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获亿万融资,
又一轻食品牌倒闭
近日,曾被誉为 " 华南地区沙拉典范 " 的沙拉食刻爆雷出局。
天眼查数据显示,品牌运营主体 " 沙拉食刻(广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 已被申请破产。原因是名下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此前,公司创始人还曾因债务纠纷,被法院公开发布了悬赏执行公告。

从风光无限的明星项目到全面爆雷,沙拉食刻仅用了五年时间。
" 资本 ",是沙拉食刻扩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词:2023 年,沙拉食刻获得了不惑创投 A 轮一亿元战略融资;2024 年,又获得了梅花创投 A+ 轮 5000 万注资。同年,品牌官宣周杰伦作为品牌代言人,未来似乎一片美好。
但雷点,埋在另一个关键词里—— " 激进 "。在品牌成立初期,创始人邱远生就称 " 未来五年将投放 10 万台 AI 无人售餐机 ";今年 5 月初,邱远生再次公布了品牌的全新战略:未来三年,沙拉食刻将进驻 20 个千万级人口城市,铺设 10 万台售餐机器人,建设 10 个超级工厂。

短时间内对一线城市高端商圈大量投放,有效拉高了品牌知名度。到 2025 年 4 月,沙拉食刻已在广州、深圳、东莞及上海等城市的高端商圈周边,铺设了超 2000 台智能售餐机。但同时,过于激进甚至于有些盲目的扩张策略,让不少点位沦为了 " 无效点位 "。
几乎在同一时间,沙拉食刻在互联网上的风评也一落千丈。部分加盟商在社交媒体发帖,称银行分成未能按时到账,有的甚至被拖欠数月;还有自称员工的网友发帖,称已被拖欠了多个月份工资,虽然公司承诺了 "3 个月内结清 ""4 个月恢复正常 ",但均未兑现。


轻食赛道大洗牌
老牌掉队,新物种狂奔
沙拉食刻的全面崩盘,是轻食赛道那条曾被资本吹捧,却早已被验证失败的旧路,又一次最新的证明。
2015 至 2017 年,轻食赛道迎来 " 资本蜜月期 "。健康消费理念的兴起,让这个看似能标准化、可快速复制的赛道成为资本宠儿。巨额资金为品牌注入强心针,推动了一大批品牌跑马圈地,开启规模化、快速化的第一轮扩张。

然而,伪装成风口的陷阱很快暴露。
由于行业整体发展模式不成熟、市场规范尚未完善等因素,2018 至 2019 年,轻食赛道进入深度洗牌期,早期的一众探路者接连触礁:
曾获得 4 轮近亿元融资的甜心摇滚沙拉,自 2019 年传出停摆消息后,如今门店几乎难觅踪迹;
" 轻食鼻祖 " 新元素于 2021 年因资金链断裂进入破产清算;
曾扬言要做 " 沙拉届星巴克 "、全国门店数一度突破 50 家的米有沙拉,也因经营不善逐渐退出市场。
......
但老牌接连折戟,并不意味着赛道萎缩。相反,市场仍在高速成长。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已突破 3200 亿元,年增速高达 41.7%,预计 2026 年将突破 5000 亿。
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持续吸引着大量投资者与创业者入局——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轻食相关企业超 1.4 万家,其中有近 60% 的企业成立于近 5 年内,仅 2024 年新增注册企业就超过 4000 家。

老牌退场,新玩家顺势而上。而新一轮的竞争,已告别单纯的 " 沙拉大战 ",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本土化创新。
一方面,餐饮行业巨头持续加码,推出轻食产品线:
今年 2 月,Tims 天好咖啡推出 " 轻体贝果堡三件套 ",用 " 贝果堡 + 沙拉 + 咖啡 " 的组合切入午餐场景;
3 月,奈雪的茶推出新店型 " 奈雪 green",并在深圳南山开出首家门店,除了常规的茶咖和欧包,还推出了四款 " 能量碗 " 轻食产品以及限定饮品;
7 月份以来,肯德基旗下的 KPRO 肯律轻食也密集地在江苏、青岛、佛山等多个城市频繁开出新店。

另一方面,专业轻食品牌也在积极地进行本土化创新:
主打中国风味热烹轻食的超级碗 Foodbowl,将番茄牛腩、七味豆腐、鲜蔬锅搬进菜单,2024 年推出的鲜蔬锅单款产品增收 20%,品牌复购率超 60%,客群也从核心健康人群扩展到了银发族与儿童。
来自河南的野人日记主打中式轻卡快主食,2023 年推出的 " 魔芋饺子 ",用魔芋燕麦青稞粉代替传统白面,年销量突破 3 亿只,并稳居多个平台水饺销量榜首;今年 6 月推出的 " 蒸菜暖沙拉 ",更是在没有达人营销投放的情况下,靠冷启动实现单月销售额破 100 万。
沙野轻食则打破了传统轻食以沙拉为主的产品结构,推出轻食粥、杂粮饭、卷饼等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餐品,还通过清炒、香煎等中餐烹饪手法改良菜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在中餐品牌中发掘 " 轻食平替 " ——低脂跷脚牛肉、少油少盐的沙县小吃、可自选食材的麻辣烫、蘸酱菜等,都凭借低加工、低热量、搭配灵活的特点,成为轻食场景的新选择。
这一趋势也倒逼行业放下 " 精致滤镜 ",向着更日常、更接地气的方向发展。

