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时间 8小时前
90万人追更的教授:清朝的宫史,是一部无情的宫史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清朝的宫史是一部无情的宫史,皇帝非常理智。妃嫔的争斗及其与太监之间的勾结是导致明朝灭亡或者衰落的一大原因。清朝的皇帝肯定总结了明朝的经验教训,把整个后宫制度定得简单而严格。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刀锋时间 ,作者:潘文捷,原文标题:《90 万人追更的历史教授:清朝的宫史,是一部无情的宫史》,头图来自:AI 生成

走在校园里,或是在食堂吃饭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毛立平有时会被学生认出。因为她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教师,还是 B 站上拥有近 90 万粉丝的 UP 主。毛立平的研究聚焦于清代社会史、性别史与宫廷史。

2021 年,清宫戏的热度很高,毛立平刚好也在做宫廷制度的研究,她就在 B 站发布 " 细说紫禁 " 系列视频,从清宫后妃杂谈讲起,反响热烈。

在 B 站,她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清朝宫廷故事,如康熙如何 " 鸡娃 "、乾隆与富察皇后的感情、慈禧与慈安的关系等,吸引了大量非专业观众。毛立平说,有学生在看了她的视频后专门来教室听课,但他们很快发现,专业课程与 B 站内容差异很大——课堂上,她要带学生读档案、啃制度条文;而在视频中,她得先想办法让人愿意听完二十分钟的历史故事。

毛立平告诉《新周刊》,过去的研究者对后宫的关注比较少。满蒙联姻为何在顺治时衰落?秘密立储制度对后宫的真正影响是什么?清代的公主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她把自己独特研究的成果带入了这些普及视频之中。

近日,毛立平把她发布的历史普及内容集结成了《权变——大清的国是与家事》一书,让学术走出象牙塔,也让大众在 " 吃瓜 " 之余,尝到历史的酸涩与回甘。

一、清朝的宫史是一部无情的宫史

新周刊:能否稍微谈谈《权变》这本书的两个主题:大清的 " 国是 " 与 " 家事 " 之间的关系?

毛立平:" 国事 " 是指国家事务,其中战略性的决策是 " 国是 ",指的是宏观的局势,包括国家权力的建构,皇帝跟权臣之间的关系,在清朝早期,很多事情都属于战略性决策。" 家事 " 是指清朝宫廷或者后宫的事务。此外我们还谈到了前朝和后宫的互动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国是(事)和家事很难区隔。特别是清朝入关之前,在女真或者是后金时期,在八旗制度刚创建的时候,国是就是家事,因为八旗的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整个后金的事务,是在八旗大臣、贝勒大臣们之间进行决策的。

入关之后,国是(事)和家事也是难以区分的。满蒙联姻看起来像是皇室内部的家事,但事实上满蒙联姻在清代是被作为国策坚持和贯彻下去的,因为这样的联合,让清朝能够稳固自己后方的势力,便于其更好地处理跟汉人的关系。

再往后,康熙朝产生储位之争,雍正因此建立秘密立储制度。选哪个儿子做继承人当然是家事,但是,这涉及如何订立储君才能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集中,所以也属于国是。

新周刊:历史学者赵冬梅曾经指出,东汉皇后获得殊宠,和爱情关系不大,而是和东汉政权的权力结构有关系,源于皇帝对外戚的尊崇和依靠。在北宋,皇帝的家事和国是有了区分,皇帝和士大夫共天下,帝后之间很少会有像样的爱情传奇。在你看来,清朝的权力结构是什么样的?皇帝和他的妃子之间有没有爱情,是由什么决定的?

