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底的一天,猎头公司 TTC 创始人肖玛峰突然接到源码资本的合伙人打来的电话:" 我们刚开完会,要 all in AI,你赶紧看,建议你们也 All in!"
当时,OpenAI 刚刚发布 ChatGPT。短短几周内,它以肉眼可见的思考能力震动了全球科技圈。
肖玛峰和团队在一片懵懂中开始了对模型训练、机器学习、算法、分布式系统等岗位的学习。
一开年,一位极为知名创业者创办大模型公司,TTC 帮助对方在国内和美国两边找 AI 技术人才,算是中国最早涉足 AI 领域人才招聘的猎头公司之一。
2023 年春天,中国科技圈上演 " 百模大战 ",AI 人才身价暴增。肖玛峰决定,TTC 专注为 AI 公司寻找技术人才,这个重要决策使得公司迅速领先了竞争对手。
肖玛峰是湖南益阳人,2005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同届本科毕业生中,最有名的是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
肖玛峰最早在外企做国际贸易,后来转型做猎头,曾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高端猎头品牌 CGL(德筑),并把年营收做到 5 亿。
在中欧商学院读 EMBA 时,学校组织参访 " 贝壳找房 ",他突然想到:同为中介,能否像贝壳通过互联网改造房地产中介行业一样,用数字化革新人才中介行业?
2022 年,肖玛峰创办新型科技猎头公司 TTC,想做猎头服务行业的 " 贝壳 ":线下有顾问服务团队、线上有数字化系统。这个组合,让每个猎头顾问跟客户的沟通数据都 " 沉淀 " 在线上,多个猎头顾问可以通过线上工具在后台分工服务同一个客户——就像贝壳把房产交易拆成标准模块,多位链家经纪人可以同时参与,共分佣金。
2024 年,TTC 营收超过 8000 万,这家公司将 AI 的能力引入到业务流程中,构建起了一套以 "AI+ 人 " 服务上千家 AI 企业人才招聘的作业模式和系统,先后获得了源码资本、创新工场,九合创投等多家明星机构的投资。
AI 的世界一日千里,2025 年,大模型部署成本大幅下降,AI Agent 落地加速。TTC 推出了 AI Agent 招聘产品 " 小麦 " ——对企业,它是 AI 猎头顾问;对求职者,它是军师。
企业只需描述需求," 小麦 " 背后的 AI 就能自动挖掘 " 水下信息 ",精准推荐符合画像的候选人;求职者说出诉求,AI 便会基于百万级人才池的过往经历,推荐匹配的岗位——有的岗位甚至是求职者从来没想过、但实际上能干。
2025 年 11 月,TTC 凭借 " 小麦 " 获得第三届百度 " 文心杯 " 创业大赛一等奖。
肖玛峰描绘了招聘行业由 AI 带来新机会:
1、招聘行业最值得关注的新机会?
AI 重构工作方式,从 " 搜索式匹配 " 转向 " 对话式服务 "。把猎头的专业能力 AI 化、产品化,降低服务成本,让更多企业用得起高端招聘服务。
2、TTC 与 Boss 直聘等平台的区别?
不只做流量平台和简单信息撮合,聚焦中高端科技人才的全链路服务。通过 Agent 挖掘简历之外的动机、价值观等 " 水下信息 ",匹配效率远超传统搜索模式。
3、AI 招聘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人才池沉淀与模型理解能力。百万级 AI 人才池 + 懂行业的技术团队,能精准区分技术术语、判断人才适配度,避免无效推荐。
4、AI+ 招聘的爆发点?
