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5小时前
一针抵一套豪宅,1800万/针天价救命药获批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记者丨季媛媛   编辑丨张伟贤

" 一针抵得上一套豪宅 "的药价,正从科幻想象逐步走向现实。

11 月 24 日,诺华公司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 Itvisma(onasemnogene abeparvovec)用于治疗年满两岁及以上、已确诊携带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 1(SMN1)基因突变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儿童、青少年及成人患者。

根据公开信息,Itvisma 的活性成分与诺华脊髓性肌萎缩基因疗法 Zolgensma 相同,Zolgensma 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两岁以下的 SMA 患者。新疗法的批发价为 259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800 万元),而 Zolgensma 的批发价为 21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500 万元)。Itvisma 为首个可用于这一广泛患者群体的基因替代疗法,它的上市意味着这不仅仅是一种药物,更是基因治疗时代的试金石,测试着市场对天价救命药的承受极限。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全球基因治疗市场正处于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商业化的拐点。全球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在未来 5 — 10 年内保持年均 20% 以上的增速,驱动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提升、监管路径清晰化、生产工艺优化及支付模式创新。Zolgensma 的成功印证了 " 一次性治愈 " 模式在单基因遗传病领域的商业可行性,也为后续神经退行性疾病、血液病、眼科等领域的基因疗法树立了标杆。

" 目前,全球获批的 SMA 药物仅有三款,其中仅 Itvisma 为基因治疗产品,凸显了其在技术与市场上的稀缺性。高额研发投入构筑了极高的竞争壁垒,使先发企业在较长时间内享有定价权与市场独占优势。但随着更多企业布局基因编辑与递送系统(如 AAV 载体优化),未来竞争将朝着平台化、管线多元化方向演进,考验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与差异化定位。" 该分析师说。

天价药物背后

在 Itvisma 那令人瞠目结舌的价格标签背后,是一套经过精密计算的商业逻辑与市场战略。

此前,诺华为 Zolgensma 的定价提供了多重理由。诺华方面披露,针对 Zolgensma 的研发总投入达到了 94 亿美元。这个数字包括 2018 年收购原研发公司 AveXis 的 87 亿美元。对于定价策略,诺华 CEO Vas Narasimhan 曾告诉分析师,Zolgensma 的价格可能在每位患者 150 万— 500 万美元之间。这一区间远高于行业观察者的预估。

作为对比,瑞银的预计是 200 万美元,而医学与经济评议研究所(ICER)给出的估价则为 31 万— 150 万美元。美国定价监督机构 ICER 在其最终报告中指出,根据其质量调整生命年基准计算,Zolgensma 的合理成本应在 31 万至 90 万美元之间。

然而,即便是这一 " 合理 " 区间的上限,与诺华的心理价位仍存在较大差距。

与传统药物不同,基因疗法瞄准的是罕见病市场,患者群体有限。公开信息显示,SMA 是一种由 SMN1 基因突变或缺失引起的罕见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SMN1 基因负责生成人体肌肉功能所需的大部分 SMN 蛋白,这些蛋白参与呼吸、吞咽及基础运动等生理过程。缺乏该基因会导致运动神经元不可逆丧失,从而引发进行性、致残性的肌肉无力。而 SMN2 基因相较 SMN1 基因仅能产生少量(约 10%)功能性 SMN 蛋白。通常而言,携带更多 SMN2 基因拷贝数的患者,其 SMA 严重程度往往较拷贝数较少的患者更轻。

Itvisma 的获批主要基于注册性 3 期研究 STEER 的结果,且有开放标签 3b 期研究 STRENGTH 的数据提供支持。接受 Itvisma 治疗的患者在运动功能方面呈现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的改善,实现了在疾病自然病程中通常难以见到的稳定运动能力,且这些效果在 52 周随访期间持续保持。此外,Itvisma 在两个研究中均展现出具有一致性的安全性特征。STEER 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STRENGTH 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普通感冒、发热和呕吐。

Itvisma 旨在通过一次性鞘内注射的方式,为 SMA 患者提供功能性人类 SMN1 基因,进而实现 SMN 蛋白的持续表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从根源上解决 SMA 的遗传病因。Itvisma 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可通过一次性固定剂量对患者进行治疗,且该剂量无需根据年龄或体重进行调整。通过替代 SMN1 基因,Itvisma 可改善运动功能,有望减少该人群在现有其他疗法中常需持续给药的治疗负担。

在商业表现上,Zolgensma 已经证明了其市场潜力,上市后第一季度销售额就达到 1.6 亿美元,2022 年销售额达 13.7 亿美元,2024 年销售额为 12.14 亿美元。

