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29分钟前
反社交媒体时代,在「盲盒饭局」中重建关系的年轻人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反社交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上述结论,出自美国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11 月初发布的文章。过去十余年,Facebook、Instagram 等以 " 促进人际关系 " 为目的的社交产品不断扩张。如今,全球已有超过 60% 的人类在使用这类软件。

然而,更深刻的人际连接并未随之出现。相反,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在过去 15 年里,美国的面对面社交急剧减少,焦虑和绝望感却持续攀升。调查显示,大约八分之一的美国人表示自己没有朋友。他们与世隔绝、性生活匮乏、厌倦了网络约会,但依然整天窝在沙发上,手机不离手,长时间保持沉默。美国卫生局局长甚至将美国的孤独感定性为一个 " 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

而这并非美国独有的社会现象。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将正在到来的 " 第五消费时代 " 称为 " 孤独社会 "。这意味着,孤独不再是个体经验,而是现代人的集体处境。

在过度数字化的社会中,人们并未从中收获更多的幸福。相反,对真实生活的渴望与日俱增:全球消费者洞察机构 GWI 的数据显示,七成互联网用户尝试减少数字消费,其中 25 — 34 岁人群 " 彻底戒断电子设备 " 的比例最高。驱动他们离线的主要原因,是渴望把时间留给家人与参加线下互动。

换言之,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下年轻人们试图远离社交媒体、建立质量更高的具身社交的重要动因。

" 如果把现在的人比作一个蒙上了灰尘的玻璃球,那么社会需要一个重新擦亮彼此的解决方案。" 在 90 后连续创业者、互联网产品经理出身的卢铭看来,最直接、也最高效的办法,就是制造人与人见面的契机,让人在具体的生活中相遇。这成了他创办社交平台「薯岛」的初衷。

" 我希望人和人能更多地见面。" 他说。

盲盒与偶然性

盲盒饭局,顾名思义,是由 6 位互不相识的 " 饭搭子 " 随机组成的一场线下相遇。

但它又并非全然的随机。

与市面上传统的社交活动不同,「薯岛」更强调算法在背后的参与和引导:报名饭局后,参与者需要填写一份个人问卷。问题会涉及:城市方位、性格倾向、兴趣偏好,以及对世界的基本看法等。这些看似细微的信息,会被整理成一个关于个人的小小画像,先由后台算法进行初步匹配,再由工作人员进行手动匹配,帮助每个参与者尽可能找到同频的伙伴。

事实上,互联网找线下搭子这件事并不新鲜。既然如此,「薯岛」承担的到底是什么角色?换句话说,人们为什么需要一个专门的平台来促成线下相遇?

一个首要的原因,是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在传统的找搭子活动中,你很难判断对方是谁 —— 性格、边界感、是否值得信任,完全无从得知。这种情况下的 " 盲盒式社交 " 带来的不是惊喜,反而是心理负担。但通过问卷和人工筛选,「薯岛」能先把最低限度的安全感和匹配度处理掉,让见面不至于落入完全的随机。

其次,是为了节省巨大的沟通与选择成本。卢铭在测试产品时,也曾自己在网上发帖找过搭子。结果往往有两个:要么需求太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活动,组织难度过高,最后不了了之;要么帖子突然火了,一下涌入十几个人报名,当一个人无法拥有同时应对众多人数的心力,社交反而变得更敷衍,失去了真诚。" 原本我只想要 1 个人,但你给了我 10 个人后,我反而更迷惑了。" 卢铭解释道," 这时选择成了额外的麻烦。"

在既有的社交语境里," 找到人 " 其实是一件隐性成本极高的事情。「薯岛」想做的,不只是把一群人简单地凑在一张餐桌上,而是试图把 " 偶遇的惊喜 " 与 " 相处的可能性 " 放在同一个桌面上。

