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资节奏观察,优必选自上市后保持高频募资态势,上市不足两年已累计完成 6 次股票配售。
近日,"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 优必选宣布完成一笔规模达 31.09 亿港元的配售融资。
根据公司披露,本次配售所得资金的约 75%,即约 23 亿元将专项用于产业链并购整合,重点投向人形机器人产业价值链中具备潜力的上下游企业,包括直接投资、收购目标公司或通过成立合资实体推动行业资源整合,或与相关行业整合或成立合资公司。本次配售有望加强公司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地位。这与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 " 研发烧钱、量产攻坚 " 的现状高度契合 ,即从算法迭代到硬件落地,每环节都需巨额资金支撑。
创投日报记者注意到,从融资节奏观察,优必选自上市后保持高频募资态势,上市不足两年已累计完成 6 次股票配售。值得关注的是,高频融资背后是其业务端的快速突破——公司不仅屡获大额订单,更持续刷新人形机器人领域订单金额纪录,截至目前,优必选 Walker 系列人形机器人 2025 年累计订单金额已达 13 亿元。

计划投入超 20 亿收购兼并整合产业链
根据公告,优必选拟按每股 98.8 港元配售(较 24 日收盘价 111.50 港元折让 11.39%,较前五日平均收盘价 121.32 港元折让 18.56%),配售后已发行股本将由 4.72 亿股增至 5.03 亿股,H 股占比由 85.03% 升至 85.96%,周剑、熊友军、夏佐全等主要股东持股比例下降,但均未达 10% 阈值,预期无承配人成为主要股东,控制权不受影响。
优必选于 2023 年 12 月在港交所上市,截至 2025 年 11 月 25 日已进行 6 次股票配售(其中第 6 次处于公告阶段),累计募资超 74 亿港元。
具体来看,2024 年 8 月首次配售 142 万股募资净额 1.22 亿港元,2024 年 10 月第二次配售募资净额 4.08 亿港元,2024 年 11 月第三次配售募资净额 5.52 亿港元,这三次募资均用于业务运营发展及偿还金融机构授信款项,2025 年 2 月第四次以每股 90 港元配售 1015.51 万股,募资净额 8.76 亿港元用于核心技术研发、业务开发等。
2025 年 7 月第五次以每股 82 港元配售 3015.55 万股,募资净额 24.1 亿港元,2025 年 11 月 25 日公告拟以每股 98.8 港元(较前一日收盘价折让 11.39%)配售 3146.8 万股,募资净额约 30.56 亿港元,其中 75% 计划用于未来两年内产业链上下游收购或投资,15% 用于业务运营发展,10% 用于偿还授信款项。
关于本次配售,优必选方面也表示,公司计划进一步拓展工业制造应用场景,加速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商业化落地,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股价方面,优必选当日收盘价 110.6 港元 / 股,较前一交易日下跌 0.81%。

2025 年订单总金额已达 13 亿元 聚焦工业场景
再次配售的同时,优必选又刷新了人形机器人订单记录。
近日,优必选中标广西防城港市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与测试中心和人工智能科创教育示范项目,中标金额 2.64 亿元。
据公开信息,此次项目产品以工业人形机器人 Walker S2 为主,将聚焦人形机器人在全国边境口岸的旅客和人员疏导、岗哨巡检、物流、商业服务以及国内钢铜铝大型生产制造基地的设施巡检等项目。订单预计在 12 月交付。
至此,优必选 Walker 系列人形机器人 2025 年订单总金额已达 13 亿元。其中,2025 年 11 月单月集中斩获的 5.66 亿元订单均计划于年内完成交付。目前,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产能已达到每月 300 台,预期全年交付量将超过 500 台;在场景应用方面,已覆盖汽车制造、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具身智能数据中心等重点应用领域。
工业领域是当前商业化主战场,新能源汽车焊接装配、3C 精密组装、智慧物流分拣搬运等场景需求旺盛。这些场景工作强度大、重复性高、环境标准化,与人形机器人特性高度契合。随着技术成熟,应用场景正从工业向消费、医疗、养老延伸,市场空间持续拓宽。

回顾 2025 年优必选的商业化动态,全年订单与合作呈现阶梯式增长态势,核心出货场景持续拓宽、落地深化:工业制造领域已深度切入汽车制造、智慧物流、3C 电子等领域,聚焦搬运、分拣、质检等核心工位;同步落地各地方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中心及公共服务服务场景,形成多领域协同落地的商业化格局。
但这些 " 机器人员工 " 频频 " 进厂打工 " 的背后,疑问同样引人关注:它们是否已完全适配复杂工厂环境,从容应对自主作业、异常处理等技术挑战?行业从 " 技术可行 " 向 " 商业可行 " 跨越的过程中,商业化落地究竟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
对此,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告诉创投日报记者,优必选早在 2023 年便已聚焦工业场景。并经实践聚焦搬运、分拣、质检三大核心工位,这些工位因人力短缺痛点突出且投入产出比可观,成为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重点场景。
但是,让人形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自主作业是核心挑战,焦继超指出,不能认为直接引入人形机器人就能解决问题,自主作业对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定位导航、目标分割定位、运动控制抓取等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即便看似简单的搬运工作,要在不同工厂、不同工况下稳定运行,也面临精准定位精度、异常处理等诸多难题。
他进一步判断,若拉通全天工作时长计算,人形机器人效率有望在 2-3 年内达到人力平均水平。
焦继超进一步对创投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工厂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日益迫切,未来将逐步实现从单点应用到集群作业的突破,通过多机器人协同及后台管理系统的搭建,形成完整解决方案,真正融入客户生产体系。
一位具身智能领域高管告诉创投日报记者,尽管优必选的商业化突破令人振奋,但人形机器人产业在量产交付的关键阶段,仍受制于三大行业共性挑战。
首先是成本控制瓶颈,高精度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依赖尖端制造工艺,规模化生产中的成本优化难度居高不下,直接制约商业化普及速度;其二,运维体系短板,随着机器人在多场景落地普及,高效的远程运维、智能故障排查及快速响应体系尚未成熟,成为影响设备稳定运行的核心痛点;其三,场景适配难题,不同行业、细分场景的功能需求差异显著,如何实现产品快速定制化迭代、提升场景适配效率,仍是全行业需持续攻坚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