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与韩国古生物研究团队等专家在宜昌远安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层孔海绵化石(距今 4.8 亿年前),名为嫘(l é i)祖冠毛层孔海绵。
这一发现不仅将造礁层孔海绵的化石记录提前了约 2000 万年,还揭示了早期礁生态系统和生物矿化演化的独特机制。该成果于北京时间 4 月 1 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
" 此前科学家已知的海绵化石骨骼都是硅质的或者碳酸钙质的,从未见过磷酸盐的。很可能就像厨师尝试新菜谱一样,早期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材料构建骨骼。" 南古所研究员张元动介绍," 这就像是生物在进化的‘时装秀’上,层孔海绵尝试了一种独特的‘材料’。虽然最终在海绵动物中没有成为主流,但为我们展示了生命演化的丰富可能性。"
研究团队表示,这是第一个已知的利用三种主要生物矿物质(硅、碳酸钙和磷酸钙)的后生动物门。这一发现表明海绵动物早在奥陶纪早期就已经具备了使用三种生物矿物质建造骨骼的能力和机制,展示了早期生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为我们理解生命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不仅如此,嫘祖冠毛层孔海绵还形成复杂的礁结构,在框架构建和结合其他造礁生物组分(如钙微生物、石松海绵、瓶筐石、棘皮动物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早期的层孔海绵所建造的礁结构的复杂性堪比后来的礁生态系统。
" 这种层孔海绵的微观结构与丝绸有些相似。巧合的是,化石发现地附近有嫘祖镇,中国传说中的嫘祖被认为发明了养蚕和丝绸。所以我们为它起名为嫘祖冠毛层孔海绵。" 张元动表示。
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层孔海绵早期演化历史的空白,还为理解早期动物的生物矿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地球历史上关键时期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生物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还为未来研究早期地球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羊城晚报 · 羊城派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金陵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