毛立平:清朝要处理多民族的关系,虽然说满汉并重,但事实上一直执行的是首崇满洲的政策,当官也是先要推崇满族的官员。

在整个官僚体制的架构上,特别是在军事问题上,清朝都是倚重八旗的,从这一点上看其权力结构肯定跟其他朝代还是有区别的。如果说皇帝跟后妃之间的关系的话,每一朝后宫的建制都有自己的特点,明朝到了中后期,后妃都是选自民间的;清朝选后妃则肯定是要和满洲的世家大族联姻,虽然后宫妃嫔中也有其他民族的人,但是也是首崇满洲的。

一说到政治上的联姻,恐怕爱情就要靠后。但是也不能证明在这种体制之下,皇帝和妃嫔之间就一定没有爱情。大家最熟悉的清初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简直就是生死相依;到了后来,乾隆皇帝对他的原配皇后富察氏感情也很深。

有的学者总结说清朝的皇帝对自己的皇后都挺重视,不像明朝的皇帝那样一定要宠爱某一个妃嫔,将她们宠到威胁到皇后的地步。

我在书中提到,清朝的宫史是一部无情的宫史,皇帝非常理智。妃嫔的争斗及其与太监之间的勾结是导致明朝灭亡或者衰落的一大原因。清朝的皇帝肯定总结了明朝的经验教训,把整个后宫制度定得简单而严格。

清朝的位分等级不多,妃嫔必须逐级晋封,多数都是在遇到庆典的时候集体晋封,很少出现给某一位妃嫔单独晋封的情况,此举意在想从制度上阻断妃嫔之间的恶性竞争。妃嫔之间也都遵循着整个宫廷的规则晋升,很少有仅仅是因为皇帝喜欢就从低位直接跳到很高位的妃子。

历朝历代都强调等级或者阶级,但是满人对于身份或者出身会格外重视,在入关前虽然大家都称妃嫔为福晋,但如果是小福晋,或者是说是掳掠来的女子,出身是很难改变的,这也是皇帝没有意愿去打破秩序的一个原因。

雍正朝确立秘密立储制度后,彻底从官方层面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后宫的嫡庶跟皇子的继承之间就没有直接的联系了,只要皇帝喜欢这个儿子,妃嫔地位再低,儿子也可以当皇帝。就这样,清朝从制度上避免了后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称帝而进行的恶性竞争。清朝的皇帝宠爱一个妃嫔,即便不像明朝的皇帝那样将她升到很高的位分,也可以直接传位她的儿子为皇帝。

清朝皇帝与妃嫔之间的关系模式的形成涉及很多层面的因素,仅仅是简单地制定制度规定,恐怕也无法执行得那么顺利。制度与实践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或者缝隙,制度如果确实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肯定是结合了多方面的因素。

新周刊:尤锐在《天下一统》中谈到皇帝的权力:" 君主对政治进程影响力的日渐减弱确实可以作为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大多数王朝都是先出现自信且有魅力的帝王,到后期基本都只有软弱无能的君主。清朝也是这样,他认为,这是帝国内部的逻辑,系统性地减少皇帝个人对政治进程的影响。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清朝皇帝是越来越专制,还是越来越软弱无能?

毛立平:从汉朝开始,皇帝就提出与士大夫共天下,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推进建立文人官僚的统治体系,让这个体系支撑国家行政的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做到只要官僚体系能够比较好地运作,国家就能正常运转。

明朝在这一点上很突出,皇帝可以数十年怠政不上朝,但中央到地方的运转却都没什么大问题,的确显得皇帝不是很重要。但这也是双刃剑,一方面,不论皇帝是贤或不肖,国家都可以比较好地运作下去;而另一方面,强大的官僚系统无疑是对皇帝权力的削弱。明朝的国本之争、大礼议之争,根本上都是皇帝跟大臣之间进行的权力较量的斗争,也成为导致朝政不稳定的因素。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好像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都很难跳脱这样一个循环:一般开国的皇帝都比较有能力,很多皇帝是在马背上得天下,威信比较高;加上开国之初把以前的旧制度推翻,土地也重新进行了分配,建立的新的政治、经济、权力、军事等秩序都相对合理。

国家政权稳定之后,君主开始放松、怠惰、腐败;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也越来越严重;政治方面,整个官僚体制也越来越腐败 …… 慢慢开始走向衰亡,特别是可能到最后皇权会衰落,国家就离灭亡也不久了。很多朝代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清朝也没有完全跳脱到循环之外。

