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汽车 昨天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让行业重新审视“辅助驾驶”的边界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小米 SU7 安徽高速车祸事件不仅让小米汽车陷入舆论漩涡,更将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应急设计缺陷等行业痛点推向台前。

根据相关披露信息显示,事故前,车辆以 116km/h 时速行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仍以 97km/h 的速度撞击隔离带。从预警到碰撞仅 2 秒,驾驶员实际操作时间不足 1 秒。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版 SU7 未配备激光雷达,其视觉方案在夜间对锥桶等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受限,导致减速力度不足(减速度仅为常规急刹的一半)。

碰撞后,车辆 Ecall 系统虽触发紧急呼叫,但 120 急救车抵达时火势已蔓延至无法救援。家属质疑 " 车门锁死 " 导致无法逃生,小米回应称车辆配备应急机械拉手,但位置隐蔽于车门储物格内,需弯腰操作。

事故发生后,小米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并于 4 月 1 日公开关键时间线:从 NOA 激活到碰撞的全过程,包括分心报警、脱手预警等细节。4 月 1 日晚,雷军首次表态哀悼遇难者,承诺 " 不回避责任 ",但强调尚未接触事故车辆,调查结论需等待警方权威发布。家属指控小米未主动联系沟通,且事故车辆数据提交时间与家属诉求存在时间差。

铜陵市交警支队成立专案组,调查涉及道路施工方责任(施工占据左侧车道)与车辆安全设计的关联性。

针对起火原因,小米强调非 " 自燃 ",而是剧烈撞击导致系统受损,但未解释为何标准版未搭载高配版的 " 电芯倒置 " 技术。此外,AEB 功能仅针对车辆、行人等目标,对施工路障无响应,这一行业普遍现象也引发对智能驾驶系统边界的质疑。

国内 C-NCAP 测试最高时速 64km/h,中保研测试 50km/h,而此次事故撞击时速达 97km/h,远超实验室条件。2024 年中保研测试中,小米 SU7 虽获 " 全优 " 评级,但测试场景未涵盖高速护栏穿刺等极端工况。行业建议将高速撞击、护栏穿刺纳入强制测试,并建立 " 热失控黄金逃生时间 " 警示规范。

此次事故暴露出智能驾驶的多重隐忧。其一,L2+ 级系统接管时间不足行业建议的 3-5 秒,过度依赖驾驶员反应;其二,应急设计未充分考虑用户场景,机械拉手位置隐蔽性成逃生障碍;其三,电池安全防护在极端碰撞下仍存漏洞,需从单一防火转向全链条设计。

市场对此迅速作出反应:事故曝光后,小米股价单日暴跌 5.49%,市值蒸发超 700 亿港元。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信任度再遭打击,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间寻找平衡。监管层面,欧盟已强制 L3 级系统配备驾驶员监测(DMS),国内或加速相关标准落地。

三名年轻生命的逝去,为智能汽车行业敲响警钟。整个行业需重新审视 " 辅助驾驶 " 的边界,通过技术迭代(如增配激光雷达)、法规完善(如强制接管时间标准)和用户教育(如应急操作培训),让智能汽车真正成为 " 安全的出行伙伴 "。毕竟,再先进的技术,都不应以生命为代价去验证缺陷。生命面前,任何商业野心都需让步。小米若能在悲剧后推动安全技术迭代,或将改写中国新能源车的安全史;若止步于危机公关,则可能重蹈某些车企的信任覆辙。此刻,真相与变革同样重要。

评论
猫太牛
昨天
以人命为代价,继续前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