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2小时前
AI泡沫论升温,智能体为何迎来爆发元年?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 | 独角兽观察,作者 | 挖哥,编辑 | 角叔

2025 年的 AI 产业版图上,一场矛盾的 " 双焦戏 " 正在上演:一边是全球科技股的震荡回调。恒生科技指数两月最大回撤超 15%,英伟达等龙头股单日上演 " 高开低走 " 过山车行情,"AI 泡沫破裂 " 论调此起彼伏。

另一边却是智能体(AI Agent)赛道的逆势爆发——中国智能体市场规模从 2024 年的 47.5 亿元跃升至 78.4 亿元,增长超过 60%,百度、腾讯、微软等中外巨头纷纷押注,医疗、工业、金融等领域的落地案例呈指数级增长。

当质疑者将智能体归为 " 泡沫新包装 " 时,产业端的真实变革已给出答案:2025 年,不是 AI 泡沫的狂欢年,而是智能体从概念走向价值兑现的商业元年。

01  从 " 对话工具 " 到 " 执行实体 "

智能体(AI Agent)被认为是一种 " 能够自主理解、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的软件程序 ",它由大语言模型驱动,可自主调用工具与系统,无需人类逐步提示就能完成高层级目标。

这与传统 AI 助手存在本质区别——当你向传统 AI 助手询问 " 如何分析行业财报 " 时,它会给出方法;而向智能体下达同样指令,它能自主爬取数据、交叉验证、生成结构化研报,全程仅需最终审核。

智能体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 AI 技术迭代的必然结果。

2022 年 ChatGPT 的出现开启了大模型时代,但早期大模型多停留在 " 对话演示 " 阶段,被诟病为 " 嘴炮型 AI"。

随着思维链(CoT)训练、检索增强生成(RAG)等技术突破,大模型实现了从 " 理解语言 " 到 " 逻辑推理 " 的跨越;函数调用能力的成熟则为其装上 " 手脚 ",使其能操控软件、调用数据;多模态融合技术进一步让智能体 " 看懂 " 图像、" 听懂 " 语音,形成 " 感知-思考-决策-执行 " 的完整闭环。

2025 年,以 GPT-4、Gemini 2.0 为代表的大模型彻底完成蜕变,推动智能体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

这种进化带来的核心价值,是将智能从 " 成本 " 转化为 " 生产力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 2025 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的论断一语中的:" 当 AI 能力被内化为原生能力时,智能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

IBM 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翟峰认为智能体将扮演 " 赋能 " 的角色,成为人类主导的集约化工作流中的协作者。低价值、重复性的任务将被自动化,而人类在战略规划、创意创新等高阶领域的潜力将被进一步释放。

百融云创创始人、CEO 张韶峰颠覆了传统 "AI 是工具 " 的认知,提出 " 硅基劳动力 " 的核心概念,主张将智能体当作企业的 " 硅基员工 ",而非 " 一次性采购的软件 "。

根据 Gartner 的预测,企业软件中整合自主型 AI 的比例将从 2024 年的不足 1% 跃升至 2028 年的 33%;同时,超过 15% 的日常工作决策将交由 AI 智能体自主完成。

02  巨头押注与赛道爆发

2025 年智能体的爆发,首先源于全球科技巨头的战略押注与资源投入。这种投入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明确的商业回报预期,形成了 " 研发-落地-盈利 " 的正向循环。

百度在 11 月的百度 2025 世界大会上抛出重磅成果——全球首个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 " 百度伐谋 ",其借鉴进化算法,能将生物界几亿年的进化过程压缩至数天,在交通、能源、金融等领域寻找 " 人类从未发现的全局最优解 "。

腾讯则依托微信生态构建智能体护城河。腾讯 CEO 刘炽平明确表示,微信最终将推出 AI 智能体,帮助 14 亿月活用户在生态内完成各类任务。

海外巨头同样动作频频:微软将智能体集成至 Dynamics 365,帮助 Lumen 公司年成本削减 5000 万美元;OpenAI 的 ChatGPT Agent 上线半年覆盖 5 亿用户,可自动浏览网页、操作文档,完成多步骤任务。

在垂直赛道,智能体的商业价值已全面开花,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 " 刚需品 "。