但清朝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到朝代末期并不是因为皇帝个人的能力差,或者是皇权衰落而导致清朝灭亡——毕竟清朝面临了跟以前的朝代都不同的国际局势;西方的列强的入侵,是形成清朝转折点的重要因素。

清朝最大的内忧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但事实上清朝后来也利用曾国藩、李鸿章所筹建的湘淮军的力量把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了,甚至迎来了短暂的所谓 " 同治中兴 " 的局面,可是他们仍然跳脱不了外患的干扰。

清朝的皇帝到后期也确实软弱无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从咸丰皇帝以后,皇室再没有成年的继承人;同治皇帝以后,皇帝甚至都没有子嗣了,国家权力的掌控落到了慈禧的手中。但事实上,慈禧之所以能够掌权,还是因为她是皇帝的母亲,她在某种程度上行使的就是皇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末期的皇权也不是软弱无能、完全衰落,因此还不能完全跟前面的朝代一概而论。

新周刊:大多数人通过教科书得到的印象是:皇权是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也是不断加强的,皇帝是越来越专制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毛立平:皇权的不断加强是从制度上不断推进的,它有宏观的进程,也有微观的进程。如果对此做一个曲线图,可以看出皇权确实一直是加强的,是往上走的,但是在总体向上的过程中,也有小低谷或者是小波折。

从制度的层面讲,皇权也是在不断加强的,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了军机处,使得皇权更加集中。但在清末内忧外患的情形之下,以往的政治体制和路径都无法有效解决当时清朝所面临的问题,这个时候就不是皇权是否加强或者衰落的问题了。

二、清代宫廷既有宫斗,也有女性的相互帮助

新周刊: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庄当太后之后就想要控制儿子,清朝的皇帝也想要牢牢地控制母亲和妻子的权力,让妃子们都难以见到家人。权力使得亲情都异化了。在这个角度,我们如何理解皇权的本质?

毛立平:孝庄要控制儿子,顺治皇帝也想对孝庄进行反控制。孝庄一手把康熙扶上皇帝宝座,康熙也尊崇他的祖母,但他掌权之后也想摆脱孝庄的控制。因为如果不去摆脱控制,就没法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

权力的本质就是控制,皇权也一样。控制家人,控制大臣,控制整个国家和社会。好皇帝不仅仅是对一切进行强硬的控制,也会用一系列的制度、文化思想的建构去影响和改变整个国家,最终对其进行更好的掌控。

新周刊:美国人类学者马杰里 · 沃尔夫曾经提出 " 子宫家庭 " 的概念。传统社会女性唯一的地位来源就是子女对母亲的孝顺。做儿子的母亲," 媳妇熬成婆 " 就有了权力。这在清宫也是适用的吗?

毛立平:也适用,但不是所有嫔妃都有这样的变化过程。儿子继承了皇位,自己确实就变成太后,拥有权力了。在清代,皇帝是要对太后称臣的,上贺笺贺表时,皇帝会自称子、臣、儿臣,可见太后的地位之高。

但如果儿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宗室王公,自己熬成婆也就是一个太妃嫔,不见得地位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很多太妃嫔生活在宫里,没法经常见到自己的儿孙。但是总体来讲,宫廷也尊崇长辈,太妃嫔会得到皇帝一定程度的尊重和孝养,只是无法和太后相比。

不过,对太后的地位或者权力我们也要客观看待。比如孝庄和慈禧作为太后也确实是拥有了相当的权力。但两者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皇帝未成年就即位了,权力一定程度上到了太后的手里。而像乾隆皇帝是成年即位的,他极其尊崇母亲,给她很多的优待,带她去江南去巡游、为她祝寿等,确实让她享受到了盛世太后的奢靡和快乐。但是乾隆在权力方面是一点都不给他母亲的,自己控制得死死的。

所以,要分两面来看皇帝对母亲的 " 尊崇 "。不一定熬成了婆就有了绝对的权力,既要看得到的是什么权力,也要看在不同情况下能获得多大程度的权力。

新周刊:伊沛霞曾经谈到,女性更受限制的社会,往往更加使她们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女性受限制,彼此竞争,现在的女性称之为 " 雌竞 "。你对此有什么观察吗?

