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 圈炸了锅,又一家明星 AI 公司倒了。
这次故事的主角叫 Robin AI。
在最热的那两年里,Robin AI 也站过高光时刻。2024 年,它相继拿下瑞银、辉瑞、百事、GE 等 13 家世界 500 强客户,年收入一度做到 1000 万美元。它的增长速度甚至让《星期日泰晤士报》将其列入 英国增长最快的前十家科技企业。
但如今,这个明星公司却面临被公开挂牌出售。
Robin AI 的失败,归结于其特殊的商业模式。Robin AI 盯上的是合同审查这一环节,与大部分法律 AI 公司不同,Robin AI 走的是一条 "AI 参与,但人力兜底 " 的路子。
也就是说,它交付的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 SaaS 产品,而是由律师团队、合同分析师、运营人员共同组成的一套 " 准服务体系 "。
这种模式差异的背后,暴露了一个事实:
与其说,Robin AI 是一家通过 AI 技术重塑合同流程的科技公司,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家借 AI 做提效的法律服务外包公司。
在融资链条收紧、资本开始重新审视 "AI 的真实自动化深度 " 时,这一关键差异就成了压死 Robin 的最后一根稻草。
01 明星 AI 法律项目倒台的真相
在人们的认知里,AI 和法律,那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你们想啊,律师干的是啥?大部分时间都花了处理文字工作上:审稿、抠字眼、比对条款。大模型最擅长啥?不就是处理文本内容。
所以,当 Robin AI 横空出世的时候,整个欧洲创投圈都沸腾了。
比起 Robin AI 要做的事,更让投资人兴奋的是它的豪华团队。
公司 CEO Richard Robinson 来自全球头部律所高伟绅,做了七年并购律师,操盘多笔数十亿美元交易;CTO James Clough 则是帝国理工机器学习博士,在合同理解和 NLG 领域有多篇顶会论文。
产品也确实 " 看起来很美 "。从 2022 年深度整合 Anthropic Claude,到 2024 年推出 Robin AI Reports,号称能 " 同时分析几千份合同并给操作建议 ",承诺把审查时间砍 80%、成本降 75%。
靠着这套叙事,Robin AI 拿下了 13 家世界 500 强客户,瑞银、辉瑞、GE、百事、蓝色起源,全是硬角色。2024 年,公司美国业务涨 6 倍,总收入干到 1000 万美元。
在 2024 这一年里,公司迅速扩张至新加坡,融资更是连续不断。2024 年 1 月,Robin AI 获得 2600 万美元 B 轮融资,之后由 PayPal、剑桥大学支持的 B+ 轮追加融资达 2500 万美元,投资人包括淡马锡、软银、谷歌早期基金等一线机构。
在 AI 热潮下,Robin AI 被普遍视为 " 法律 AI 的行业早鸟 ",估值逻辑参照 VC 眼中的 AI 软件公司,预期是典型的高毛利、高增速、强扩展性模型。
但光鲜背后,Robin AI 藏着个致命伤:不够 AI,是 "SaaS+ 人力服务 " 的混血。
公司内部养着几十名持证律师,在印度建外包团队。持证律师负责合规审核签字,外包团队则承担扫描合同、拆条、分类、标注等大规模重复性工作。AI 生成的初稿必须经过人工复核才能交付,AI 更像个办公工具。
2025 年财报一曝光,1400 万美元净亏损直接把底裤扒了,亏损比收入还高。
投资机构这才发现:这哪是 AI 公司?分明是技术包装的法律外包。人家要的是年增长 3-5 倍、毛利 80% 以上的软件生意,结果你给的是人力密集型服务。
这也成为计划中 C 轮 5000 万美元融资流产的关键转折点,随即引发连锁反应。
CTO James Clough 被降职后走人,新 CTO Karina Negreanu 接手烂摊子;传播主管、战略高管接连跑路;2025 年 2 月,公司员工规模多达 200 多人,到了今年 10 月只剩下 100 人。
10 月,Robin AI 被发现在破产交易网站 IP-BID.com 上挂牌出售。如果无人接盘,破产就只是时间问题。
02 Harvey 向上,Robin AI 向下
Robin AI 失败,丝毫没有影响法律行业对 AI 的热情。
法律科技公司 Juro 与 ChatGPT 达成深度合作,把合同分析能力直接嵌入律师工作流;AI 新秀 Harvey、Legora 正在抢占内部法务市场,在合同起草、批量审查、自动化流程上快速扩张;Eudia 收购 ALSP,尝试从底层重构 "AI 律所 " 的交付模式。
它们的估值都高得惊人。Harvey 在 2025 年完成 1.5 亿美元融资,估值高达 80 亿美元;Legora 估值则突破 18 亿美元;Eudia 在 2025 年 2 月的 A 轮就获得超亿美元投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 Harvey 能扛住,Robin 却倒了?
答案是,Harvey 最终找到了 " 技术复利 " 的路径,而 Robin 没有。
Robin AI 一直在技术与业务之间徘徊。它的 SaaS/ 服务混合模式传统又沉重。每新增一个客户,就要新增人;每提高一点质量,就要堆更多人。
其成本结构从一开始就被 " 线性增长 " 锁死。规模越大,业务越重,商业模型完全不像一家 AI 公司。融资一旦收紧,现金流立即爆裂——这种商业模式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会失败。
Harvey 的差异点,在于它找到了更好的模式。它不是把 AI 填到律师流程里,而是把整个流程本身 " 交给模型 " 重写一遍。
合同起草、条款引用、批量审查、尽调结构化 …… 当这些被重新抽象成可调用的 AI 工作流后,模型每提升 10%,可覆盖的场景就成倍扩张,对人工审核的依赖被不断削弱,产品价值开始呈指数级跳跃。
结果是,一个能冲上 80 亿美元估值,另一个却走上破产页面。
资本真正愿意押注的,始终是能跑出" 软件曲线 "的模式。Robin AI 未能清晰界定人机边界,坚持 "lawyer in the loop" 的人力复核模式,用人工填补技术短板,结果模式过重、人力依赖度高、毛利结构偏弱、可扩展性有限。
它本质上更像 " 带一点自动化的外包服务 ",而不是可高倍数放大的 SaaS。
在融资环境收紧的当下,这类伪软件模型最先暴露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一旦资本链条中断,它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自然成为本轮 AI 法务潮里率先被淘汰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