医疗、微创医疗是其中的特例,海外营收占比较高。英科医疗海外营收约 80.65 亿元,占比高达 84.69%,在全球一次性医用手套市场稳稳占据龙头地位;微创医疗海外营收 5.08 亿美元,占比达 49%。不过,微创医疗海外营收占比虽高,但出海时间较晚,尚处于初期,营收规模较小。迈瑞医疗作为国内器械一哥,则真正展现了全球顶级械企的些许风采,海外营收形成一定规模,且占比接近一半:2024 年迈瑞医疗海外营收 164.34 亿元,占整体收入的 44.75%。2025 上半年,其海外营收比例增至约 50%。

通过这些差距可以明确国内头部械企未来的发展方向,预计国内械企将加速出海,增强全球化能力,提高海外营收规模及占比。

同一领域,国内细分领域龙头与跨国巨头的差距在哪?

国内头部械企与跨国械企在单一领域的竞争力也存在差距。

在心血管领域,美敦力、强生、雅培、波士顿科学等跨国械企的产品线极为丰富,且产品获批较早,竞争力强,营收远超国内企业。

例如,美敦力在心血管领域布局了冠脉介入、外周介入、神经介入、电生理、瓣膜介入、心律管理等细分市场,该板块 2025 财年取得 124.81 亿美元(约 888 亿元人民币)营收;强生布局了电生理、人工心脏、血管内冲击波、神经介入等细分市场,2024 年该板块营收约 77 亿美元(547 亿元人民币);雅培则布局了心律管理、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冠脉介入、外周介入等细分市场,2024 年该板块营收约 112 亿美元(798 亿元人民币)。

而国内头部企业乐普医疗在心血管领域的成熟产品线主要覆盖冠脉介入和结构性心脏病市场,2024 年营收约 33.26 亿元人民币。微创医疗 2024 年相关业务营收约 7.13 亿美元(50.7 亿元人民币)。可以看到,美敦力、强生等全球心血管巨头相关营收均超 500 亿元人民币,而国内心血管龙头营收则是 30 亿 -50 亿元人民币,相差超 10 倍,国内企业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骨科领域,国内头部企业与跨国械企在营收上也存在显著差距。2024 年,强生、史赛克、捷迈邦美、施乐辉的骨科业务分别营收 91.58 亿美元、91 亿美元、76.78 亿美元、23 亿美元。国内骨科头部企业,大博医疗、威高骨科、凯利泰、春立医疗、三友医疗分别营收 21.36 亿元、14.53 亿元、9.85 亿元、8.06 亿元、4.54 亿元,相差悬殊。

另外,国内头部企业与海外巨头在品牌与全球化能力方面存在差距。相较于传承百年的海外器械巨头,出海较晚的国内械企在国际市场仍是新兴品牌,需要花费更多资金与精力才能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

医学影像设备就是代表性领域。国内头部企业虽然在产品布局方面追平 "GPS",但在商业化上仍存在差距。2024 年,GE 医疗医学影像业务营收 88.55 亿美元(约 630 亿元人民币),飞利浦医疗诊断和治疗业务(涵盖影像)收入 87.9 亿欧元(约 720.6 亿元人民币),西门子医疗影像业务营收 122.67 亿欧元(约合 1005 亿元人民币)。而国内联影医疗营收为 103 亿元,万东医疗营收 15.24 亿元。预计随着国产影像加速出海,加大品牌与全球化能力建设,国内影像企业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全球化能力方面,员工数量是也一个重要指标。2024 年末,强生员工总数约 13.81 万,其中约 9 万员工分布在亚太、欧洲、中东等美国以外地区;美敦力全职员工总数约为 9.5 万名,5.32 万分布在美国以外的全球市场。相比于跨国巨头,国内企业的员工总数较少,且主要分布于中国,如迈瑞医疗员工总数为 2.17 万人,包含 3000 多名海外员工;微创医疗在全球共有 6287 名雇员,海外员工有 1697 名。在海外市场,国内企业还需通过加强本地化团队建设增强其竞争力,提升全球化能力。

国内头部械企虽在多数领域处于竞争劣势,但也在部分领域力压跨国械企,占据明显优势。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迈瑞医疗就处于全球龙头地位,较其他全球 TOP100 械企也具有优势。2024 年,迈瑞医疗旗下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除颤仪、血球、超声等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均维持市场前三的地位,且其产品进入全球 TOP100 医院中的 80 家,证明了顶级医院对其产品的认可。

总的来看,国内企业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一次性医用手套等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在心血管等高值耗材领域,国内企业在产品线布局及海外能力建设方面存在差距。尤其是海外巨头产品获批较早,已形成先发优势,叠加产品优质性能及全球化临床推广团队,其营收规模远超国内企业。而国内心血管企业的产品获批时间较短,如神经介入、外周介入、瓣膜介入、电生理等产品均在近几年获批,产品虽具有差异化优势,但营收形成规模还需一定时间。

预计随着全球化能力建设和产品口碑传播及企业的商业化拓展,国内企业也将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定市场。

国内头部械企距离全球 TOP100 还有多远?

纵观全球 TOP100 医疗器械企业,其中既有美敦力、强生等业务线广泛的企业,也有仅凭单一市场就上榜的企业,如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直觉外科,一次性内窥镜领域的 Ambu,骨科(关节、脊柱、运动医学)领域的 Medacta,聚焦神经调控领域的 Inspire Medical Systems,眼科领域的博士伦、卡尔蔡司,睡眠和呼吸领域(呼吸机)的瑞思迈 ……

这些领域,国内也有诸多企业布局,如手术机器人市场有微创机器人、天智航、精锋医疗等;一次性内窥镜领域有南微医学、华芯医疗、宏济医疗等;眼科器械有爱博医疗、欧普康视、昊海生科等,神经调控有品驰医疗、景昱医疗等。

但是,上述国内企业,营收和市占率大多较低,且未出海或刚刚启动出海,距离上榜所需的营收规模还有较大距离。国内头部企业通过收购及加速商业化和全球推广,或许有望扩展细分领域,推动营收暴涨。而这些领域也是经过市场验证的高增长、高潜力蓝海市场。

根据多个榜单数据,进入全球 TOP100 的营收门槛约为 50 亿元人民币。以此来看,国内多个企业均有望冲刺全球 TOP100。如糖尿病管理领域的三诺生物,营收达 44.43 亿元,且其 CGM 产品增速较快。医用敷料和防护用品领域的振德医疗、稳健医疗,营收分别为 42.63 亿元,39.06 亿元。

而国内已上榜的头部械企,未来有望通过收购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扩展业务线,布局高增长市场,从而推动公司营收再上一个台阶,成为美敦力、强生等级别的全球顶级械企。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