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 交卷 " 的时间早晚,有时与业绩的好坏程度成正比。过去理想常常是较早 " 交卷 " 的选手,但第三季度却有些姗姗来迟,比蔚来还要晚一天。
11 月 26 日,理想汽车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交付量、营收、利润等核心数据,均出现了同比大幅下滑。其中营收 274 亿元,同比下降 36.2%;利润表现则更为惨淡,净亏损 6.24 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 28 亿元。
更为严峻的是,作为传统卖车旺季,第三季度理想的交付量为 93211 台,不仅同比下降了近 39%,环比也下滑了超过 16%,2023 年、2024 年的同期数据为上升超 20% 和 40%。
另一个不利信号是,热销的 i6 是理想全系产品 " 毛利最低 "。这意味着理想目前唯一暂时保持坚挺的卖车毛利率(剔除 MEGA 召回预估成本,季度毛利率为 20.4%),未来也将持续承压。

在增程优势出现松动,纯电产品又无法完全挑起大梁的艰难背景下,理想 All in AI 的意义开始愈发凸显。如果说坚持做增程是理想的第一次重大抉择,那么如今理想又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且带有更浓的豪赌色彩。
不同之处在于,AI 相较增程所面临的非议要小得多,对于理想的重要性也大得多,这将是一条贯穿整个公司的长期主线——增程是 " 战术性 " 的十字路口,AI 则是 " 战略性 " 的十字路口。
从去年底首次明确转型 AI 以来,理想已经表现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在研发投入、技术布局、组织架构适配搭建等方面持续发力,最典型的体现是李想不再管理日常造车业务,专注于 AI 与顶层战略这一 " 明天的炮弹 ",而 " 今天的面包 " 则交由马东辉全权负责。
而理想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在高度统一的共识下,AI 赛道的竞争远比当年的增程激烈,理想突围难度巨大;另一方面是 AI 对于理想更多是基建价值,短时间难以在利润层面做出有效贡献,仍需依赖卖车主业的持续 " 输血 "。
纯电 " 换挡期 " 的突围
增程是理想的基本盘,也是长期战争的 " 粮草商 "。此次三季报业绩的大幅下滑,显性的拖累是财务数据和股价,潜在的隐患则在于是否有足够强力且持久的 " 造血能力 ",来支撑 AI 的全面落地。
事实上在今年初,理想就已经隐约触碰到了增程的 " 天花板 "。核心原因是经历几年发展,增程汽车已成为高度成熟,且同质化严重的赛道。正如同燃油或者插混市场一样,当各家的技术和配置已经拉不开明显差距," 卷价格 " 将成为必然的竞争结果。
理想显然也无法避免,随着大批 " 摸着理想过河 " 的对手越来越多涌现并建立起各自特点,理想在增程赛道和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配置上的先发与创新红利已然消退。向上有问界的全面狙击,向下有 " 半价理想 " 零跑的迅速崛起——缺乏华为的品牌号召力护城河,又不具备零跑的极致性价比," 活在夹缝中 " 是理想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今年 5 月 L 全系产品的焕新改款也未能阻挡下行趋势。从升级维度的全面性、核心技术的突破性、配置下放的普惠性,此次改款都称得上是 L 系列的 " 史上最强 ",且价格并未变化,例如 Pro 版从地平线 J5 升级为 6M,Max 版更是直接用上了算力 700TOPS 的 " 芯皇 " 英伟达 Thor,其他诸如底盘、续航、座舱也都有不同程度升级。

