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不好好造车,跑去卖眼镜?
最近理想官宣首款 AI 眼镜 "Livis" 即将发布,李想还拍着胸脯说这是 " 理想最好的人工智能附件 ",直接把数码圈和车圈的网友都整懵了。
图源:理想
对于理想汽车跨界做眼镜,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其实理想汽车在 AI 硬件领域早有布局。去年秋天内部就开始讨论 " 穿戴机器人 " 项目,今年 6 月更是成立了专门部门推进。李想本人也经常把 " 具身智能 " 挂在嘴边,看来是认真的。
那么,为什么是眼镜而不是手机呢?
李想给出的理由很直接:理想不造手机,因为在他们的蓝图里,智能眼镜才是 AI 能力的最佳延伸。在手机市场已经过度竞争的今天,戴在脸上的智能设备或许才是未来的方向。
从体验角度看,这个选择确实合理。现在 " 理想同学 " 在车内随叫随到,不过下车就失联;手机端需要解锁打开 APP,手表也要抬手操作。而眼镜能实现真正的无缝交互——戴上就能用,随时响应。
据小雷了解,这款眼镜配置不错:采用双芯片架构,搭载自研 MindGPT 大模型,支持实时视觉识别,重量控制在 50 克以内,接近普通眼镜。
功能方面主打语音控车、无感支付、实时翻译等。也是很多眼镜都能做到的,只是理想 AI 眼镜能跟汽车联动起来。
不过在小雷看来,智能眼镜这条赛道已是 " 百镜大战 ",玩家比手机还多。小米 AI 眼镜首周卖出 3.1 万副,阿里推出夸克 AI 眼镜,Meta 与雷朋联名款卖到脱销。天猫双 11 数据显示,智能眼镜成交额暴涨 25 倍,搞得业内人士都在喊低估了
但火归火,这类产品的退货率高的吓人,40% 到 50% 的人买完就退。
在小雷看来,主要原因就是 " 功能实用性不足 "。有用户吐槽说,某些眼镜的声纹支付功能要在公共场合语音操作,比如付钱还需要大喊一声 " 确认支付 ",内向的人估计就被劝退了。还有续航问题,戴着不舒服,材质像塑料,功能同质化严重等等这些,都是摆在理想,甚至整个行业面前的难题。
更让人捏把汗的是理想的处境。第三季度财报刚爆雷,营收和交付量都跌了三成多。之前 MEGA 召回又砸进去 11 亿,主业都自顾不暇,还分心搞眼镜,合适吗?
虽然话说如此,但理想的算盘也没打错。它起码还有 150 万车主,这些车主早就习惯了 " 理想同学 " 的交互方式,接受度肯定比普通消费者高。
据各博主猜测,理想 AI 眼镜走的将会是亲民路线,定价会在 3000 元以内,相比其他品牌确实更有竞争力。小雷看来,要是能把语音控车、无感支付、实时问答这些功能做好,说不定真能打开市场。

图源:雷科技
说起来,智能眼镜这个领域也是几经起伏。十年前谷歌眼镜刚出来时,大家都觉得是黑科技,但一万多的价格和怪异的外形直接劝退了普通人。这十年来,无数厂商尝试过 VR/AR 产品,但几乎都失败了。直到最近两年,随着 AI 大模型和硬件技术的突破,智能眼镜才重新火了起来。
现在最让人期待的是,理想能不能解决行业的痛点——重量控制在 40 克内、实现全天续航、支持近视配镜。业内认为智能眼镜要成主流还需 5-10 年,目前仍难突破性能、重量和续航的 " 不可能三角 "。
话说回来,理想的野心不止于卖眼镜。李想常提的 " 机器人 " 概念和 " 空间机器人 " 部门,都暗示着更大布局。
12 月 3 日发布会将揭晓答案。不过小雷最关心的还是实际体验
大家觉得,这个能带在脸上的 " 理想同学 ",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惊喜呢?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