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青年 5小时前
跟风去“原创”手工市集的年轻人,被义乌货骗惨了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作者:梅珍里,编辑:桃子酱,校对:河晏,原文标题:《跟风去 " 原创 " 手工市集的年轻人,被溢价十倍的义乌货骗惨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年轻人正在赶一种很新的集——是市集,不是集市。

如今,年轻人扎堆的市集,早已超越摆摊卖货的概念,而是变成一种文化实验场,或者说是现实版的 " 有求必应屋 " ——你想要的新奇、精巧的物件或体验,这里都有。

正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潇在受访时所说,年轻人涌向市集,并非简单地 " 买东西 ",而是在追求一种 " 情绪价值 "" 社交货币 " 和 " 自我表达 " 的复合体验, " 可以被概括为‘体验式消费’的升级版——‘意义感消费’ "。

近几年,越来越多主打 " 创意 " 的市集落地一二线城市,并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成为线下新业态。文创市集、复古市集、咖啡市集、烘焙市集、啤酒市集、手账市集、谷子市集 …… 当下的市集,正在主题化、细分化。

和工业流水线产品相比,年轻人更青睐手工制品带来的松弛、温暖:不太缜密的针脚恰恰说明出自人手,银质手链上不规整的部分显示手工的质感,木刻雕塑上的细纹则是岁月的痕迹。此时此刻,如果摊主主动说起自己创立这个品牌或设计这款产品的灵感故事,顾客便会毫不犹豫地掏出手机,扫码付款。

然而,随着市集越来越多,同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比如,各种类型的市集上,饰品往往占据半壁江山。而那些标榜 " 手作 "、凝结了设计者的时间和创意的商品,经常出现标价虚高的现象。更有甚者,有消费者发现,自己买的带有 " 原创 "" 纯手工 "" 中古孤品 " 等标签的商品,在淘宝、1688 上以极低的价格售卖—— 300 多元买的中古孤品戒指,在 1688 上只卖 30 元。

兴致勃勃去逛市集的年轻人,本想在享受市集带来的沉浸式氛围感的同时,通过购买一些特别的商品留下记忆,结果却被骗得团团转。

" 禁止拍照 " 背后,是怕你找到同款货源

广州,某个夜晚市集上,一个摆满复古风格首饰的摊位吸引了不少女性消费者。面对犹豫不决的路人,摊主介绍起她手中的项链,数次强调 " 都是手工制作 "" 自己设计的 "。各色材质的珠宝首饰旁边,放着一个手写的告示牌:" 禁止拍照!"

如果询问这些摊主拒绝人们拍照的原因,他们大概率会表示这是为了保护原创,避免别有用心之人拍下照片,进行仿照或剽窃创意。

很多人对这类主理人的诉求表示尊重——直到他们发现这些所谓 " 原创 " 商品其实名不符实。使用识图功能,就能搜出一大堆低价同款,让人感慨,在这场交易中,带着真情实感的只有自己一个人。你以为摊主禁止拍照是为了保护创意,实际上是怕你找到同款低价货源。

网购平台养活了不少主打 " 原创 " 和 " 手工 " 的市集摊主。(图 /1688 截图)

小金就是把平价批发小商品当成 " 原创 "、为 " 手工 " 的溢价花了冤枉钱的消费者之一。今年 5 月,在她所在的城市,举办了某个知名复古主题市集。市集上,从海淘孤品到古董玩具,从编织、刺绣到创意首饰,应有尽有。

在一家主打天然果壳手工品的 " 自然手作 " 摊位,小金买下了一个售价 128 元的果壳风铃。除了风铃,这个摊位上还售卖果壳冰箱贴和其他摆件,摊主表示,这些商品都是原创自制的。

从市集出来后,小金有些怀疑自己买的风铃的原创性。于是,她在批发电子商城上搜索 " 果壳风铃 ",发现同款商品的售价远低于自己付的价钱。她在网上下了单,拿到实物后跟市集上的 " 手工 " 商品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几乎一模一样。" 网购的商家甚至还送了熏香烛台和三串果壳流苏风铃。"