毛立平:历史上对清宫的宫斗记载不是很多。刚才谈到,清朝在制度的层面消弭了宫斗,但这也不意味着宫斗完全不存在。

首先,清朝官员尤其是史官,都秉承皇帝的旨意,在记录历史的时候,即便有宫斗,也故意避而不写,以此来表现清代宫廷是宫壸肃清的状态。

其次,清代皇帝实行了很严格的内外隔离制度,嫔妃跟外界是相互隔离的,所以外朝的史官也对宫内的情况不怎么了解,宫斗就很难被记录下来。一些爱写笔记、爱写宫廷秘闻的文人们对宫内之事也不得而知,无从下笔。

清代宫廷到底存不存在雌竞?我想一定还是存在的。清宫妃嫔一般不会因为诞育皇子就得到晋封,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慈禧给皇帝生下了当时唯一的儿子,她就因此得到晋封。

从这一点上来讲,慈禧肯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皇帝的关注和宠爱,才能有机会提升自己的地位,生下皇子。所以不能说清朝后宫完全没有雌竞。但由于我们刚才提到的逐级晋封和集体晋封、秘密立储等制度层面的因素,清朝后妃之间的确没有特别恶性的竞争。

新周刊:你在 B 站上讲慈禧和慈安的那一期视频得到了不少好评,一些观众认为,过去一些书写历史的人不相信女性之间会有这种联合和友谊,总是会想象她们之间的斗争。但你却指出了慈禧和慈安之间的合作和礼让。

毛立平:正史当中既很少记载妃嫔之间的恶性争斗,也很少记载妃嫔之间是怎样相互帮助。如果有的话,也只是记录皇后怎么样善待妃嫔或者是宫女,这样写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表现皇后比较仁慈、有德行,不以自己身份地位高就凌驾于其他妃嫔之上。

但是,女性之间相互帮助一定是存在的,因为在宫廷社会之中,除了皇帝,作为孩子的皇子,以及太监之外,后宫的主体就是女性。后妃们可能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大家一起陪伴,走过后宫枯燥漫长岁月而形成的伙伴关系。

咸丰帝去世后,慈禧和慈安一起共事 20 年,就是一起当了 20 年的太后,她们共同与肃顺等权臣进行斗争,共同抚育和培养小皇帝,共同管理和决策前朝和后宫的事务,配合得相当默契。

到慈安去世后,慈禧在宫中的生活就寂寞了很多,她会经常把恭亲王奕䜣的女儿或皇室近亲女性接到宫中,彼此相互陪伴度过了挺长的一段时光。慈禧生气了或者不好讲话的时候,太监或者大臣会托某位格格去向慈禧说情,让她情绪会缓解一些,这也是女性相互支持和帮助的案例。

三、很难判断光绪掌权,清朝能不能换一番局面

新周刊:清朝早期和末期的掌权者都是女性,其他朝代也有女性在政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你认为一般来说,女性在什么时候更容易获得执政机会?不同的朝代会有所不同吗?

毛立平:不同的朝代可能有不同的契机。有的时候,女性本身确实有比较强的能力,有些开国的皇后,如汉朝的吕后、明太祖的马皇后都跟皇帝一起经历了开国的过程。她们在皇帝和大臣心中都有比较高的地位。吕后也有比较强的政治能力,所以可能会对朝政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另一种情况是皇帝比较年幼,太后会掌握一定的权力。

清朝前期,八旗王公势力很强,孝庄怎么能够稳稳地把权力先给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又顺利稳当地过渡到年幼的孙子康熙手中?慈禧也是,怎么就能凭皇帝生母的身份,把整个权力拢到自己手里?