等 " 与 AI 对话找工作 " 成为共识。就像移动互联网依赖智能手机普及,当用户习惯从 " 搜索 " 转向 " 对话 ",行业将迎来规模化爆发。
以下是肖玛峰口述。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01 公司做到 5 亿,我却重新创业
2005 年,我从南开本科毕业,和我同一届的还有张一鸣。他学软件工程,我学化学。他第一次创业我们就认识,算是彼此认识很多年的同学。
在 TTC 之前,我创业联合创办了高端猎头品牌 CGL(德筑),做得不错,第四年就有 5 个亿收入。可在我看来,猎头行业一年 1000+ 亿规模,我们做 5 亿还是太小了。而且那时候一鸣同学都做到 3000 亿收入了。
后来我去中欧(商学院)读 EMBA,参访贝壳,看他们怎么用科技改造房产中介行业。当时我就想:贝壳能用数字化重做房产中介行业,我能不能用科技重做人才中介?
TTC 创始人肖玛峰
TTC 就是从这个念头开始的。那还是 2022 年疫情最严重、投资人普遍悲观的时期,生成式 AI 还没出现。最初想的,只是用数字化把猎头行业线上化,先把行业里最基本的 " 链家式 " 能力搭起来——线下顾问服务团队 + 线上数字化系统。本质上还是产业互联网那一套。
我们最早的投资人是源码。合伙人常凯斯投过贝壳,给基金赚了很高的回报,对产业数字化非常熟,他一直坚信数字化重塑传统行业有很大的机会,
我的 CTO 是南开的师弟,技术和产品能力非常强。他原来在微软中国,后来去微软美国工作了八九年,错过了张一鸣和国内移动互联网那波行情。2019 年的时候回国加入字节跳动,成为飞书的核心高管。他是迄今为止进入招聘这个领域级别最高的互联网产研高管。我找他的时候,说:" 你上次错过张一鸣师兄了,不能再错过肖玛峰师兄了吧?" 他加入后,我们的产业背景和工程技术能力算是都到位了。
2022 年底 ,ChatGPT 刚出现,源码因为具有全球化视野,很快就获得了这个信息,合伙人就打电话告诉我:" 我们要 All in AI,你赶紧看!" 当时我对 AI 完全没概念,但他们说要干,我就立刻做调研,学习,准备。后来王慧文(美团联合创始人)准备做 AI(光年之外),我们给王慧文在国内和美国两边找人。我们非常早就介入了这一波 AI 招聘,比市面上所有公司都早至少半年以上。
这波 AI 刚开始的时候,找的人和上一波商汤、旷视完全不一样。很多猎头看起来懂 AI,其实根本分不清 transformer、RL 是什么,生成式、判别式的区别。他们推的人都是错的。我们 CTO 懂的非常深,他原来在微软做 AI,所以我们对这个行业理解更早更准。
2023 年 8 月,创新工场找过来,他们在 AI 领域投了十几年,投过上一代 AI(旷视等)的很多公司,GPT 出来后,他们很兴奋,几乎把每个行业都扫了一遍,觉得招聘行业一定会被重构,发现我们已经把 AI 应用到业务里,再看核心团队很强,马上就出手投了。
2024 年,我们营收超过 8000 万,公司也开始赚钱。我本来甚至想不再融资了,因为能挣钱。但那时九合创投的创始人王啸(我中欧的师兄)把我叫出来喝酒,骂了我一顿:" 现在不融资等什么时候?AI 的窗口期就这一会,你慢一步,别人就可能把你干掉。赶紧融资,投入产研,构建护城河 "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我们还是拿了他们和中关村资本的投资。后来我们参加百度 " 文心杯 " 创业大赛大赛拿了一等奖,这一轮也是百度和财务机构一起投的。
02" 如果去年动手,公司账上少 3000 万 "
过去两三年,我们最先做的是工具赋能,但后来意识到:真正要改变行业,不是做工具,而是重建整套工作方式。
我们最终想做给每一个职场人配一个 AI 猎头。现在市面上的招聘产品,比如 Boss 直聘,都还是搜索逻辑:你得自己填简历、自己搜公司、自己盯岗位。
而我们想让找工作 " 说一声就行 "。比如你对着手机说:" 我想在北京海淀找一个工作,看看月薪 4 万以上的 AI 产品经理。"