医疗方面,美国 AI 企业 Ambience Healthcare 推出 AI 驱动的临床辅助系统,由 6 大功能模块智能体组成,重构医疗文书流程,试点数据显示,医生每周花在文书上的时间从 20 小时降至 8 小时,满意度提升 65%,病历生成效率提升 8 倍,转诊、出院小结等流程加速 70%,医院单日接诊量提升 22%。

零售领域,沃尔玛 2025 年通过 " 角色驱动型 AI Agent 系统 ",从传统零售向 " 数据驱动的智能平台 " 转型,从选品、库存、销售到售后的 Agent 化闭环,使单店运营成本降低 22%,顾客复购率提升 15%。

金融领域,百融云创与一家消金机构联合研发的专注于贷后语音质检的 " 硅基员工 " 在业内落地。作为 AI 技术支持方,百融云创将其 " 百融百工 " 智能体构建平台及大模型技术作为 " 硅基员工 " 的 " 大脑 " 与 " 骨架 ",将使人工质检成本下降 60%,整体贷后运营效率提升 40% 以上。

企业级市场已成为智能体的主战场。据海比研究院预测,2025 年中国智能体应用市场规模达 109 亿元,2027 年将突破 1000 亿元,金融业、制造业、软件互联网成为前三大应用领域。

03  爆发背后的生态共振

智能体在 AI 泡沫争议中逆势爆发,本质是技术成熟、需求升级与生态完善三大因素的共振,其爆发具有必然性。

技术成熟度的突破是核心前提。

2025 年,大模型推理成本较 2023 年下降 90%,推理速度提升 10 倍,彻底解决了智能体规模化应用的成本瓶颈。

同时,技术架构走向标准化,AWS Bedrock Agent Core、百度 GenFlow 等平台提供模块化组件,企业无需从零搭建,某零售企业通过 ChatFlow 平台 3 天就完成供应链智能体开发,响应时间从 72 小时压缩至 8 小时。

算力基建的完善则提供底层支撑,英伟达 H200 芯片 2025 年上半年订单增长 300%,润泽科技前三季度净利润达 47 亿元,同比增长 210%,其智算中心为智能体开发提供全栈服务。

企业的刚性需求是直接驱动力。

当下,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诉求,而传统 AI 工具难以应对复杂业务场景。智能体的 " 无侵入式 " 解决方案恰好契合需求——它无需重构企业现有系统,就能通过模拟人类操作完成流程自动化。

全球技能短缺也推动企业引入 " 数字员工 ",某电商应用智能体后,调价响应比对手快 40 分钟,销量增长 22%。政策与资本的加持则形成生态合力:中国 " 人工智能 +" 战略、北京上海的专项政策通过模型券、算力补贴鼓励落地;2025 年全球 AI Agent 赛道融资金额突破 665 亿元,80% 流向有明确场景的企业,资本从 " 盲目追概念 " 转向 " 精准投价值 "。

展望未来,智能体将从 " 规模化 " 走向 " 精细化 ",开启人机共生的新纪元。

技术层面,量子计算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结合,将使城市级交通调度决策速度提升 10 ⁶倍,6G 通信支持微秒级协同,推动工业互联网 " 零延迟 " 演进。

应用层面,有机构预测 2026 年 60% 的企业将以智能体为核心运营支撑,知识工作者人均配备 5.2 个专属 Agent,工作效率提升 300%,教育领域的多智能体教学系统将使个性化学习覆盖率从 35% 升至 90%。

治理层面,中国信通院提出 " 技术-管理-法律 " 三位一体框架,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明确高风险 Agent 认证标准,推动智能体从 " 可用 " 向 " 可信 " 进化。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多智能体协同的通信延迟、决策的可解释性不足、人才缺口,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是技术革命的必经阶段,而非致命缺陷。与 2000 年科网泡沫中 " 无盈利、无收入 " 的概念股不同,2025 年的智能体已形成 " 技术-场景-价值 " 闭环,Deloitte 数据显示,73% 的部署企业实现成本下降,58% 达成营收增长。

2025 年的智能体浪潮,正如李彦宏所言,是 " 智能从成本变为生产力 " 的转折点。泡沫争议恰恰是产业成熟的必经之路——当潮水退去,那些依赖补贴、缺乏价值的概念型项目将被淘汰,而真正解决行业痛点、创造可量化价值的智能体,将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2025 年不是 AI 泡沫的终点,而是智能体重构全球生产力格局的起点,人机协同的新纪元已悄然开启。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