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 6小时前
阿里最新财报释放两大信号:闪购“烧钱”已过峰,3800亿AI投入还不够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庞宇

图源:视觉中国

11 月 25 日,阿里巴巴集团(BABA.NYSE;09988.HK,下称 " 阿里 ")发布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止的季度及中期业绩公告。该季度,集团实现收入 2477.95 亿元,同比增长 5%,若剔除已出售业务影响,同比增长为 15%。

营收增长超预期的同时,本季度阿里经营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85% 至 53.65 亿元;经调整 EBITA(非公认会计准则)亦同比下降 78% 至 90.73 亿元,主要原因包括对即时零售的巨额投入。

在当晚的财报电话会上,阿里管理层透露了未来两大战略投入的去向与边界。对于 " 烧钱 " 换流量的淘宝闪购,阿里准备 " 收缩投入 ";而对于需求明确的 AI 基建,阿里决定 " 踩油门 "。

针对导致本季度利润承压的最大因素——淘宝闪购,阿里巴巴集团 CFO 徐宏明确表态,本季度是淘宝闪购投入峰值,预计下个季度投入规模会显著收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对于 AI 投入展现出信心,他直言此前公布的 " 三年 3800 亿 " 投入计划可能还不够。

财报发布后,当地时间 11 月 25 日美股开盘,阿里股价持续走低,跌幅一度扩大至 2.66%,截至收盘股价报 157.01 美元 / 股,跌幅 2.31%。11 月 26 日港股早盘低开 2%,截至发稿股价徘徊在 156 港元 / 股左右,跌幅收窄至 1%。

淘宝闪购 " 烧钱 " 峰值已过,预计下季投入显著收缩

阿里巴巴集团 2026 财年 Q2 财报(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止的季度)

上个季度,阿里巴巴调整了内部业务结构,从原来的 "1+6+N" 变更为四个板块:中国电商、国际电商、云智能、所有其他(包括盒马、菜鸟、阿里健康、虎鲸文娱、高德、智能信息、钉钉等业务)。淘宝闪购和饿了么,被归为即时零售,放在中国电商下面。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 CEO 蒋凡执掌的核心电商板块依然是整个集团收入的 " 压舱石 "。本季度,中国电商集团营收 1325.78 亿元,同比增长 16%,占集团整体收入比重约 54%;国际数字电商集团营收 347.99 亿元,同比增长 10%。

在这份财报中," 淘宝闪购 " 再次成为焦点。

第三季度是巨头们外卖大战比拼的高峰,为了抢占高地,阿里本季度在即时零售业务上持续加大投入,带动即时零售业务收入达到 229.06 亿元,环比增长 54.94%。

但增长背后的代价也是惊人的。财报虽未披露即时零售具体亏损情况,但包含即时零售在内,整个中国电商集团的 EBITA 从去年的 443.27 亿元下降到了今年的 104.97 亿元,同比减少了约 338 亿元,主要是由于 " 对即时零售、用户体验以及科技的投入所致 "。

在现金流层面,阿里该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00.99 亿元,相较 2024 年同期的 314.38 亿元下降约 68%。自由现金流(一项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流动性指标)从 2024 年同期的净流入 137.35 亿元,变为净流出 218.40 亿元,主要原因在于 " 对即时零售的投入以及云基础设施支出增加 "。

面对市场对 " 无底洞烧钱 " 的担忧,蒋凡在电话会上也释放了两个信号。

首先是 " 闪购投入过峰 " 信号。蒋凡透露,第一阶段的规模扩张已经完成,目前进入效率优化阶段。通过提升客单价(过去两个月非茶饮订单占比已超 75%)和物流规模效应,"10 月以来淘宝闪购的 UE(单位经营效益)即每单亏损较 7、8 月已经降低了一半。"

徐宏也明确表态,本季度(截至 9 月底的季度)是淘宝闪购投入的高点," 随着效率提升和规模稳定,预计下个季度投入规模会显著收缩 "。

其次是未来的野心。蒋凡在电话会上表示,其坚定认为闪购业态与阿里生态有巨大的协同潜力,对即时零售长期投入的决心不变。" 闪购是淘天平台升级的核心战略之一,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后为平台带来万亿的成交。" 他强调,闪购不仅是做外卖,更带动了生鲜、超市等实物电商的增长,例如盒马和天猫超市的闪购订单环比 8 月上涨了 30%。

阿里云 AI 服务器订单积压," 三年 3800 亿 " 投入计划可能还不够

与电商利润的暴跌不同,云业务持续加速跑。

本季度,云智能集团营收 398.24 亿元,同比增速提升至 34%,其中 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 9 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在盈利能力上,云业务经调整 EBITA 同比增长 35% 至 36.04 亿元。

在阿里巴巴业绩电话会上,吴泳铭对于 AI 的增长潜力展现出信心。他提出," 三年内,整体 AI 资源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

吴泳铭指出,模型能力在持续提升,Scaling Law(规模定律)在业内还没有撞到墙。行业内不仅新的 GPU 基本上是跑满的,甚至是上一代或者是三年、五年前的前几代的 GPU 都是跑满的," 所以现在三年之内,所谓的 AI 泡沫应该是不太存在的 "。

他还透露," 现在阿里云的 AI 服务器上架节奏严重跟不上客户订单的增长速度,在手的积压订单数量还在持续扩大。" 根据 Omdia 报告,2025 年上半年,阿里云在中国 AI 云市场的份额达 35.8%,超过第二到第四名的总和。近期,NBA、万豪、中国银联、博世等,都与阿里云达成 AI 合作。

为了抢占窗口期,阿里正在进行疯狂地基建投入。财报显示,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在 AI+ 云基础设施上的资本开支高达 1200 亿元。

但这似乎还不够。针对今年 2 月公布的 " 三年 3800 亿 " 投入计划,吴泳铭在电话会上直言:" 我们之前说的 3800 亿,可能提的数字是偏小了。" 他表示,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不排除进一步增投," 我们会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去投资整体的 AI 基础设施。"

在今年 9 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升级全栈 AI 体系,实现从 AI 大模型到 AI 基础设施再到 AI 开发框架的技术更新,并一口气连发 7 款通义大模型,覆盖语言、语音、视觉、多模态、代码等模型领域。

在大语言模型中,通义旗舰模型 Qwen3-Max 全新亮相,据介绍,其在大模型用 Coding 解决真实世界问题、Agent 工具调用能力等专项测试中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另外,阿里云百炼发布全新 Agent 开发框架,可帮助企业开发具备自主决策、多轮反思和循环执行能力的 Agent。

除了在 B 端布局之外,阿里在 AI to C 领域也持续发力。

就在上周(11 月 17 日),阿里启动 " 千问 " 项目,宣布全力进军 AI to C 市场。据阿里透露,截至 11 月 24 日,千问 App 公测版上线第一周,下载量已超过 1000 万。

" 千问项目的启动意味着阿里巴巴在 AI to B 与 AI to C 两个方向齐发力。" 吴泳铭在电话会上透露,未来千问将陆续接入电商、地图、本地生活等业务生态场景,率先打造未来的 AI 生活入口。

斥重金买 " 未来的船票 ",这或是阿里此刻的选择,也是一场长线的豪赌。这场关于增长与利润、当下与未来的博弈,早已不止是企业自身的选择题,更是即时零售与 AI 赛道的风向标。在对手环伺的当下,留给阿里验证这两场战役成败的时间窗口,或许并没有三年那么久。

评论
galaxymec888
5分钟前
看看
龙飞凤舞168
5小时前
早点破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