被诊断为 " 高危品类 "?
开轻食店越来越难
轻食消费爆发,一大原因是其切中了当下年轻人对健康的追求。
中国科学报数据显示,Z 世代群体的整体健康消费渗透率已高达 84.3%,其中近半数人经常购买相关产品或服务。
而在经过多年市场渗透后,低卡低糖低脂低油的轻食与健康已经建立了强绑定,无论是日常就餐,还是放纵之后回归健康,一口轻食下肚,总能有效缓解年轻人的健康焦虑。
如今,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轻食不再是一种饮食选择,而且成为了追求健康、精致与自律的生活方式。

从商家角度来看,轻食的核心品类主要以沙拉、三明治、鸡胸肉、时蔬为主,标准化、轻人工、投入小、门槛低,对跨界创业者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赛道。
尤其今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体重管理指导原则》,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入局轻食者的积极性,这也意味着竞争将更加激烈。
但伴随风口而来的,消费者对轻食的吐槽从未停止。
一方面,高价量少吃不饱," 洋轻食 " 难以满足 " 中国胃 "。尽管当下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在提升,但将轻食作为日常、高频的午餐选择,仍未成为主流。
网易数读显示,分别有 74.4%、59.7% 和 46.4% 的 " 打工人 " 会优先选择米饭便当、米粉面馆、西式快餐。选择轻食沙拉的,只有 21.7%。
另一方面,轻食曾经是幽灵外卖 " 重灾区 ",仍需重建消费者信任。
今年微博 315 活动中,# 最不能点的外卖盘点 词条下,不少人都提到了轻食。在评论区,有不少网友表示很多轻食店没有堂食门店,卫生状况难以保障,甚至有人曾在轻食外卖中吃出虫子等异物。
尽管 9 月底,市场监管总局起草《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了餐饮服务平台与入网商家、配送单位在食品安全上的责任划分,或将有效整治 " 幽灵外卖 "。但就轻食门店而言,仍然需要大量的努力以重新建立消费者的信任。
除了产品端的市场本土化改造不足,对商家来说,绕不开的还有淡旺季失衡和高损耗。
一位业内人士对内参君分享,轻食类产品的销售黄金期大概是 4-10 月,4 月气候回温,大家普遍开始进行身材管理,秋天贴秋膘前,还有部分消费者会挣扎一下,但在别的时间点,购买轻食的消费者相当有限。与此同时,轻食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极高,损耗率较高。
由此,轻食品类的存活率实际上不算理想,前瞻经济学人数据显示,2023-2024 年,轻食品类的闭店率为 27.0%,高于餐饮行业平均值 22.6%,属于 " 高危品类 "。
她进一步表示:" 目前,轻食,尤其是沙拉品类,仍然属于典型的弱需求、窄人群品类。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轻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轻食内卷的尽头是 " 去轻食化 "?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 年有 75.8% 的消费者每周至少吃一次轻食,其中 39.5% 的消费者每周吃 2 至 4 次。
在庞大的消费基础之上,消费者不再仅仅为了 " 低卡饱腹 " 吃草,他们更追求健康、情绪价值与社交满足,这也催生着轻食赛道转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是具备强社交属性的 " 网红单品 " 迎来周期性爆发。例如彩椒碗、哈佛蔬菜汤等,它们凭借新奇概念和视觉冲击力,在保证轻食健康、低卡基本特征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打卡分享的情绪出口。
另一方面,是功能性轻食加速崛起并占据细分市场。例如同仁堂推出的草本轻食面,将药食同源的理念融入轻食;新茶饮品牌也纷纷在产品中注入超级食物(如羽衣甘蓝、奇亚籽等),强化饮品的健康标签。

与此同时,轻食不再是轻食店的专属,越来越多的非轻食赛道的餐饮品牌,开始入局抢占市场。比如老乡鸡推出减脂套餐,还在产品页面标注热量;永和大王上新 "0 卡糖 " 现磨豆浆;袁记云饺的低卡 " 魔芋燕麦鲜饺系列 ";各大麻辣烫品牌也相继上线清汤、低脂低热量锅底 ......
据美团外卖发布的《轻食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预计五年内轻食将逐步占据餐饮业总收入的 10% 左右。这增长的绝大部分,将不仅仅来自独立的轻食品牌,更将属于所有能提供 " 健康、低卡、养生 " 选项的餐饮品牌。
餐饮轻食化 ≠ 开轻食店,它意味着健康饮食理念正突破品类边界,渗透至餐饮的各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