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3小时前
科研圈潜规则让骗子郭伟成为科学家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郭伟案是科研领域潜规则滋生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契机。科研的本质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投机。

作者:吴晨

封图:图虫创意

江苏科技大学郭伟案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科研领域长期存在的深层病灶。一个伪造海外名校履历、虚构科研成果甚至连核心论文都涉嫌抄袭的骗子,竟能在科研江湖混迹多年,骗取高校教职、国家级科研项目与巨额经费,直至东窗事发仍有不少人被蒙在鼓里。

这起个案揭示出的行业潜规则,正是骗子得以畅通无阻的 " 通行证 "。深入剖析这些潜规则,是对个案的反思,更是推动科研生态进步的必由之路。

骗子能在科研领域长期横行,核心在于精准拿捏了科研评价与资源分配中 " 量化崇拜 " 的潜规则。多年来," 唯论文、唯项目、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 的 " 五唯 " 导向,让科研评价沦为简单的指标比拼。郭伟深谙此道,他伪造的 " 海外名校博士 "" 多篇 SCI 顶级期刊论文 "" 主持国际合作项目 " 等履历,恰好迎合了高校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评审的 " 硬指标 "。在 " 数论文、看头衔、比经费 " 的评价逻辑下,评审者往往缺乏仔细核实成果真实性的动力——一篇标注 " 顶刊 " 的论文,远比其研究内容是否扎实更具 " 说服力 ";一个海外名校的头衔,足以让审核者放松对实际科研能力的考察。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评价惯性,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其得以用精心包装的虚假指标,轻松敲开科研资源的大门。

郭伟的得逞,还因为他利用了科研圈 " 圈子文化 " 与 " 信息壁垒 " 的潜规则。科研领域本应开放包容、以学术实力论英雄,但现实中却存在 " 圈子化 " 倾向:同一领域的评审专家、项目负责人形成紧密圈层,资源向圈内人倾斜,外部监督难以介入。郭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结识圈内大佬甚至伪造合作经历,成功融入科研圈子,借助 " 熟人背书 " 获得信任。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信任危机——高校引进人才时,对海外履历的核查缺乏统一标准;项目评审中,评审专家往往依赖申报者提供的材料,难以跨机构、跨领域核实成果真伪。这种 " 圈内互信、圈外难查 " 的潜规则,让骗子的虚假身份和成果长期无法被戳穿,得以在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中反复获利。

此外," 重申请轻监管 " 的资源分配潜规则,为郭伟的行骗提供了生存土壤。科研项目申报阶段竞争激烈,但一旦项目获批、经费到位,后续的过程监管、成果验收往往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重 " 争取资源 " 轻 " 成果落地 ",对项目进展、经费使用、成果真实性的核查缺乏有效手段。郭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骗取项目经费后,仅通过伪造实验数据、拼凑论文应付验收,而监管部门的 " 宽松 " 态度,让其骗局得以持续多年。这种 " 重入口、轻出口 " 的监管漏洞,不仅让骗子有机可乘,更助长了科研领域的浮躁风气。

要杜绝郭伟式骗局重演,必须打破这些潜规则。

首先,要彻底打破 " 唯量化指标 " 的评价潜规则,落实 " 破五唯、立新规 " 的改革要求。科研评价应从 " 数论文、看头衔 " 转向 " 重质量、看价值 ",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社会贡献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比如引入同行评议的匿名机制,强化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实绩的权重,避免单一指标成为骗子的 " 遮羞布 "。

其次,要打破 " 信息壁垒 " 与 " 圈子封闭 " 的潜规则,构建公开透明的科研诚信体系。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科研人员履历核查平台、成果公示平台,强制要求科研人员公示学历、论文、项目等核心信息,并与期刊数据库、高校档案系统联网核验;同时,打破同行评议的 " 圈子化 ",引入跨领域、跨地域的评审专家,推行 " 双盲评审 "" 异议公示 " 制度,让虚假成果无处遁形。

最后,要打破 " 重申请轻监管 " 的潜规则,健全全流程科研监管与追责机制。在项目申报阶段,强化材料真实性审核责任,对伪造履历、虚假申报的行为实行 " 一票否决 " 并记入诚信档案;在项目实施阶段,加强经费使用、成果进展的动态监管,定期开展实地核查;在成果验收阶段,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成果的真实性、创新性进行严格核验。同时,明确高校、科研机构、评审专家的监管责任,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追责。

郭伟案是科研领域潜规则滋生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契机。科研的本质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投机。唯有打破 " 唯指标、重圈子、轻监管 " 的潜规则,建立以质量为核心、以诚信为底线、以创新为导向的科研生态,才能让真正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让骗子在科研江湖无立足之地,为科技创新筑牢制度根基。

(作者系财经作家、晨读书局创始人)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