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80多岁的广州阿伯,人生有点彪悍

广州生活发现家 i广州
2025年03月25日 10:26
图片

历史上,有一位老人。

他不是皇亲国戚,却让朝廷十三次挽留他做丞相。

不是名将世家出身的他,但金兵听到他的名字就仓皇而逃。

只是普通人的他,让蜀地人民高呼“岭南古佛,西蜀福星。”

史书上,他留下的词作仅有两首,却被后世奉为“粤词之祖”。

喜欢菊花的他,退隐后在广州一个小院种满菊花,皇帝亲笔题写“菊坡”二字相赠。

他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之为“岭南儒宗”。

他是崔与之,岭南由太学取士的第一人。

图片

崔与之,字正子,号菊坡,1158年出生于增城的一个医生家庭。

虽然是医学世家,但生活贫寒。

只因其父崔世明曾多次科举失利,后潜心研究医术,常年为贫苦人家免费诊治。

后来崔世明去世,还是少年的崔与之和母亲相依为命。

可父亲那种悲悯情怀深深影响了少年的崔与之,立下为民济世之志。

图片
增城凤凰亭,曾经的菊坡亭。图源@小红书 Hunk

白天耕田,晚上读书。

他说读书“务通大义”,所以不拘泥于章句。

他又说学文“务得大体”,所以注重实质而非形式。

成年后多次信心满满参加科考,却在每次放榜之后,眼神难免落寞。

友人说,“你应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并拿出一些碎银放在崔与之的面前。

犹豫片刻,崔与之毅然点头。

1189年,三十岁出头的崔与之告别妻儿老母,踏上赴京求学之路。

离别前,他与亲友定下约定。

“三年之后,成名而归。”

图片

图源@廉洁花都


几千里路,从广州出发,过南岭,沿着赣江,溯水而上。

当步入临安城(杭州),他满怀期待,拖着饥肠辘辘的肚子来到了临安太学门前。

朝夕肄读,足迹未尝至廛(chán)市。

哪怕学长邀他走一走这江南之城,崔与之也连忙拒绝,只是埋头读书。

3年后,1193年,殿试放榜。

崔与之榜上有名。

只是初入仕途,便被派往偏远的浔州(广西桂平),当起了司法参军。

不久之后,朝廷的一批救济粮送来。

可面对年久失修的粮仓,郡守主张卖粮,崔与之则直接拆下自家房屋的瓦片,将粮仓修缮。

郡守佩服崔与之这般作为,举荐他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

无数案件在他手里,只有不为权势屈,只为世道公判决。

很快,崔与之执法如山的名声便名扬官场。

可伴随金国南侵,南宋陷入混乱。

图片

面对兵荒马乱的边境,皇帝破格将崔与之命为淮东路的军政长官。

而崔与之也来到了抗金前线。

看着初掌兵权的崔与之,金国兵将只觉得他不过是懦弱之辈,依然大肆进兵。

可崔与之却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智慧。

他抵达扬州后立即整顿军纪,加固城防,收编逃兵。

更是整编民间自卫组织“万弩社”,创建“万马社”,形成强大的防御体系。

金兵闻风丧胆,“亦疑设伏,自是不敢深入”。

5年后,他被调离扬州,派往四川抵御金兵入侵。

不仅招降了金国名将,官至万户的呼延棫。

更是让金人内部互相猜忌残杀。

他镇守四川几年间,川陕边境安然无恙。

他还大力发展边境贸易,调整粮食征购政策,使四川恢复“兵精、粮足、民富”的局面,被当地百姓颂为“岭南古佛,西蜀福星”。

图片

崔与之石刻像。图源@网络


局面稳定以后,崔与之调回京师。

而金兵一看崔与之走了,便趁机大举入侵。

67岁的崔与之皱着眉听完消息,毅然重返前线。

当边境各地竖起“崔”字旗,金兵满目惊恐,仓皇撤退。

此后,当地人在成都仙游阁、简州等地为他建祠立像,“以生祀之”。

在当广西提点刑狱,他亲自走遍辖区内二十五州,处处为民排忧解难。

图片

受百姓爱戴的崔与之。图源@广州图书馆

然而在仕途最高峰时,崔与之却选择急流勇退。

哪怕皇帝八次请他任参知政事,十三次问他做右丞相。

他也断然拒绝,归隐广州崔府街。

也向世人证明,他践行“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这一“四无”座右铭的决心。

图片
图源@廉洁花都

1235年,端平二年,在南方驻扎的一支军队因长官冒领功绩而叛乱,兵临广州城。

本已归隐的崔与之闻言,片刻不停地登上城楼。

图片

崔与之登上城墙。图源@广州图书馆

当城下叛军见到78岁的崔与之,颤巍巍地举起“崔”字旗时,

有的泣不成声,有的弃掉甲胄,叛军首领跪地叩头。

他在危急关头,保住了广州城。

但这也仅仅是崔与之在政事、军事上的成绩。

在文学与学术上,他也一样卓越。

图片

虽然流传于世的词仅有两首,但随着崔与之提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题剑阁》,岭南大地也迎来了自己在粤词方面的“祖师爷”。

归隐后的崔与之将增城凤凰山改建为菊坡书院,培养人才,创立了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

与当时盛行的空谈理学不同,崔与之倡导经世致用,认为“人才之进退,言路之通塞,国势之安危系焉”。

他的弟子李昴英后来成为岭南历史上第一位探花,并继承发扬了老师的学术思想。

图片

岭南第一位探花,李昴英。图源@广州图书馆

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菊坡学派是广州地区最活跃的学术流派,成为岭南学术的主流。

1239年(也有说1240年),崔与之在广州安详辞世。

宋理宗闻讯痛悼,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清献”,累追封至南海郡公。

在听到崔与之的遗愿是“不许作佛事,子侄俱不得求官阶”后,更是感叹他的高风亮节,亲笔书写“菊坡”二字赐予崔家,高悬崔府门前。

文天祥曾在崔与之祠堂题词,“盛德清风,跨映一代。”

史学家将他与张九龄并列,合称“二献”,成为岭南文化的双璧。

后来,四川的三贤祠、七星岩的摩崖石刻、广州白云山蒲涧的菊坡祠、越秀山的菊坡精舍,还有增城的崔太师祠、菊坡亭和清献园,都诉说着人们对这位贤臣的敬仰之情。

图片

增城中新镇坑贝村,崔太师祠。图源@南粤清风


广州市越秀区的崔府街,依然保留着这位名臣昔日居所的地名。

图片

图源@广州图书馆

从贫寒学子到岭南名臣,从文官到抗金名将,从政治家到学派创始人,崔与之的一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编辑 / 河洛

图片 / 广州图书馆、廉洁花都、南粤清风、网络、小红书:Hunk

统筹 / 冷佳


 往 期 回 顾

图片

图片

你的每一个点赞我们都当作喜欢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广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