在 SMA 治疗领域,Itvisma 与渤健的 Spinraza 形成直接竞争。Spinraza 是全球首款精准靶向治疗 SMA 的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2016 年 7 月,渤健自 ASO 技术龙头企业 Ionis 处获得了 Spinraza 的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许可。同年 12 月,Spinraza 获 FDA 批准上市。

在中国市场,Spinraza 的定价历程堪称一部 " 天价救命药 " 的降价史诗:2019 年,Spinraza 作为国内首个针对 SMA 的特异性治疗药物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初始定价高达69.97 万元人民币 / 针,这一 " 天价 " 让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然而,随着 2022 年初该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价格大幅下降至约3 万元 / 针,使得原本昂贵的救命药开始惠及更多普通家庭。

Itvisma 作为一种一次性基因治疗药物,其前期研发与生产成本极高。能否在主要发达市场实现渗透率的逐年攀升,并在新兴市场逐步获得准入许可,将成为诺华利润增长的关键因素。

资本角逐与挑战

Itvisma 只是基因治疗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冰山一角。

根据 BusinesSresearchinSights 数据,全球基因疗法市场规模在 2024 年为 90.3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将增加到 115.2 亿美元,预计到 2033 年将达到 646.4 亿美元,在整个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27.6%。

这一增长主要由多种因素驱动。从技术层面来看,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CAR-T 细胞治疗和病毒载体疗法等突破性创新不断涌现;在政策层面,监管审批速度加快。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统计,基因治疗产品已在欧盟和其他七个国家获批使用。预计到 2030 年,市场上将有超过 60 种新认证产品;资本市场也表现出极大热情,仅国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国内基因治疗领域共发生了约 41 起融资事件,涉及企业共 36 家,已披露融资总金额超 25 亿元。

药企巨头纷纷布局基因治疗领域。

早在 2018 年,赛诺菲就以 116 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Bioverativ,该交易将通过每股 105 美元的现金收购 Bioverativ 所有流通股,较后者在 2018 年 1 月 19 日的收盘价溢价 64%。这个价格相比其 1 月 21 日 64 美元的收盘价溢价 64%。该交易已获得双方董事会一致同意,借此,赛诺菲进入基因疗法领域。

2019 年,罗氏以 43 亿美元高价收购 Spark Therapeutics,看中的是其全球首个获批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疗法 Luxturna,以及血友病 A 基因疗法 SPK-8011 的 3 期临床潜力。在 2019 年,罗氏以 43 亿美元收购了当时市值仅 22 亿美元的 Spark Therapeutics,这一交易溢价高达 125%,成为当时基因疗法领域最大的并购案。

辉瑞制药目前布局了包括 A 型血友病、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等多个基因治疗领域,而在去年 4 月,美国 FDA 已批准其 BEQVEZ 用于治疗目前使用因子 IX(FIX)预防治疗、当前或既往有危及生命的出血或反复发生严重自发性出血的血友病 B 成人患者。

谈及目前基因治疗布局者们的现实情况,有药企高管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新药研发过程充满波折,无论是波浪式还是螺旋式,挫折在所难免。

以 AAV(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为例,目前,AAV 基因治疗领域已有约九至十个产品获得批准上市,诺华 Zolgensma 尤为突出,此外,Sarepta 公司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单次基因疗法 ELEVIDYS,上市后销售额迅速逼近十亿美元,但近期该药物发生安全事故,预计会对销售额产生影响。

" 业界正翘首以待所谓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基因治疗药物。" 该药企高管介绍,目前获批的药物均采用第一代技术,即使用天然 AAV 血清型作为递送系统。尽管该递送系统具备诸多优势,但仍存在一定缺陷。例如,AAV 具备感染多种细胞的能力,这固然是其优势所在,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引发脱靶现象,即药物可能会抵达非预期的器官。目前,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科学家们正在对 AAV 腺相关病毒的外壳进行改造,以实现 " 开不同锁用不同钥匙 " 的目标。

对于基因疗法,中国银河证券指出,当前,基因疗法在针对常见病的靶点探索方面尚不明晰,而且大部分常见病领域(如糖尿病、高血脂等)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基因疗法需展现出更具说服力的临床表现。

基因治疗无疑代表着医学的未来走向,然而,其发展之路依旧充满挑战。

一方面,基因治疗产品成本更高、保质期更短等难题待解。病毒载体保质期较短,这一状况不仅推高了其价格,还对其供应造成了限制。

另一方面,生产能力也是一个瓶颈。由于需要严格控制生产流程并严格遵守质量标准,生产成本随之增加。在市场层面,如何平衡创新激励与药品可及性,将是行业长期议题。

毋庸置疑,药王之王的故事,下一页的精彩篇章将书写在可及性的广阔天地,而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方寸之间。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