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文章以光刻胶这一关键半导体材料为切入点,剖析了日本产业体系的隐性控制力与组织逻辑。指出光刻胶的差距本质是产业组织能力的差距。单纯扶植技术研发已不足够,中国需要培育自己的 " 产业组织者 "(类似日本商社),由其整合研发、生产、市场与资本,政策应鼓励建立跨领域、跨所有制的产业生态共同体。实现从 " 万马奔腾 " 到 " 有序协同 " 的转变,才能在高端制造领域真正实现自主可控。作者 | 白益民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百年历史的光刻胶产业,中国仍然处于追赶状态。
日本光刻胶能否卡住中国的脖子?光刻胶这个事很敏感,我们用稀土去卡美国和日本的脖子。反过来,人家可能也在想着怎么反击,这事情关系到未来的 AI、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怎么解决?
1920 年左右,美国的柯达公司就开始聚焦在这个赛道中深入研究,1960 年就推出了各种版本的光刻胶,1983 年 IBM 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光刻胶,2000 年日本的 JSR(日本合成橡胶株式会社)推出了 ArF 光刻胶。这个赛道已经有将近 100 年的历史,在持续的你追我赶中,大家一直没有放弃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应用很广,是很多领域的关键材料。
光刻胶的市场规模。日本现在垄断了全球的光刻胶,中国 90% 都是需要依赖进口的,日本占到我国进口的 60%~70%。去年,中国从日本进口是 13.6 亿美金,今年上半年已经进口了 12.59 亿美金,逐年递增趋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北大等国内的各个科研院所都已经开始做深入布局,而国际巨头,日本 TOK、JSR 等国际巨头已经占据了垄断地位,玩家不是那么容易进入的。
2024 年,武汉太紫微光电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原料和配方。中国其实是属于在追赶的过程,像彤程新材是国内少数实现全品类半导体光刻胶量产的龙头企业。


日本的产业控制逻辑:看似没有,实则把控源头命脉。
国产替代是未来的主旋律。从软件的角度来讲,DeepSeek 这样的软件系统实际上是应对美国,但是在硬件方面,要应对日本和德国,特别是日本,日本的材料、设备控制着全球的命脉。
美国在宏观经济、在能源领域掌握着全球的命脉,但是在微观领域,日本在很多看不到的地方控制着全球的产业。日本的财团企业掌握了很多产业的命脉,看似他们的品牌慢慢退出市场,但是他们掌握着材料、零部件、供应链,掌控着全球的产业经济。
以前都是日本家电,后来国内引进了日本的 100 多条电视机生产线,后来大家就认为国内家电已经完全取代了日本品牌,但事实上,国内电视机的生产线是用的日本的,造电视机的材料全都是日本的,然后我们才开始慢慢去替代显像管、液晶、等离子屏等等。海尔、长虹、海信、美的,扒开这些电器,有很多都是日本的零部件材料,冰箱、空调也是一样,这些的核心部件是压缩机,其他都是塑料。日本企业都在核心部件里赚钱,而且利润要比外壳那些贵得多。
再看打印机,现在用的打印机有一个是中国品牌吗?现在没有一个中国品牌的打印机,更别提墨水了。日本把打印机卖给我们,实际上控制的是墨水。有没有一部中国的复印机?办公室的复印机全都是佳能富士这些公司的。日本把这些设备卖给我们,更赚钱的实际上是那些材料。
光刻胶也是同样的道理。80 年代,日本芯片占了世界的 80% 市场,后来份额越来越少,由韩国、美国、台湾替代产量。其实是日本变相的隐藏,他们更多的是控制材料,这一部分是最高的利润,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致命的。一旦断供,芯片的产量就是零。
中国有大量的电子产品,包括汽车生产企业,很多都是大量引进了日本的生产线,日本人自己不造电动汽车,结果把造汽车的这些设备卖给我们,通过在上游的锂矿来投资控制。这就是丰田的布局,虽然丰田几乎不造电动汽车,但还是连续五年占据全球汽车产量的第一位。更恐怖的是,丰田一年的利润是 2500 亿人民币,是中国 18 家顶级车企利润总和的 2.5 倍。
背后是什么?背后实际上是三井商社。丰田是三井一手培育起来的企业,无论是资金、人才,还是供应链,都是三井打造的。很多人不知道,以为是丰田汽车,其实真正应该叫三井汽车,只不过三井财团保留了丰田的名号。
三井财团现在是世界最大的财团,有 30000 亿美元的资产,丰田、索尼都是由三井打造出来的,但是它的名称、文化、经营思想来自于浙江天台山。天台山是三教和合的地方,山上有一个瀑布,叫三井瀑布,现在叫天台山大瀑布,有三井潭、三井殿、三井庙这些文化遗迹。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重新审视日本的产业,一方面是警醒,一方面是剖析它的产业发展逻辑。它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用什么方式?能够做到在内核,在最上端去控制整个产业。
这不仅仅靠技术、产品、人才,还靠着三井商道的产业组织者的经营模式。通过对日本光刻胶的产业认知,来发现中国企业的商机,同时也是保证我们经济安全,保护经济命脉,保护国防命脉。