原因很复杂。并不是皇帝年幼,太后就一定能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还会有其他的势力。有些朝代虽然是太后临朝,但事实上掌控权力的不是太后本人,而是权臣或者外戚,甚至宦官。所以太后能够把权力真正地掌控在自己手里,跟一系列的背景因素有关。

孝庄太后的娘家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部的贵族,在蒙古部落很有影响力,也跟清朝皇室有着非常深刻的渊源,这是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权力的一大重要因素。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会猜想她和多尔衮有关系,不然好像只凭刚才所讲的背景,她还是不足以掌控局势。

慈禧则是咸丰皇帝去世的时候,同治皇帝年龄非常幼小,情况跟清初很相似,也是有一个亲王——奕䜣,权势比较强。慈禧也是通过拉拢奕䜣的势力,打击咸丰遗诏任命的辅政大臣的势力,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地位。

我个人有过这样的思考:皇权比较弱小的时候,权力到底是该掌握在哪些集团或者势力的手里?在中国历史上无外乎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权臣(我们把皇族近亲也算在权臣之列)、外戚、宦官等集团之间。

摒弃外戚因素的话,在更多的大臣们看来,相对于权臣或者宦官来说,太后代替小皇帝行使一些权力,还是相对而言最稳妥的事情。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儿子,皇帝成人以后,母亲把权力传到他手里更稳妥。

新周刊:有一个词是 " 牝鸡司晨 ",是用于指责女性统治者的。客观而论,你认为清朝女性掌权者究竟水平如何?她们的执政水平和获得的评价究竟和什么因素有关?

毛立平:很多事情都是以结果来评判正确或者错误的。如果最后权力回归到皇帝的手中,而且朝政履行得比较顺畅,政治经济也是发展的,大家往往会给太后比较好的评价。清初,孝庄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但是她并没有像慈禧那样冲到政治舞台的前台,而是在背后辅助皇帝,后来康熙亲政之后也让清朝大治了,且康熙很推崇自己的祖母,大家就对孝庄给予肯定的评价。

慈禧的情况正好相反,慈禧本人拿着权力不想放,一直到光绪皇帝继位以后,她还是死死地掌控着权力。再加上当时清朝在走下坡路,大家就容易对她有比较负面的评价。

新周刊:慈禧早先几乎一边倒地被认为是 " 民族罪人 ",后来又有声音认为,慈禧太后至少撑住了大清 40 多年的国家稳定,其间还经历了同光中兴,所以她算是一个有能力的女主人。对此你怎么看待?

毛立平:对于历史人物从不同的视角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也是很正常的。从一个角度而言,慈禧无疑是有相当的政治能力的,她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文化教育,但是在掌控和玩弄权力上似乎天赋比较强。

人们往往会批评她把能力都用在内斗上——跟大臣们玩弄权术、控制大臣,昧于世界大势,对当时整个清朝的宏观问题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对这一点,我们也要客观看待。如果放到清代前期,会控制大臣的皇帝就是厉害的皇帝;只是到了清朝后期,只能控制大臣、不能对世界大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就不是好的执政者。

慈禧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我也很质疑清朝前期的皇帝是不是有这个能力。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时候,乾隆也对清朝和世界的关系做出了非常不客观且不正确的判断。因此,我们很难简单地将之归罪于慈禧个人。

新周刊: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光绪常常对决策无能为力。但另一方面,他在人们的印象中又是 " 少年中国 " 的代表,得到的评价颇高。如果换成光绪执政,大清会不会就此振作起来?

毛立平:首先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很难判断如果是光绪掌权的话,清朝能不能换一番局面。维新派支持光绪,是因为他们觉得慈禧是顽固派,观念很老旧,年轻的皇帝对新的思想会有更好的接受能力。

光绪支持维新派,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希望国家能做出改变,但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希望借助维新派来反抗慈禧、掌控权力,这跟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反抗孝庄太后并没有差别。因此,光绪完全掌握了权力以后,是不是会继续坚持这条道路,也很难讲。

评论
过弯不松油门
6小时前
明朝的宫史就有情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