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昨天
遇难者家属回应雷军:车企应当对悲剧有足够的敬畏之心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 作为车企,应当对悲剧有足够的敬畏之心。"

4 月 1 日深夜,面对雷军最新声明,安徽高速小米 SU7 事故遇难者之一罗某的父亲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鲜活的生命已经离世了,希望公司能给我们一个更详细的说法。"

3 月 29 日晚间,安徽高速公路发生一起小米 SU7 车祸,导致车内三人全部遇难,事发后有关小米智驾、车辆燃烧以及车门锁闭等相关质疑讨论不绝。

在舆论发酵多时后,4 月 1 日晚间,小米 CEO 雷军公开回应此事。

雷军表示:29 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我们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 日赶赴了现场,31 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我们掌握的车辆数据。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

" 我们现在的诉求,是希望把更多事实告诉大家,也希望能对外详细通报车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以免后续再发生悲剧,如果不吸取教训的话,后面还是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希望能因此有所警示。" 该家属坦言。

" 不过,现在网络舆论的力量太强大,我们可能后续也会保持沉默。" 该家属表示。

此前遇难者罗某母亲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小米现有的公开声明,无法解释车门为何无法打开、车辆和水泥护栏相撞后因为什么原因燃烧、智能驾驶切换时间为何只有 2 秒等一系列问题,显得避重就轻," 我的诉求是早一点把事情的真相厘清。"

而在雷军发布声明后,微博认证为遇难者母亲家属的微博用户 " 诗雨 370491153" 在第一时间留言称," 希望说到做到 "。

对于外界关心的焦点问题,小米汽车也发布回应,基于目前已知情况,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 " 自燃 ",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此外,对于 AEB 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等问题,小米称,小米 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 FCW ) 和紧急制动 ( AEB )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 AEB 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 之间。该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 AEB 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对于网传车门无法打开一事," 尚未接触事故车辆,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小米表示。

事故引发安全风暴或可成为行业发展分水岭

技术狂奔的路上应坚守什么产品哲学?

事故车辆燃烧过程中,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车门始终紧闭,这直接指向公众最关切的几个问题——碰撞后车门是否是抱死状态,阻断了逃生路径?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存在误判,没有及时发现障碍物,并避让?老生常谈的电动汽车起火问题,是否成为车辆安全的 " 定时炸弹 "?

目前网络上不少车辆专家、小米车主通过数据,实景演练对断电后车门能否打开,智能驾驶无法识别道路施工标识物到底是车的问题还是高速路方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异。有网友表示,小米 SU7 在宣传时介绍车辆电池安装了电芯倒置技术,该技术在极端情况下会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但此次发生事故的小米 SU7 是标准版本车型,并没有配备这项技术。

截至目前事故还没有最终调查结果,可以预料,这次事故的关注度高,智能驾驶、新能源车辆等关键因素,都会导致事故的调查需要一定时间,确保经得起推敲。

据工信部数据,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 950 万辆,L2 级辅助驾驶搭载率超过 40%,90 后车主占比达 63%,年轻群体对技术创新展现了高度包容。但这起惨烈的事故也给出了 " 风险提示 ":" 智能驾驶 " 并不等同于 " 完全自动驾驶 ",某些极端场景仍存在应对盲区。

不得不说,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面临成长的阵痛。2024 年小米 SU7 上市首月订单破 10 万,创下国产高端电车纪录,但此后一段时间接连发生事故。一些 " 酷炫 ",极具科技感的配置似乎已经超越了一般驾驶员的操控水平,隐藏式门把手、电子门锁等,一旦碰撞、断电也可能变成 " 安全陷阱 "。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 年新能源汽车万车死亡率较燃油车低 18%,但电池燃烧的视觉冲击极大拉高公众风险感知,新鲜事物发展过程遇到的棘手问题更容易挑动公众神经。

事故调查结果公布前,任何责任推定都为时尚早。但这起高速悲剧也许能为行业发展、公众认知敲响警钟:现阶段任何辅助驾驶系统,都不能替代人类对方向盘的绝对控制权。当越来越多的车企将 " 脱手驾驶 " 等作为卖点宣传,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伦理边界。

也许,这场事故带给行业的启示远比责任判定更重要。正如燃油车历经百年迭代才进化的日趋成熟,新能源车辆、智能驾驶的成熟更需要时间沉淀。但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在技术狂奔的道路上,车企应当建立 " 安全先行 " 的产品哲学——毕竟,再惊艳的百公里加速,都比不上危急时刻 0.1 秒的逃生机会。

(羊城晚报 · 羊城派综合澎湃新闻、@雷军、@小米汽车、大众新闻)

评论
大王2024
17小时前
呃,我个人觉得不应该是:驾驶者应当对生命有足够的敬畏之心!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