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unsplash
在 Gemini 3 的助力之下,谷歌的 " 逆袭 " 大戏愈演愈烈,公司的市值也逼近 4 万亿美元关口。
11 月 25 日美股盘中,受 Meta 计划采用其自研 TPU 芯片等消息刺激,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盘中涨超 3%,市值达到 3.97 万亿美元。
虽然此后有所回落,但仍收涨 1.53%,股价 323.44 美元,市值 3.9 万亿美元,距离 4 万亿美元大关就差 " 临门一脚 ",在全球市值排名中仅次于英伟达和苹果,年内 70.86% 的涨幅(市值增长约 1.5 万亿美元)更是远高于 " 美股科技七姐妹 " 的其他成员。
近一个月以来接连迎来的重磅利好,谷歌再一次搅动科技巨头们的 AI 战局。
领跑美股 Q3 财报季
10 月以来的美股 Q3 财报季,成为了科技巨头们股价走势的分水岭。
10 月 30 日,Meta 发布三季度财报,虽然营收超出市场预期,但持续上调的资本支出和暴跌的净利润,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 AI 投资回报率的质疑。
2025 年,Meta 资本支出从 660 亿美元至 720 亿美元上调至 700-720 亿美元,2026 年预计将 " 显著增长 ",主要用于 AI 算力和云服务。与此同时,由于受到 " 大而美 " 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导致的一次性非现金税务支出影响,Meta 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 83%。
财报发布后,Meta 股价随即大跌 11.33%。
进入 11 月,"AI 泡沫论 " 和市场空头情绪愈发强势,AI 板块普遍表现不佳。截至 11 月 25 日美股收盘,除了苹果和 Alphabet," 科技七姐妹 " 其他成员月内股价均下跌。
其中,英伟达跌幅高达 12.18%,这还是在该公司交出了历史级的优异财报业绩的情况下,无怪乎公司 CEO 黄仁勋抱怨连连,称市场不懂英伟达的优秀,自己拿出什么成绩都会引发担忧。
反观谷歌母公司 Alphabet,11 月以来的涨势更胜以往,截至目前的月涨幅已达到 15%,连续 4 个月单月涨幅破 10%。
实际上, Alphabet 与 Meta 几乎同期发布了三季报,主要用于 AI 数据中心建设的资本开支同样上调,达到了惊人的 910 亿 -930 亿美元,但前者首次突破千亿美元的营收和 33% 的净利润同比提升得到了市场青睐。
尤其是 Alphabet 手中高达 1550 亿美元的云业务订单和超 700 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能够大大缓解市场上 " 科技巨头举债做没有‘回头钱’的 AI 生意 " 的焦虑。财报发布后,Alphabet 股价走高,带着涨势进入了 11 月。
11 月中旬," 股神 " 沃伦 · 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披露了公司在三季度历史首次持仓 Alphabet,市值接近 50 亿美元。
华尔街传奇投资人乔治 · 索罗斯(George Soros)与斯坦利 · 德鲁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等也在增持 Alphabet。
Alphabet 的经营韧性、发展前景,尤其是在科技巨头中最低的估值,都受到了市场重视。11 月 17 日,公司市值站上 3.5 万亿美元门槛。
逆袭的引擎:Gemini + 自研 TPU
不过,这一切都还只是预热。
11 月 18 日,谷歌甩出 " 王炸 " ——最新大模型 Gemini 3,瞬间引燃了科技圈的好评,在测评中,其实力被形容为 " 碾压级 ",全面超越了 OpenAI 的 GPT-5.1。谷歌还在官宣文章中指出,其 AI Mode 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 20 亿。这意味着,在 AI 应用端,谷歌已建立起了全球覆盖最广的用户生态。
