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销 3小时前
传统经销商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本文已获得授权,来源: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作者:陈思廷,原文标题:《传统经销商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不是生意差,是生意底座塌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过去三个月,我跑了四川、海南、陕西几个市场,看到的不是 " 下滑 ",而是断崖式 " 急坠 "。

从 8 月之后,数量众多的经销商销售规模突然掉了 30%,甚至 50% 以上。很多人原来还在微利高压里撑着,现在却一脚踩进亏损。

你问原因?消费环境、天气当然有影响,但它们解释不了这轮集体塌方的速度和幅度。

真正的拐点,是零售渠道在 8 月之后突然激烈变形,而这一变形,直指经销商的饭碗。

一句话:不是经销商老板们不努力,是大家赖以生存的传统零售土壤正在迅速坍塌。

一、三重冲击,正在击垮经销商存量

第一重冲击:零食折扣店开一条街,塌一条街。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零食折扣店对传统店的打击不是抢一点生意,而是结构性替代。

你在一条街上看到一家赵一鸣或者零食优选,不要以为只是多了个新店。你很快会看到五六家一起冒出来。然后呢?

这条街传统小店的销量会雪崩式下滑。

西安某一线品牌的市场数据很刺眼:短短一两年,零食折扣渠道销量占比从 0 暴增到 30%。但这 30% 的量,基本不经过经销商——供货大量转为厂家直营。

对经销商来说,这不是被分流,是被绕开,被全面替代。

你做的覆盖、陈列、促销、客情,一夜之间失效。

因为消费者的购买入口,已经不在你铺出来的那张网里了。

第二重冲击:即时零售战争,把大量订单从你手里直接抽走;

8 月开始,美团闪购、淘宝闪购、京东秒送全面开战。模式很简单:线上下单 + 线下快送,用仓店 / 闪电仓把零售订单直接吸走。

更致命的是补贴:0 元购、1 分购像炸弹一样砸在消费者面前,订单数十倍增长,仓店数量暴增。

这场仗的本质,是把 " 货架 " 搬到手机里,把到店购买改成到家履约。

于是经销商那套以分销效率、终端覆盖、人员拜访为核心的系统,被瞬间架空。

你再勤快地跑店、铺货、压货,也追不上消费者那根正在往线上和仓店迁移的需求曲线。

第三重冲击:价格体系被新业态打穿,传统终端撑不住了。

折扣店和即时零售最大的武器,不是店多,而是低价持续冲击。

结果是什么?传统零售的两个底盘同时松动:

传统 KA 客流和销量下滑接近五成;

传统小店遭遇折扣店 + 闪电仓夹击,下滑更夸张,很多店跌了七成:原本日销 2000 多,现在只有 500 多元。

当终端自己都活不下去的时候,经销商谈什么生意结构优化?

终端不稳,分销体系就是空中楼阁。

传统经销商的核心职能是什么?分销 + 覆盖。

但今天,小店在退潮,KA 在萎缩,新零售在绕开你。

这意味着:经销商传统生意会越来越做不下去,而且不可逆。

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趋势是:经销商这个群体一定会大量缩减。

春节后(2026 年春节)会是一个残酷的节点:不少经销商从微利变亏损,现金流断裂,退出市场。

你现在要问的不是怎么熬过去,而是:未来什么样的经销商还能活下去?

二、正在验证中的经销商,三条生存路径

我不讲空泛的转型,不讲方向,讲动作。我只讲我们看到的、正在发生的真实路径。

路径 1:对现有业务 " 刮骨疗伤式 " 优化——先把自己救活。

某酒水超级大商,年规模 7 亿,600 多人,主做名酒 + 大众酒 + 饮料。今年也出现亏损。它的做法很 " 狠 ",但有效:

引外部股东:用一线品牌资源换股权,老板从 " 一个人扛雷 " 变成 " 一群人作战 "。

亏损团队内部创业:对有规模的品牌业务,让核心骨干创业,库存压力公司兜底一部分,把 " 发工资的队伍 " 改成 " 分销合伙人 "。

砍掉没有今天也没有未来的品牌:留下 " 今天难但明天可期 " 的,其他清掉。

坚决减库存、扔包袱:拒绝 " 感情绑定、政策诱惑、经销权威逼 " 三板斧,回到业务真实需求。

非核心职能外包专业化:三万平物流园区准备引入第三方(如安得智联)合作,把成本中心变经营中心。

这条路的本质是:先止血,再生长。你不先活下来,一切转型都是幻觉。

路径 2:从品类经销商转向品牌运营商——用专业能力换高毛利。

成都某酒水大商,2 亿规模,100 多人,主做餐饮啤酒饮料。今年餐饮下滑 15%,但它没有纯粹防守,而是向上游要位置。

深度绑定上游,成为某知名苏打水的四川战略运营商,以及某一线啤酒核心单品的四川运营商;建立专业团队,布局即时零售;进入餐饮后厨供应链,建立未来增长的第二曲线。

它把自己的团队、资金、市场专业能力推到极致,变成品牌在四川的 " 左膀右臂 ",换来更高毛利空间和更大的市场容量。

这条路的本质是:从靠覆盖挣钱,转向靠运营能力挣钱。

路径 3:从 B2b 到零供一体化——用一盘货 + 零售能力换未来。

某直辖市休闲食品大商,B2b 转型做得不错,但利润仍薄、上游支持不稳定,今年开始把下游零售连进来:

资本控股区域零食连锁,形成推新能力和 " 一盘货 "。有推新能力以后,上游战略支持反而更强。输出一盘货和零售运营能力,帮助被折扣 / 仓店冲击的小店提高生存力。

这条路的本质是:经销商必须把货与零售能力绑在一起,才有新议价权。

三、必须提醒:转型不是救命药,转错就是催命符

这半年我们看见的失败案例不少:

转 B2B 失败的,做零售亏穿的,搞新渠道烧死的,做自有品牌烂尾的 ……

为什么?

1. 晴天不修屋顶,雨天被迫革命:被迫转型的人,动作必变形。转型不是短跑,是资源、能力、模式、机会的长期耦合。雨天转型的目标不是发展,是求生。

2. 没走出去就盲转:只看新闻、只听同行几句交流,就拍脑袋定方向,等于闭着眼开车。结果必翻。

所以我的建议只有一句话:转型之前,给自己至少 6 个月走出去的时间。

这 6 个月干什么?多走、多看、多交流。看不同区域的模式,看同行怎么踩过坑,看真实财务模型怎么跑出来。国内案例能让你看到 5 年后,国际案例能让你看到 10 年后。

四、经销商:别等这场雪把你埋了,才想起来找路

当零食折扣、即时零售、仓店体系持续扩张时,中国快消品流通正在发生一件大事:消费者入口改变→ 终端结构改变 → 经销商角色改变 → 品牌与渠道的利益重新分配。

谁不变,谁出局。

经销商如此,品牌商也一样。

你不拥抱新零售,并不会让旧世界回来;你只是在旧世界里等死。

最后说一个现实的行动号召。

如果你是经销商老板,今天就做三件事:

止血:立刻做业务刮骨疗伤式优化,把现金流守住。

选路:在品牌运营商 / 零供一体化 / 新零售能力里,尝试找到那条真正适合你的路。

走出去:用 6 个月时间,国内国外走一走,看十个真实案例,别凭想象转型。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