AI 就会帮你搜索、筛选、推荐。但更重要的是:AI 可以像一个专业猎头那样理解你、和你对话、给你职业建议。
比如我问你:" 你从铅笔道离开,你觉得能做什么?" 你可能会说采访、写稿、运营活动……但你未必知道这些能力意味着哪些可能的职业路径。
而 AI 的信息面更广,它可能告诉你:你能做公关、品牌、甚至能做一个 AI 创业公司创始人的助理。这些你可能在此之前完全不会想到。
很多人的职业觉醒是在 30 岁之后:原来我还可以做这些。
我们希望让这种觉醒提前,通过一个专业的 AI 顾问,让每个人都能早一点看见更广的选择。它会告诉你:像你这种背景、你的前辈都跳往哪些岗位,哪些方向发展更好。它能成为你跳槽时的一个顾问,让你不再迷茫。
企业招人也一样迷茫。过去一家 AI 企业的 HR 想招 " 杭州六小龙 " 出来的人,要手动在 Boss 上一个个搜,现在你只需要告诉手机:帮我找 " 六小龙 " 的 AI 技术。 它就能理解你的意图,自动执行,把符合画像的人全部找出来。
去年我想做这个 AI 智能体,但 CTO 拦住我——技术还不成熟。AI 时代的创业,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非常重要。幸好我们的 CTO 在这方面有非常强的认知,如果去年做了,和今年做相比,唯一的区别就是账上少 几千 万。
今年发生两个关键变化:1. DeepSeek 让模型成本骤降 2. 以 Manus 为代表的 Agent 爆发。
我们发现:Agent 方案突然变成 " 可行且高效 " 的路径。如果继续按原来的模式做,通过线上沉淀 + 顾问协作,那别人先做出招聘 Agent,我们可能瞬间被替代。
就像当年的易到用车,专注高端出行,融资很好、业务火爆,但滴滴一来,整条赛道就被改写了。我不想让 TTC 变成下一个 " 易到用车 "。
所以我 push 全团队:转向 Agent。7 月定战略,9 月上线第一版 Agent 产品 " 小麦 "。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百万级规模的 AI 人才池。我们会用 RPA 等方式从不同渠道把数据整合回来,再由顾问结合私域管理工具,把几千个候选人持续纳入管理体系。
AI 会自动阅读所有候选人的信息、过往推荐记录,并判断 " 这个人除了适合 A 岗位外,也适合另外四个岗位 "。也就是说,我们的匹配已经不再是人推,而是 AI 在指挥 ,AI 会实时给出建议。
03 聚焦服务顶端科技人才
未来三年,我对行业的判断很明确:
B 端每一家先进企业会有一个自己的 AI Agent,C 端每个优秀人才也会有一个 AI Agent。
企业的 Agent 会深度理解它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会掌握候选人的 " 水下信息 ",包括动机、价值观、性格,而不是只有冰山一角的简历。现在所有的招聘匹配几乎都是 " 简历信息匹配 JD",但那是不够的。
真正有效的匹配一定依赖水下信息,而 AI 的长对话能力恰好能把这些信息挖出来。
等到数据量达到数万级企业、数百万级人才,我们的匹配效率会比传统公司(Boss 直聘那种搜索式)高很多倍。
增长方面,一部分来自我们自身能力的建设:让所有找 AI 机会的人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有最全的 AI 机会,也最懂他们。
但另一半增长,要 " 等 "。要等大众把 " 跟 AI 说话 " 变成一种共识。就像移动互联网必须等智能手机普及到一个关键点一样。
现在大家找工作主要还是搜索式互动,而不是对话式。等到这件事变成习惯,我们的产品才会真正爆发。所以我们现在的策略就是:把能力做到位,然后 " 等风来 "。
从市场规模来看,这个行业会是个千亿级市场。Boss 年收入 80 亿、整个网聘市场 200 亿– 300 亿,而猎头因为服务到 " 结果 ",单价远高于信息费——一条 60 块钱的简历,在猎头服务里可能变成 6 万的收入。价值差距巨大。
