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冯叔,我看到一篇您的文章,《 冯仑:人很难挣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有些好奇,您创业的过程中,是否有过因为自己的认知而错失赚钱机会的时候?
冯仑:当然也有过。
1991 年,我们创办公司,很快就挣了一些钱。我们知道,赚到钱很大程度上有运气的成分,所以我们自认为是 " 暴发户 "。" 暴发 " 以后,我们希望把企业做得更好,就到处去向人请教,学习如何做生意。与此同时,哥们几个还决定送我去美国长见识。
1994 年,我去了美国。出发前,大家说要多带点钱,别让人家看不起我们,给了我 4 万美金。
到了当地,发现现金用起来不方便,就把钱存在一个朋友的信用卡里,一通乱刷,以至于银行认为那个朋友消费得太不正常,可能是准备自杀,不断打电话给他。
那个朋友当时正在美国鼓捣一家公司,我通过他认识了和他一起创业的伙伴,相谈甚欢,就决定一起创立一家新公司。我大概投了 30 万美金给他们,也就是现在说的 " 天使投资 "。公司交给他们管理。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 " 现代公司 " 这个概念。
之后,这家新公司在国内接到一些项目,还要在国内融资。在国内融资时,他们定的价格是 1 股 18 元。
我们想要再投,也是这个价格。我们当时不懂,觉得哥们太不够意思了,我们是最早投资他的,结果现在公司还没做什么,就要 18 元一股。他说在美国都是这样的,这叫 " 公司估值 "。
当时我们对 " 融资 " 这回事的认知很浅:按我们的 " 土说法 ",最开始我投的钱再少也是金子,公司长大都是靠我原来那点儿金子,不能说现在公司个儿长大了,我投的金子就变成不值钱的土了,股份都握在别人手里。
此外,在公司继续融资之后,高级投资人入股后,也不希望我们几个土鳖在公司搅和," 你们在这儿这么土,新的投资人会不乐意投资。" 他们的意思是,希望我们退出。就给了我们一个不错的价格,要回购我们的股份。我们当时觉得挺划算,还赚了点钱,就主动退出了公司。
后来,这家公司成为了留学生回来创业、上市的招牌公司。按照上市后的价格粗略估算一下,因为提前退出,我们的损失大概是 1 亿美金。
我们当时不懂市盈率、PE、估值、团队这些东西,虽然稀里糊涂地成为了一家很有潜力的公司的天使投资人,但正是因为不懂,所以错失了之后的收益。
这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之后,我们才真正了解投资,也知道了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和公司的关系。
二
问:那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呢?
冯仑:学习。读书、思考、向真正懂行的人请教,另外,多经历。
三
问:我的一些长辈,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挺深刻的,却都不怎么有钱。其中几位做生意,还都赔了。您怎么看?
冯仑:创业本来就是一件成功率很低的事情。
在创业、做生意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有三件事很有挑战性:第一,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第二,算别人算不清的账;第三,做别人不做的决策。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往往都是看到了别人看不见的机遇,然后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决策。
二十多年前,马云提出 "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 时,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愿景,但今天这已成为了现实。
我还记得,马云创办阿里之后不久,需要融资时,我一个做投资的朋友也跟马云谈过。
当时我就问他," 你觉得电子商务在中国行不行?"
他非常确定地说," 肯定不行。"
我问," 为什么呢?"
他说," 中国的电商肯定做不起来。原因有三点:第一,物流不行,中国没有物流;第二,结算存在障碍,也没有个人信用;第三,互联网用户基数太小。" 当时整个中国上网的人也就 600 万人。
于是我这个朋友和马云谈了半天,最后他放弃了投资。现在看来,这次放弃,损失很大。
虽然我这个朋友在投资领域取得过很大的成就,但当年在投资阿里这件事情上,也错失了机遇。
他告诉我的三点理由,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都站得住脚。但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网络的普及,以及阿里创造性地解决了支付过程中的信用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从这也能看出,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做别人不做的决策,是非常难的事情。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想观察一个生意人真实的认知水平,可以去看他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如何做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