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东江水供港迎来 60 周年。记者从广东省水利厅获悉,东江水供港 60 周年纪念典礼 4 月 1 日在香港举行。
自 1965 年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简称 " 东深供水工程 ")通水以来,滔滔东江水奔流入港,至今已跨越甲子轮回,累计向香港输送淡水超 300 亿立方米,如一条永不褪色的 " 蓝色纽带 ",串联起粤港两地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更成为香港繁荣稳定的 " 生命之源 "。
历史抉择
万人齐心筑就 " 倒流工程 "
上世纪 60 年代,香港因三面环海、降水时空不均,饱受水荒之苦。1962 年至 1963 年,香港遭遇严重干旱,最艰难时曾实施严格制水措施,规定每 4 天供水一次、每次 4 小时,并持续了接近一年。当时,整座城市陷入焦渴,市民需要到街边公共供水站排长龙取水,连年幼的孩童也加入了挑水的行列。
党中央、国务院心系香港同胞,1963 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兴建东深供水工程。1964 年 2 月 20 日,工程全线开工,东莞成千上万名建设者投身其中。在缺机械、少技术的年代,他们以 "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 的豪情壮志,让原来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石马河,改为由北向南使东江水倒流至深圳水库,仅用约一年时间便建成全长 83 公里的东深供水工程。1965 年 3 月 1 日起,东江水奔涌入港,终结了香港缺水困局。
此后的 60 年里,一代代建设者先后 4 次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扩建改造,年供水能力从初期的 0.68 亿立方米提升至 24.23 亿立方米,输水系统由天然河道升级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水质安全得到根本保障。如今,香港居民喝到的饮用水中,至少有七成来自东江。
源头守护
生态优先筑牢水质防线
东江水的清冽甘甜,源于广东人民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为东深供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河源市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承担着保障供港水质的重要使命。当地拒绝了超 500 多个总投资 600 多亿元的可能影响水质的工业项目,让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Ⅰ类标准,成就 "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 " 的生态传奇。
在保障供港水安全的征程中,广东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数字孪生、北斗导航、5G 通信、物联网……近年来,粤海水务在东深供水工程运营管理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工程数字化、智慧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在工程沿线,粤海水务建立了覆盖 " 天、地、水 ",多模态、多维度的 " 感知体系 ",无人机、机器人、无人船等一系列设备,为工程 " 保驾护航 "。
近年来,水利部持续强化东江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推进东深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加快数字孪生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调度管理能力和水平。2023 年,东深供水工程被认定为首批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调水工程,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未来图景
共同建立 " 数字水务湾区 "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东江水从 " 生命之河 " 升级为 " 发展之河 "。
2021 年 4 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 " 时代楷模 " 称号,同年 6 月,工程被命名为 "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成为滋养家国情怀的精神地标;2023 年 10 月,工程获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调水工程首批认定,荣膺水利部 " 人民治水 · 百年功绩 " 治水工程;2024 年 12 月,工程获评广东省首批水情教育基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说,东深供水工程体现了国家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关心香港发展,东江水供港 60 周年是提升全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节点。
如今,粤港两地正携手描绘 " 数字水务湾区 " 蓝图。2024 年,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成立数字水务办公室,推动供水服务数字化,提高服务素质及能源效益。水务署正与内地供水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建立 " 数字水务湾区 "。此外,近年来,广东省水利厅与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水务署就供水和水利科技合作开展了近十次交流合作,取得广泛共识,提升了对港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六十年沧海桑田,不变的是东江奔涌的涛声;一甲子岁月如歌,两地人一起续写粤港同心的传奇。
文|记者 胡彦 通讯员 李康 张旭怡 林思源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