未来如果我们把 AI 的服务成本打下来,让更多原来用不起猎头服务的公司可以使用,那就是一个更庞大的市场——我们把刀切进去,100 亿只是开始。
我也被问到是否会颠覆传统平台。我不太愿意这么讲。他们做的是信息,我们做的是服务,逻辑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我们更像 " 链家 + 贝壳 " 的模式,是把专业服务产品化、AI 化。
美国有一家公司 Mercor,现在已经一百多亿美元市值了。它不完全是猎头,但它做的是端到端交付——从企业给出招聘需求,到最终把人招进去,全链路交付,模式和我们很像。
Agent 出来以后,我觉得不着急冲量,反而是非常聚焦,只做科技创新领域的中高端人才。我们要把 " 真正能改变中国科技能力的 " 那几百万的核心人才池服务好,让他们在我们的系统里沉淀下来,这个价值巨大,也更符合我们能力的节奏。我们先把科技创新、AI 行业这一批人服务好,这已经很大了,而且是未来十年中国最重要的产业方向。
04 中国技术人才反哺全球
现在科技创新,一边是资本,一边是人才。如果搞不定人才,那你可能也搞不定后续的资本。
几个月前,我给一个投资机构的投后 CEO 会议做分享。你给投资人讲 PPT ,我负责把人才拉起来、把 Demo 做出来,然后你又能去拿下一轮融资。我们现在做的不只是招聘,还做孵化业务——大厂的人出来创业,我们一边帮他融钱,一边帮他组团队。很多项目上个月跟投资人见面还是一个人,下个月再去已经是四个人了:产品经理自己找到了,我们再帮他配算法、配硬件。投资人一看,这创始人团队搭建能力太强,第二轮就容易了。
通过帮创始人找人,发现 AI 行业几个趋势:
第一,现在是典型的供不应求,激烈到什么程度?别的行业都在降薪,但 AI 、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些方向,优秀人才几乎是被哄抢的,一个顶级人才去了哪家公司,这家公司就可能在竞争中形成压倒性优势。
第二,很多工具类创业公司选择一出生就出海。用户主要在海外,但公司的工程团队、研发团队基本都还在国内。国内产品出来速度极快,Demo 很快就能跑起来,然后又很快拿下一轮融资。
第三,川普政策变化后,有不少科研人才从美国回流中国。北京回流不算多,但南方特别多,如南科大、香港理工等都在吸引人才。华东、华南接受人才的能力更强,这是未来一个趋势。机器人、模型公司在北京很多,大规模应用场景在南方,出海团队最密集的还是杭州、深圳。深圳的 "AI + 硬件 " 尤其强。
我发现今年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趋势:世界各地的大电商正在把研发中心放在中国。这些客户通过我们大量招人。
我们今年最大的客户,就是欧洲最大本土电商,把整个研发中心搬到中国;韩国最大电商 Coupang(酷澎)也是如此;拉美最大的电商美客多也把研发和供应链中心放在中国。
原因很简单:一是中国电商竞争太激烈,人才密度太高,淘宝、京东、拼多多内卷出来的工程师,被国外公司视为 " 顶级战力 "。二是 TEMU 打海外本土电商打得太狠,他们发现产品都来自中国,于是索性把供应链和产研全部搬来中国。
接下来可能还有一个更大的变数——汽车产业。全球汽车品牌的智能化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所以未来他们会把智能化研发中心迁到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大模型、车载 OS,中国的人才已经形成明显优势。
在当下,我们专注于 AI 人才,让 " 找 AI 人才就找 TTC" 深入人心。这里主要是两类,一类是 AI 公司找人才找 TTC,还有一类是传统大型企业找 AI 人才,也可以找 TTC。
我们希望能够在中国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为优秀企业快速解决人才供给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