如果说单从自身角度看,理想的颓势还称不上无法接受,那么与老对手们对比," 一进一退 " 的反差就更加明显。从今年年初开始,理想多个月在销量上落后小鹏,8 月份开始,理想又被蔚来连续三个月反超——去年同期,理想的月销量约是这两家的 2 倍或更多。
不久前,理想的市值被小鹏超越。对应到今年股价表现,蔚来和小鹏上涨超过 30%,理想则下跌近 10%。
为应对销量和库存压力,理想不得不祭出最后的武器——降价。10 月份开始,L 系列进行了一轮力度较大的终端降价,以现金补贴、置换和保险补贴等组合方式,最高降幅达 4.5 万元。在日前的广州车展上,理想还计划继续升级智能配置,包括向 AD Max 车型推送创新的 VLA 充电和防御性 AES,向 AD Pro 车型推送城市 NOA 功能。
与此同时,理想的纯电产品并未能完全接过 L 系列的重担,i8 不及预期,i6 也有 " 以价换量 " 的质疑,MEGA 虽然处于上升通道,但这个产品区间的用户基数较小,近期的起火事故又无疑是当头一击。至少在短期内,纯电产品还无法取代增程成为理想的销量主力,甚至难以填补增程的漏洞。
因此理想的 AI 战略颇有些背水一战的感觉,在卷生卷死的汽车赛道,AI 可能是唯一的突围口。
AI 战略 " 重构 " 理想
在 10 月中旬的一次闭门战略会上,理想对销量下滑、研发、产品等问题进行了反思,第一次在内部和外部同时承认 " 效率慢了 ",同时单独花了一天来讨论如何投入 AI,重点是早早开始加大的投入," 需要交出更具说服力的结果 "。
李想曾多次表示," 组织能力是理想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贯彻 AI 战略,理想今年以来已经做出了多次自上而下的团队和架构调整。
11 月 11 日,理想发布组织调整公告,组织部与人力资源两个一级部门整合为人力资源,并入产品与战略群组,由杨海山担任负责人,直接向李想汇报。这一变革,代表着理想的人力从财务体系回归战略体系。
尽管理想回应称只是 " 正常组织调整 ",但实则与李想希望更好推进 AI 战略有较强关联,也可视作是在人力架构层面为 AI 战略保驾护航,例如在核心 AI 人才供给方面,人力资源可以和战略考量深度绑定。也有观点认为,这一举措或与夏中谱、贾鹏等理想的 AI 核心人才流失有关。
往前的 9 月,理想对自动驾驶部门进行了重新梳理,将其拆分为 11 个扁平化的二级部门,包括拆分此前的模型算法、量产研发、数据闭环三个团队,新增创新业务部。理想的技术 " 一把手 " 郎咸朋在内部信中明确了此次调整的目的," 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落地,使自动驾驶的组织向 AI 组织持续演进 "。
再早之前,理想全面放弃华为 PBC 体系,重新采用 OKR 管理模式,一众华为系高管相继淡出核心管理层。明面上看,这是一次 " 理想基因 " 的回归,即放弃激进,拥抱长期,同时打破部门壁垒;从 AI 战略角度考量,这或许也是为了契合 AI 研发的长周期和试错属性。
综合来看,理想正试图打造 " 液态组织 " 的协作模式:无边界、强协同、自驱动。因此种种组织架构的变化,与其说是调整,不如说是 " 进化 ",其背后的目的都指向一处,即确保 AI 业务的高效执行和落地。
一系列变革的效果亦有体现,包括 VLA 模型的迭代周期从此前端到端的数周,缩短至几天;而决策链路则从多层审批,转变为扁平汇报,重要决策时间从周级缩短至一天内。
11 月 25 日,李想在社交平台表示,理想将发布智能眼镜," 理想 AI 眼镜是理想最好的人工智能附件 "。此外,理想 AI 音箱也在考虑之中,希望理想的 AI 能力实现在理想汽车用户中更全面的覆盖。
卡位 L3 的 " 竞速赛 "
不同于小鹏在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的 " 多点开花 ",理想的 AI 战略更为聚焦,也更为务实,主要集中于辅助驾驶 VLA 系统、智能座舱 MindGPT 大模型,以及星环 OS 等 AI 基础设施这三大板块。
其中 VLA 是理想核心押注的胜负手。李想提到 VLA 是理想的 " 司机大模型 ",并非是端到端的替代,而是端到端 +VLM 的融合,目标是成为 " 像人类司机一样工作的 AI"。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短期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且对卖车的 " 辅助 " 作用并不明显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当下的头部智驾玩家们,除了专业测评人士以及 " 接管率 " 这一相对客观的标准,普通用户的评价都较为主观,无法说谁比谁的体验好得多,更多是在不同场景下各有优劣。
因此," 竞速赛 " 更多不在于用户体验层面,而是行业层面。

智驾领域一直存在着技术路线之争,早期的激光雷达 VS 纯视觉方案,至今都尚未形成统一共识,而理想和小鹏重注的 VLA,也与华为和蔚来坚持的 " 世界模型 " 形成了分野,华为车 BU 负责人靳玉志就认为 VLA 是 " 取巧 " 路线。
我们很难去评判技术路线的正确与否,最终的效果需要时间和用户来进行检验。而各家的争议焦点,除了不同理念之间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为即将到来 L3 时代,争取一个 " 领先身位 "。
9 月份,L3 车型首次获得 " 有条件 " 的生产批准,长安、比亚迪、蔚来等 9 家车企拿到首批试点资格,赛力斯、极氪、奇瑞、东风也紧接着拿到了 " 入场券 "。
如同此前的端到端和无图 NOA 比拼一样,新一阶段的智驾竞赛已经全面开启。被普遍认为处于行业 " 第一梯队 " 的理想,优势在于较早的布局和巨大的决心,挑战则如同增程赛道一样,面临内有华为,外有特斯拉的 " 夹缝 " 境地。
过去相较其他新势力们,早早实现盈利的理想还有着稳定 " 供血 " 能力。但如今此消彼长,基本盘下滑,AI 投入大幅增长,理想面临的压力,可能丝毫不亚于当年的增程路线。
今年理想预计研发投入 120 亿元,是造车新势力中投入最高的公司。其中 AI 领域专项投入达到 5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尽管在投入规模上已经相当巨大,理想仍旧更注重 " 精准投入 " 而非 " 广撒网 ",这一点在 AI 领域的投入比例和 VLA 大模型的聚焦也有体现。
过去的增程是一道选择题,如今的 AI 则是压轴的应用题,理想是最早开始答题的玩家之一,但能否再次 " 提前交卷 ",不仅取决于资金的可持续性与技术攻关的进展,也取决于其是否行驶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