11 月 21 日,谷歌又推出了图像生成工具 Nano Banana Pro,再次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凭借对细节的极致把控、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和高效的跨生态协作能力,捅高了 AI 图像生成领域的天花板。
在这之后,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 · 奥尔特曼(Sam Altman)的一份内部备忘录,从另一个方向为谷歌的强大的 AI 势能进行了背书。
据 The Information,在这份来自谷歌竞争对手的这份内部文件中,奥尔特曼承认 " 谷歌在 AI 方面的进展给公司带来了压力 ",并提示员工可能要 " 接受最好的模型不出自我们之手的事实 ",同时顶住压力全速追赶。
不仅如此,舆论场上,有关谷歌在 ChatGPT 发布后的三年,如何从 AI 竞争中的落后者,逆袭站到聚光灯下的故事广为传播。故事线几乎都从谷歌发表的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奠基的 Transformer 论文,到谢尔盖 · 布林(Sergey Brin)受 OpenAI 员工刺激回归主持大局,再到激活分发资源坚持通过预训练反超 " 堆算力 " 的推理模型等展开,并为人所津津乐道。
股价节节高升之际,除了大模型、AI 应用和庞大的用户群体、健康的现金流外,谷歌在自研芯片、云服务,乃至 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量子计算、AI 科研等领域的布局也引发了更多关注。
11 月 25 日,The Information 报道称,Meta 正与谷歌进行洽谈,计划于 2027 年在其数据中心使用谷歌自研的 AI 芯片 TPU(张量处理单元),潜在交易规模或达数十亿美元。
除了 Meta,谷歌对其芯片在大型金融机构、高频交易公司等客户中的前景颇具野心。谷歌的一位高管透露,这些 TPU 有望帮助公司抢占英伟达年收入份额的 10%。
11 月 25 日盘前,Alphabet 股价就受相关利好消息影响走高,如前所述盘中一度有望跨过 4 万亿美元门槛,Meta 当日也收涨 3.78%,中文投资交流社区中,中际旭创、长芯博创、腾景科技、英维克等 " 谷链 " 供应商、概念股都受到关注,被股民 " 纷纷发来贺电 "。
不过,谷歌的市值当日还是没能实现突破 4 万亿,走势看起来有些乏力,盘后交易也表现平淡。在 AI 泡沫焦虑症频频发作的当下,四处出击、全面布局往往意味着风险,虽然市场对谷歌的质疑还较少,但也仍不乏担忧。
Miller Tabak & Co 的首席市场策略师马修 · 梅利(Matthew Maley)就在谷歌股价走高之际提示称,虽然谷歌未来可能会是 AI 领域的 " 领军者 ",但行业竞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考虑到近期的涨势,该股已经超买,很快就可能出现回调。
英伟达霸主地位不保?
对谷歌的担忧,看起来更像是 " 狂欢 " 中的警语。但目前 AI 股 " 王座 " 上的英伟达,面临的环境要恶劣得多。
11 月 25 日,英伟达盘中跌幅一度超过 6%,市值较 10 月末超过 5 万亿美元的 " 高光时刻 " 暴跌了 1 万亿美元。当日收盘,英伟达跌幅 2.59%,市值 4.32 万亿美元。
其后紧紧追赶的苹果市值为 4.09 万亿美元,前文已提及的 Alphabet 市值 3.9 万亿美元,曾一度突破 4 万亿大关的微软目前市值 3.55 万亿美元。
盘后交易中,英伟达股价仍在下跌,如果延续这种走势," 全球第一股 " 的地位可能即将不保。
而相比于市值表现,这家芯片霸主在 AI 竞赛中的前景更值得关注。
在谷歌的大模型和 TPU 芯片接连爆出好消息后,英伟达再次遭遇了唱空。Barron's 一篇文章指出,更低成本的 TPU 如果行之有效,那么此前在英伟达的芯片上砸下重金的企业,可能会因此感到后悔甚至懊恼。
Melius Research 的科技策略师本 · 赖茨斯(Ben Reitzes)分析称,开发成本更低、能耗负担更小的 TPU 芯片已经引发了不少英伟达投资者的焦虑,尤其在通过这一芯片训练的 Gemini 大模型取得巨大进步,且其产品将广泛进入市场的背景下,所有芯片企业和云计算公司都应对此保持警觉。
近来,与谷歌在 TPU 领域开展合作的芯片企业博通也受到市场热捧,此前两日的累计涨幅超过 13%,市值突破 1.8 万亿美元。