基于算法匹配的优势,「薯岛」能基于参与者的地理空间、价格预期和基本的性格与兴趣迅速完成匹配,替用户承担了筛选、判断、确认这部分繁琐、又消耗心力的前置工作。不过,卢铭坦言,纯粹的算法匹配,无法触及和理解人与人相处中那些更深层、更微妙的部分。相处的温度、交流的节奏、灵魂的碰撞……这些无法被量化的维度,依然需要真实的人以来社会经验和生命直觉来进行判断。

卢铭提到一个让团队印象很深的例子:曾有某位参与者,在问卷中明确提及自己喜欢弹贝斯,希望遇见音乐同好。于是,团队便把他和几位喜欢吉他、livehouse、看演出的参与者安排在同一桌。没想到饭局结束后,这几个人不仅没散,反而原地组了个乐队,甚至把原本饭局的微信群名,改成了乐队的名字。

这便是「薯岛」的做法:先用一套轻量的规则匹配系统兜底,再结合团队经验,帮助每个参与者找到相处更舒服的同桌伙伴。这样在效率和准确基础上,依然能保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火花与偶然。

「薯岛」的盲盒饭局

真诚的关系,需要在线下创造

「薯岛」并不是唯一扎根线下社交的平台。以旅行内容社区马蜂窝为例,其推出的小程序 " 好玩星球 " 自 2022 年上线以来,仅在北京就组织了超过 1 万场线下活动,成为当下城市社交的重要入口之一。

但在卢铭看来,大多数市面上的线下社交平台仍主要围绕 " 活动 " 展开,本质上强调的是 " 人和事 " 之间的关系。被吸引的参与者感兴趣的是某项主题。而「薯岛」更在意 " 人和人之间 " 的关系,重点不是参加了什么,而是和怎样的人在一起。它关注的是人和人之间是否能建立真诚的连接,目的是帮助参与者从 " 认识更多人 " 走向 " 建立更好的关系 "。

饭局的形式,能为参与者提供天然的对话场域,将注意力放在彼此交流和了解上。而从商业角度来看,饭局的形式门槛比活动更低,在能够重复发生的同时,也为团队带来足够覆盖成本的利润。

随着时间的推演,每个品牌最终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氛围,甚至文化理念。「薯岛」的名称灵感来自于网络上曾广泛流传的一幅四宫格小漫画:两只海鸥在海边探讨人生的终极意义。海鸥 A 问道,归根结底,活着是为了什么?海鸥 B 回答,为了待会去码头整点薯条。卢铭觉得这与自己设想的创业调性十分相似 —— 有点皮,有点理想主义,有点无厘头,还有点较真。

如果把每个人都看作航行途中偶尔失序的海鸥,那么,或许正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才是我们可以握在手中、抵御虚无的 " 意义薯条 "。而他希望,「薯岛」可以成为这个能够提供些许意义的地方。从此,一只略显蠢萌的海鸥便成了「薯岛」的 IP 形象。每位来参与饭局的用户,也会被亲切地成为 " 小海鸥 "。

卢铭强调,自己不喜欢市面上那些功利性过强的约会社交软件。至少在这张饭桌上,他希望人们之间的关系能回归一种更本真、更纯粹的状态。" 人和人也可以成为人,为什么都要成为动物?" 这种品牌理念,也使得「薯岛」能够筛选并杜绝某些功利性过强的行为出现。每次饭局结束,团队成员还会收集每位用户的体验反馈,目的是为了避免饭局中出现令人不适的参与者。

目前,「薯岛」已在北京、上海、大理三座城市开放盲盒饭局。自 2024 年底运营至今,「薯岛」触达了超过 1 万人次的朋友参加盲盒饭局,而且在参与者每次的反馈问卷中保持 92% 的好评,并计划开启 250 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卢铭表示,该业务形态天花板其实并不低,因为它不仅能组织饭局,还能积累线下社交行为的洞察,用于持续提升匹配体验。" 随着规模扩大,我们希望成为真实线下社交的长期陪伴者,而不仅是一场饭局。" 他说。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