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动能 1小时前
AI巨头们的万亿美元债务去哪了?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2025 年前三季度,Meta 净利润 370 亿美元,但 CEO 扎克伯格却宣布,今年要在 AI 上砸下 600 亿美元。

利润远不够投资,钱从哪来?

这不仅是 Meta 的难题,更是所有投身 AI 军备竞赛的科技巨头们,共同的秘密。

军备赛的入场券是算力,而算力的实体是成千上万颗价格高昂的 AI 芯片和承载它们的数据中心。构建这一切需要天量资金,动辄数百亿美元。但直接动用公司储备现金或大规模发行债券,会立刻恶化资产负债表,引发股价动荡。

于是,一个核心矛盾出现了:如何搞到天量资金,同时让财报数字不受损?这成了巨头们最顶尖的金融游戏。他们的解决方案,是让债务隐形。

摩根士丹利估计,到 2028 年,这类 " 看不见的债务 " 规模将高达 8000 亿美元。这笔巨款真实存在,却不会出现在科技巨头的财报数据中。

巨头们,是如何做到,让巨款存在,又不存在的?

高阶融资术:神隐的借债

当下最流行且合规的方法,是 SPV(特殊目的实体)隔离债务融资法。

你可以把 SPV 理解成巨头在外面认的一个干儿子公司。这个干儿子的使命单一而纯粹:替 " 亲爹 " 借钱、购买芯片或数据中心,然后长期独家出租给 " 亲爹 " 使用。

这套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巨额的资产和其对应的债务,完全记在干儿子(SPV)的账上,与 " 亲爹 "(科技巨头)的财务报表彻底隔离。这不仅实现了风险隔离,比如 SPV 破产不殃及母公司,更实现了报表优化——巨头在报表上只体现为稳定的租金费用,而非沉重的资产折旧和债务利息。

这套财技如何运转?只需四步:

一,认个干儿子。巨头成立一个独立的 SPV 公司,并承诺与其签订一份长期、独家的租约。这份租约是后续一切的基础。

二,拿 " 爹 " 的信用去借钱。SPV 自身没有信用,但它手持与巨头的长期租约(即未来稳定的现金流保证),去找信用评级机构。

三,拿到身为富二代的信用评级。评级机构评估的是背后巨头的信用。只要巨头信誉良好,SPV 发行的债券就能获得高投资级信用评级。

四,成功融资。SPV 凭借高评级债券,得以用较低利率向机构投资者募集巨额资金,然后购买算力资产,交付给巨头使用。

今年,Meta 就是通过这套玩法,在公开报表上只增加了 300 亿美元新债,却通过表外的 SPV,成功撬动了总计 600 亿美元的算力资产。

同样是用信用换钱,谷歌玩得更轻巧。

它找到那些拥有数据中心资产,但信用较弱的加密矿工公司,向他们的贷款银行提供偿债保证:" 如果他们还不上,我来还。" 这种信用背书使银行敢于以优惠条件放贷。作为交换,矿工将建好的数据中心容量优先租给谷歌。在这里,矿工公司扮演了另一种形式的编外 SPV。

巨头联手:循环融资与空手套白狼

对于像由马斯克创立的 xAI 这样的初创公司,由于自身资质难以申请大额贷款,SPV 模式同样适用。

xAI 的 SPV 由 Valor Equity Partners 和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等机构牵头成立,最终筹集到 200 亿美元,用于购买英伟达芯片并独家租赁给 xAI。xAI 自身仅需承诺一份为期 5 年的租赁合同,几乎不承担直接债务风险。

在这一案例中,还玩出了更高级的循环融资(Circular Financing)——本质是构建一个资金在关联方内部流转的闭环,实现自己和自己做生意。

例如,英伟达可以作为出资方之一,参与成立 SPV;SPV 再用融来的钱,向英伟达大规模采购芯片。最终,英伟达成功卖出了芯片,获得了收入和利润;xAI 用上了顶尖芯片且不背债;作为 SPV 牵头方的投资机构也赚取了管理费和利差。

参与各方,皆大欢喜。

靠着这套循环大法,巨头甚至能撬动远超实际投入的资本。

9 月,英伟达宣布向甲骨文投资 3000 万美元。这笔投资被视为强烈的产业信号,市场解读为两大巨头深度绑定。消息一出,甲骨文股价应声暴涨 36%,市值一夜之间飙升 2510 亿美元。甲骨文反过来再大规模采购英伟达的芯片和系统。

最终,英伟达卖出了更多产品,甲骨文凭借一则消息,一日之间入账数千亿美金,并获得算力,两巨头一起发财。

只看这两个月,巨头间传出的类似合作:OpenAI 与英伟达、AMD、甲骨文、软银等巨头达成了超过 1 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和芯片协议;微软英伟达联手注资 Anthropic,同时 Claude 全面接入 Azure。

这种循环融资与战略结盟,在云服务商(甲骨文、微软 Azure)、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和顶级模型公司(OpenAI,Anthropic,xAI)之间形成了高度捆绑的资本共同体。

巨头希望通过结盟,实现一荣俱荣。这背后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前所未有地集中,一损也将俱损。

风险:历史是否会重演?