对此,英伟达也在社交媒体上官方表态 " 为谷歌的成功感到高兴,将继续为谷歌提供产品和服务 " 后,重点强调了公司的产品领先业界一代,也是唯一能够运行所有 AI 模型并应用于计算场景的平台。与专为特定 AI 框架或功能设计的 ASIC 相比(意指 TPU),英伟达芯片提供了更高的性能、多功能性和可互换性。
虽然短期来看,英伟达在 AI 芯片领域的主导地位不会很快被动摇,该公司目前在人工智能 GPU 领域的市占率仍有约九成,其最新的 Rubin 超级芯片也已蓄势待发。
但竞争白热化的趋势,一定会让公司感受到压力。除了要拿下其年营收 10% 份额的谷歌,其芯片行业内的最大竞争对手 AMD 也明确表示,要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人工智能 GPU 市场 " 两位数 " 的份额。
另外,亚马逊、OpenAI 等也都在加码自研芯片。Skagen AS 投资总监亚历山德拉・莫里斯(Alexandra Morris)近期就表示,英伟达仍然很出色,但那种认为只有这家公司能为数据中心提供芯片的看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英伟达的烦恼远不止这些。近日,公司与曾成功做空美国次贷危机的投资人、" 大空头 " 迈克尔 · 伯里(Michael Burry)针锋相对。后者 11 月被发现大手笔做空英伟达,随后连续发文 " 炮轰 " 科技巨头虚增利润,称人工智能泡沫不断膨胀,已堪比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
针对英伟达,他更是将之称为 " 融资循环 " 的中枢,认为大批企业在通过延长英伟达芯片的使用年限来降低折旧,为财报 " 美容 "。近一个月来,伯里的 " 持续输出 " 已经与软银、彼得 · 蒂尔(Peter Thiel)的清仓一道,成为看空英伟达的重要论据。
而在财报会上坚称 " 没看到 AI 泡沫 ",又在内部会上大吐苦水称 " 英伟达的优秀没得到足够重视 " 后,黄仁勋也终于让英伟达官方下场,开展了一场与 " 大空头 " 的 " 正面交锋 "。
11 月 23 日伯里再次 " 兑现此前承诺 ",发文拆解 "AI 泡沫 ",并称英伟达是 AI 泡沫时代的思科(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核心标的,也是泡沫破裂后跌幅最大的公司)。
他称,AI 行业已显现出明显的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问题,但依靠 6100 亿美元循环融资将众多资金 " 拖下水 "。在此背景下,整个行业还在 2026-2028 年的折旧上有意制造了 1760 亿美元的低估。
据 Barron's,英伟达投资者关系团队随即向华尔街分析师私下发送了一份七页的备忘录,用公司标志性的绿色字体首先回应了伯里的一系列说法,称公司与玩弄财务数据的丑闻绝无关系,不依赖供应商融资也没有特殊目的实体。
备忘录强调,所谓 "6100 亿美元循环融资 " 的指责毫无根据,公司年内战略投资总额仅 47 亿美元,相较千亿美元级别的营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英伟达还对此前伯里关于股票回购、内幕交易等的针对性指责进行了回应,称其引用了错误的数据和信息。对于备受关注的折旧问题,英伟达坚称其产品增加的保修成本已恰当核算,而坏账费用已计入管理费用且影响甚微。在经营层面,备忘录强调英伟达库存趋势符合正常生产节奏,现金流长期优异,经营收入质量高。
在这份备忘录发布后,不少财经媒体和投行也有所反应,目前来看,华尔街更多认同英伟达的说法和论证。不过,在资本市场上,空头显然更为强势,让公司股价连日走低。
" 历史上几乎从未有公司在几周内就损失 5000 亿美元。你得很值钱,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输掉这么多的钱。" 根据 Business Insider 的报道,黄仁勋近期曾在内部会上如此调侃。
目前,这种损失已经接近了 1 万亿美元,而 AI 战局的不确定性攀升,英伟达未来面临的争议与竞争,恐怕会只多不少。(作者|胡珈萌,编辑|李程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