学习日本的什么?——三生万物、井然有序
日本之所以在很多方面形成垄断,其实是因为它有一套三生万物、井然有序的产业组织体系,也是三井财团商业模式的浓缩。对比国内则是万马奔腾的状态,带来的内耗和消耗是比较大的,财富往往在这种内耗中消失掉了,被别人拿走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内部打拼,自己内部压价,谁得利?产品出口,国外的收益是最大的,以低价拿走我们的产品,拿走我们的资源,拿走我们的劳动力,甚至拿走了我们的环境。
我们牺牲了环境,财富并没有留下,虽然把量做的很大,但是没有提取到利润,最终企业的利润是多少?GDP 很大,国家的利润有多少?获取的利润才是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获取利润,才能再投入、可循环,可持续的提升技术水平,打造高端制造业。前期通过使劲的投入,虽然把产量做大了,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但是这些企业有的负债上千亿,没有提取到利润,国民的财富没有积累起来,经济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
日本的大型企业集团有中企业、小企业、小微企业,形成了一种共生形态,使得财富留在内部。不断的通过优化产业,把低端的向海外转移,把高端的留在国内,最终在海外打造了三倍于本土的 GDP,再进行资本回流。
聚焦到光刻胶产业,企业是无法孤立生存的,它是在财团体系里不断成长,通过商社投资渗透到全球,把握供应链,提升技术水平形成垄断。
美国是颠覆性、发明性的科研,日本是积累性、集成性的科研。日本的人才是不轻易外流的,但在体系内是有流动的,保证了技术不会轻易泄密。美国不一样,美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人才是流动的,导致很容易从美国搞到技术。国内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院校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日本则是利用财团的生态体系把科研与市场结合得很好。如果不了解日本产业经济的内部组织体系,虽然我们搞到了人家的实验室技术,但是要放大成生产,难度非常高。
未来,中国企业要想去替代日本的核心技术。首先还是要先跟日本合作,先在合作的过程中摸取他的情报。不合作,隔着山,没有办法了解内部情况。所以,和日本应该是一种竞合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在合作中,摸它的技术,当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以市场换技术,但是以市场换技术的首先是要控制住市场。最后如果把市场丢了,换不到技术。所以,首先我们要有自己的商社,用商社控制市场,才有可能换来技术。有了市场,实验室技术才能够跟市场对接上、变现、产业化。
国内现在最缺什么?是像日本这样的商社。商社不是简单的贸易公司,包括供应链、物流以及投资,也是一种风投,是一个综合服务机构。商社分为综合商社和专业商社。专业商社是在细分领域里专注,也具备刚才的这些综合功能。大型的综合商社是跨领域的、跨行业的、跨界的商社,通过跨界形成更多的商业机会。否则,没有商社,可能用几年或者十年的时间追上了光刻胶,一旦出现另外的赛道,又跟不住了,因为实验室技术和市场中间是脱节的,没有人做组织,没有人把各种的组织要素调动起来。
所以,光刻胶不是简单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生态体系、产业组织体系的问题。日本即使开始的技术落后一些,但变现和产业化的速度非常快,然后碾压市场。很快进入市场,赚到钱,不断提升技术,形成壁垒。
日本按照市场的节奏来储备技术,口袋里还有好几个升级版的技术没有拿出来。有时候看不到他兜里还藏了好几个升级版,刚刚追上的可能都是他们 10 年前、20 年前的技术。我们刚刚能做了,结果他又掏出了升级版的技术。

建立产业情报意识
产业情报并非只是某一个平台建立就可以改变的,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基层在企业端建立产业情报的意识和部门。很多企业没有情报的意识、习惯、方法、人才、组织。情报并不仅仅是获取外部的信息,还有规整已经获取的信息。中国企业普遍是随处的堆放,没有整理,没有链接,没有很好的储备,人才又流动的很快,然后人一走,原来积累的很多东西都没有了,后头人跟不上了,大大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影响了追赶的速度。
现在已经不是过河的年代了,是要过海了,过海摸着石头是过不去的,需要有足够的组织体系来帮助中小企业过海,而不是他们自己架的小帆板,那肯定是葬身大海。要找到对标,始终跟踪,梳理、学习,找到潜在的合作伙伴,跟踪、筛选,分析市场变化、国际变化、政策变化等,让这些资料真正带来生产力,产生价值。
三井商社有三个核心要素,情报、人才和资金。三井把这个玩转了,通过把日本的产业组织起来,培育一个个的企业,从小作坊培育成大型企业集团,丰田就是如此,已经财团化了。
这 100 多年来,在三井的扶植下,丰田财团已经不是简单的造汽车,丰田汽车只是丰田十几家集团之一。丰田财团有个核心的组织叫丰田通商,是综合商社,是产业组织者。这是产业经济的核心。综合商社把产业、商业和金融形成了一个共生体。国内,金融是压榨产业的,从来没有雪中送炭,都是锦上添花,最后危机来了,赶快抽身。这是造成现在很多产业困境的重要原因。
(本文由管理智慧根据白益民老师直播内容整理而成,经作者本人授权)
—— · END · ——
作者|白益民
中国战略经济学家,国际商战情报专家,企业经营实战导师,亲历日本财团 12 年,研究中华商道 30 年,百万财经畅销书作者,著有《三井帝国》&《三井商道》系列。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