小金网购的风铃,价格只需要线下市集同款的一半。而且,电商平台上还有售价更低的类似产品。(图 / 社交媒体截图)

这个复古市集举办时正值节假日,据以往数据,该市集在一线城市的人流量经常达到 1 万人次。

小金回想起,当天市集上有不少人在这个摊位消费,甚至有顾客一次性买了多件商品," 利润可想而知 "。小金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吐槽这类商家:" 批发就批发吧,但愣是说自己是原创,这就属于欺骗消费者了。"

花几十块门票,逛一次线下的 1688

被 " 原创 ""vintage"" 孤品 " 这些标签蒙蔽的,不止小金一人。关于这类 " 挂羊头卖狗肉 " 的 " 市集限定 " 商品,社交媒体上的吐槽随处可见。

有人花 700 多元在中古市集购入一对心仪的戒指,并为自己把戒指单价从 399 元砍到 365 元而沾沾自喜,一回到家,大数据就开始给她推送三四十元的 Zara 同款戒指;有人被摊主的设计故事吸引,一时冲动花了 800 多元买下 5 件首饰,事后发现淘宝上同款首饰均价只要 50 到 70 元,最后给自己找补:幸亏没买那款摊主叫价 1200 元、淘宝上卖 157 元的贝母项链。

你以为买到了中古孤品,实际上只是逛了一次线下的 "1688"。明明可以直接抢你几百块钱,商家非得塞给你一件平价小商品,并美其名曰 " 独立设计 "。

有网友在线下市集买到单价 365 元的中古戒指,上网一搜发现是流水线产品,价格只需两位数。(图 / 社交媒体截图)

最扎心的是,这些 " 手工 " 制品在义乌小商城也能买到,而且,如果在网上下单,实际价格不到市集开价的十分之一且包邮,还附带一个精美礼盒。

对于消费者来说,虚假宣传让他们成了为所谓 " 原创 " 付费的冤大头。与此同时,有部分原创商家表示,为了参加某些市集,已陆续申请多次,但总是被拒之门外;在电商拿货的商家却频频入选。

市集上 " 原创手作 " 的含金量,有时需要打一个问号。(图 / 社交平台截图)

" 再也不想付费逛国内的市集了。" 网友 " 幸运托马头 " 去了一个需要购买门票的中古市集,发现市集上的商品是流水线产品后发帖质疑。随后,商家联系了她,予以退款并表示 " 请您删帖,立刻 "。她认为,市集既向摊主收取摊位费,也收了消费者的门票钱,两边都花了钱,却连基本的原创设计都保证不了,筛选机制有待提升。

在这个帖子的评论区,有类似经历的受骗者大倒苦水,还有不少原创商家表示无奈。一个专做中式古风首饰的店家表示,自己本想参加一个圈子内小有名气的市集,但申请被拒,对方给出的理由是商品质量达不到市集要求。但她看了朋友在现场拍的手作饰品照片,发现其精致程度远不如自己的作品。

" 原创太难了,一天做不了几个,根本没有那么多货拿去摆,客户也分辨不出原创和非原创。" 一名设计师评论道。

会聚各类摊位的市集成为拉动线下消费的新方式。在这里,所见即所得:人们看到喜爱的商品,当场付费,就能获得即时的快乐。而无需像在电商平台购物那样,不仅需要等待快递的到来,也要担心货不对版。

但它也带来了新问题。人们喜欢去市集购买原创和手工制品,原本是为 " 独一无二 " 以及背后附着的奇思妙想和用心付费,最后却既被骗感情又被骗钱。本想在一堆工业流水线产品中找到有趣的灵魂,却误打误撞地把自己变成了一棵韭菜。

消费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既想要 " 意义感 ",同时也会考虑性价比。情怀和故事已经不能轻易打动他们,他们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为这些东西买单?难道就因为你付出的时间比自动化生产要多吗?这合理吗?

他们更在乎的,是那种标记自己正在 " 好好生活 " 的感受。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