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11 月 28 日讯(记者 郭子硕)近日," 零售之王 " 招行的一则客户提示,引发市场不小关注。
由于 A 股市场今年整体表现不错,招商银行 APP 近期对部分客户持仓收益率较高的基金给出止盈建议," 建议投资者根据资金的风险偏好做一定比例的获利了结,锁定收益。"
财联社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这类提示属于投资者陪伴服务,并非目标智投,也并非是智能投顾相关服务。一名头部股份行财富管理负责人明确表示,银行目前仍不能直接提供投顾策略服务,即不能销售以组合形式出现的基金策略。
但此类陪伴式服务的出现,显示占据基金销售半壁江山的商业银行仍不满足于销售渠道的角色。财联社记者采访了解到,相关转变背后有两大动因。
其一,是为响应今年 5 月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公告》)要求。《公告》明确提出 " 建立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 "。过去,银行与基金公司合作多为 " 冲量模式 ",注重销售规模;而现在则需优先考虑客户资金的盈利情况等。
其二,现实环境也在倒逼银行转型,净息差压力敦促银行大力发展包括基金代销业务在内的中间收入。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强调 " 投资者盈利体验 ",使得银行即使没有投顾资格,也需要面对向 " 以客户为中心 " 转型的考核压力。
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已有初稿,投资者盈利等将重点考虑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今年 5 月的出台的《公告》明确提出,要 " 建立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 ",并将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及占比、首发产品保有规模及占比、投资者盈亏与持有期限、定投业务规模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前述股份行财富管理负责人透露,当前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已形成相关考核评价初稿,监管部门已与部分机构进行了初步讨论。新考核机制的核心将围绕投资者盈利、盈利客户占比、权益产品发展和长期资金入市等关键指标展开。
为了提升客户体验增强粘性,目前多数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市场解读、操作建议等陪伴式服务;也有少数银行选择与拥有基金投顾牌照的机构合作,由合作方提供投资组合策略,银行自身则承担代销渠道角色,实现 " 曲线救国 "。
比如,广发银行 App 在基金销售专区设置公募基金投资顾问服务 " 广发智投 ",实际上是由广发基金、南方基金、招商基金等基金投顾公司提供服务。
这种 " 曲线救国 " 的战术是否合规?对此,多名受访业内人士存在意见分歧。有熟悉银行渠道代销业务的人士表示 " 符合证监会要求 ",也有银行业人士表示," 服务方为基金公司,他们有投顾资格,应该问题不大 "。
" 此前智能投顾产品同时涵盖基金与理财品类,涉及监管主体多元且权责界定分散,部分银行因未持有基金投顾牌照开展相关业务,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目前,商业银行作为第三方开展基金投顾导流合作模式尚不能确认其是否明确触及监管红线。" 资深金融监管专家周毅钦告诉财联社记者,一方面是实际服务提供方确为持牌基金投顾机构,具备合法业务资质。另一方面,当前监管层面尚未出台专项文件禁止银行作为第三方与基金投顾机构开展导流合作,监管政策以引导规范为主。
智能投顾模式或难重启,银行对基金销售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中基协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前十大基金销售机构中银行占有六席,是基金销售不可撼动的半壁江山。
此前,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三家商业银行曾获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资格。但 2021 年至 2022 年,因配合监管要求,包括前述三家在内的多家银行均停止向客户提供智能投顾服务,并延续至今。
今年 5 月出台的《公告》明确,而分类评价结果靠前的基金销售机构,有机会在产品准入、牌照申请、创新业务等方面依法优先考虑。那这是否意味着,未来考评分数较高的银行有可能重启智能投顾业务,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业内对此预期并不高。前述股份行财富管理负责人表示," 未来可能会对考核评价较优的代销机构给予一定激励,但智能投顾业务资格审批仍会比较谨慎。投顾业务和银行经营分属两个监管体系,相关政策还需要时间对齐。"
这一观点得到业内较一致认同。前述熟悉银行渠道代销业务的人士也表示,短期来看,银行基金投顾业务试点重新开闸的可能性较小。
但尽管如此,在净息差收窄的大背景下,各家银行对于基金销售的重视度还在增加,并将其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最新季报数据显示,平安银行 2025 年前三季度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为 39.79 亿元,其中代理个人基金收入为 16.22 亿元,同比增长 6.7%。同期,招商银行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206.7 亿元,同比增长 18.76%。而代理基金的收入同比增长了 38.76%。
在招商银行 2025 年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季度公募基金代销业务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向好、投资者风险偏好调整,以及招行对代理基金代销业务结构,尤其是权益产品和含权产品的优化。
在光大银行举行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该行董事会秘书张旭阳表示,6 月以来,从光大银行客户资产配置行为上看,存款产品到期资金承接及新发生销量有所下降,在理财、公募基金、保险、三方存管以及黄金等品类的投资交易量和规模显著提升。
为更好匹配投资者适当性,商业银行调整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的节奏也越发频繁。
11 月 25 日,建设银行称,近期已上调 87 款代销公募基金产品的风险等级,其中 32 只由 "R2-中低风险 " 调整为 "R3-中风险 ",55 只由 "R3-中风险 " 调整为 "R4-中高风险 " 。 这是建行近两年来涉及代销基金产品规模最大的一轮调整动作。此外,农业银行等机构也发布了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评价及动态评估规则的公告。
(财联社记者 郭子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