SPV 和表外融资并非新生事物,它曾在历史上两次引爆危机,恶名昭著。

2001 年,能源公司安然设立了上千个 SPV,将巨额亏损和债务隐藏在这些表外实体中,同时在自家财报上虚报盈利。当真相大白,这家能源巨头迅速崩塌。

同样发生在零几年,银行将大量高风险次级房贷打包进 SPV,并利用表外处理将其伪装成优质安全资产出售给全球投资者。当房市崩盘,这些 SPV 持有的资产变成毒药,最终引爆系统性金融海啸。

必须说明的是,当前的 AI 融资与上述案例具有本质不同。

AI 巨头们的操作流程合理合法,交易目的是隔离风险和优化报表,而非隐匿亏损或欺诈。其底层资产是真实、高价值的硬件,现金流来源于信用顶级巨头的长期租约。

然而,当使用这一方法融资的规模达到万亿美元级别时,风险必然不容忽视。

AI 芯片的生命周期极短,迭代速度惊人。今天斥巨资购买的 GPU,可能在 18-24 个月后因新一代芯片的出现而价值锐减。SPV 持有的资产迅速贬值甚至淘汰的风险,被巧妙地转移给了最终持有债券的金融投资者。

SPV 的命脉,都系于少数几家科技巨头(如 Meta、xAI)能否按时足额支付租金。一旦其中某家巨头因技术路线失败、竞争失利或商业模式不成立而违约,将引发大量 SPV 连环违约的系统性灾难。

循环融资让巨头们深度捆绑。一旦链条上的公司(如 xAI)无法产生预期收入来支付租金,风险将沿着供应链倒灌,冲击 SPV 的债权人,并最终波及作为供应商和出资方的芯片商,以及投资机构。

回到最初的源头:Scaling Law

一切的源头,始于行业对 Scaling Law(规模定律)的无限追求——即相信模型的性能随着参数规模、算力投入和数据量的增加而持续提升。这驱动了算力需求的指数级膨胀,也让掌握了核心硬件的英伟达成为最大赢家,业绩一路狂飙。

但业内顶尖人物已发出冷静的警告。

谷歌 CEO 桑达尔 · 皮查伊在发布新模型 Gemini 3.0 的当口,却意外提及:" 万亿美元 AI 投资热潮确实存在非理性因素,一旦泡沫破裂将无人幸免。"

对此,刚被 Meta 裁员的中国研究员田渊栋,有精炼的总结:

"Scaling Law 是一个悲观的未来,...... 地球上所有的资源都会被耗尽,所有的电都会被用来训练大模型。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还能靠这种能力改变我们的世界吗?在某个时间点,人们会意识到算力不是一切。"

作为这场军备赛最大受益者,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最新的投资者电话会中显得信心满满,其表示:" 关于 AI 泡沫的说法有很多,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情况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相比截然不同。AI 正在改变现有的工作负载,并没有看到 AI 泡沫的存在。"

但语言是目的,行为是真相。资本市场的实际行动,往往比 CEO 的公开言论更能反映真实趋势。

近一年来,一场对英伟达股票的密集高位减持正在悄然发生:

黄仁勋本人从 2025 年初至 11 月,在 88 个交易日里累计卖出 829.7 万股,套现约 15.48 亿美元。

著名投资者段永平和其掌控的 H&H 投资,单季度对英伟达的减持幅度达 38.04%。

孙正义 / 软银在 2025 年 10 月英伟达股价处于历史高点时,清仓全部 3210 万股,套现 58.3 亿美元,基本实现投资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孙正义清仓英伟达,并非看空 AI。他迅速将资金转向了更大的押注——领投 OpenAI 的 400 亿美元融资,旨在成为其最大股东。这一举动清晰地标示出资本的流向:它们并非撤离 AI,而是在进行一场豪赌的切换——从提供铲子的硬件芯片,转向可能挖到金矿的应用与模型本身。

至此,巨头们通过一系列财技,暂时解决了铲子的融资难题。但这仅仅是 AI 狂潮的序章。当资本的洪流越过硬件,涌向模型与应用这片更广阔的金矿时,一场更加残酷和不可知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