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肉你吃得惯吗?
最近联合利华可谓新闻不断,先是意外罢免了前任首席执行官,而后又将旗下冰淇淋业务更名为 " 梦龙冰淇淋公司 ",完成拆分冰淇淋业务最关键的一步。
而近日全食在线获悉联合利华将出售旗下植物肉品牌 The Vegetarian Butcher。
提及 The Vegetarian Butcher,或许大多数人比较陌生,但在中国市场,它的名字叫植卓肉酱。熟悉不熟悉?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联合利华于 2018 年从创始人 Jaap Korteweg 手中收购了 The Vegetarian Butcher。在此期间,该公司平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业务扩展到全球 55 多个市场。
彼时正值植物肉概念席卷全球,诸多植物肉品牌也获得了资本的亲睐,同样在 2018 年植物肉概念也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一批新锐品牌甚至大牌企业涉足植物肉赛道,也就是在这股风口下,2020 年植卓肉酱进入中国市场。
那么为什么联合利华要出售植卓肉酱品牌呢?
联合利华新任首席执行官费尔南多 · 费尔南德斯表示,尽管收购植卓肉酱取得了成功,但目前来看它并不不适合联合利华,原因有二个。
首先,植卓肉酱拥有独特的供应链和采购模式,使其在公司更广泛的食品组合中的可扩展性较差。其次,其还拥有一套 " 独特的技术和研发能力 ",与联合利华的其他产品不同。
这两条理由大家熟不熟悉呢?没错联合利华决定剥离冰淇淋业务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
全食在线再为您总结一下,那就是联合利华出售植卓肉匠主要是为了精简业务组合,聚焦核心 " 强势品牌 ",以实现长期增长和规模扩张。
植卓肉匠的冷藏和冷冻产品需要独特的供应链和采购模式,在联合利华更广泛的食品业务组合中较难扩展。此外,其技术和研发能力与联合利华其他业务的要求差异较大,出售该品牌对双方而言是最佳选择。
因此基于以上两点原因,联合利华表示:" 这种分歧使得出售该品牌成为联合利华和 The Vegetarian Butcher 的最佳选择。"
对于一家想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事情的公司来说,出售一个无法与投资组合其他部分产生太多协同效应的品牌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开始。联合利华不仅可以将更多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知名度更高、增长更快的品牌上,还可以利用出售所得资金偿还债务或投资于其他业务。
果然国外人适合做生意,只讲效果,不谈感情,值得中国企业好好学学,情怀不能当饭吃,利润才是王道。
那么谁会接盘植卓肉酱呢?
其实在 2025 年,联合利华宣布已收到荷兰植物基食品公司 Vivera 对植卓肉匠的约束性收购要约。该交易预计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完成,不过交易的财务条款尚未披露。
Vivera 在零售渠道方面经验丰富,而植卓肉匠在餐饮服务和快餐领域实力较强,二者结合有望服务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作为欧洲领先的植物基食品公司,Vivera 拥有自身的研发中心和技术能力。收购植卓肉匠后,可能会整合双方的研发资源,加大在植物肉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同时 Vivera 首席执行官表示期待推动向更可持续、更植物基的食品链转型。植卓肉匠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其在植物基食品领域的品牌定位,强调产品的可持续性和健康益处,提升品牌形象。
同时植卓肉匠可能会调整传播策略,开展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的营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和购买其产品。
据全食在线了解,目前植卓肉匠已开始运用新植物食材,未来可能会在 Vivera 的支持下,进一步探索更多新型植物性原料,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风味和营养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事实上联合利华决定出售植卓肉匠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植物肉食品甚至植物基食品增速放缓,而在美国市场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需求不断放缓,甚至早成制造商消减开支,减少产品研发并且裁员,例如 Beyond Meat 上个月宣布裁员 6%,并暂停在中国的业务。
2020 年 12 月 23 日,联合利华宣布旗下植卓肉匠正式在中国上市,与汉堡王合作推出 " 真香植物基皇堡 ",率先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这 4 个城市的汉堡王门店上市销售。
2024 年 5 月底,植卓肉匠在江浙沪罗森约 2700 家门店推出联名海鲜风味排大口饭团及川香芽菜风味意面,其中海鲜风味排及川香芽菜植物肉酱来自植卓肉匠。
据全食在线了解,植卓肉匠进入中国市场后,调整了业务策略,将定位从模仿替代动物肉改为助力膳食均衡,产品宣传也转向强调植物原料的健康益处,还瞄准了更多消费场景,如下午茶、看剧零食等休闲时刻。在渠道方面,植卓肉匠在中国建立了餐饮 B 端、零售 C 端两块业务,其中餐饮 B 端是重点板块,典型客户包括连锁便利店、咖啡及烘焙店、企业和国际学校食堂等。通过这些举措,植卓肉匠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未来植卓肉匠将依托亚洲产品创新中心,进一步提高品牌的上下游产业链能力,提供更多优质多元的植物基食品。该品牌还计划开拓下午茶、看剧零食等休闲场景,推出适合这些场景的植物基产品,强调植物原料的健康益处,如突出植物食材的丰富程度和膳食纤维成分。
虽然这几年我们听闻植物肉的话题比较少,但其实植物肉的市场还是整体上在增长的,需求增长的原因是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例如植物肉富含优质蛋白、0 胆固醇、0 反式脂肪符合健康饮食需求,同时全球素食者和弹性素食者数量增加,推动了植物肉市场的发展。
但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是价格高、口感不足、认知片面化。
目前市面上植物肉的售价普遍比普通动物肉贵,较高的价格使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而在现有技术下,植物肉的嚼劲、口感和口味与真正的动物肉有差距,产品吸引力不足。比如部分植物肉产品在模拟肉的多汁感、脂肪口感等方面不够逼真。
同时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认知存在两极分化,一部分消费者认为是高科技想尝试,另一部分认为与传统素肉差别不大,消费意愿不强。还有 74% 的消费者担心产品过度加工、添加剂太多,64% 的消费者因相关行业标准未出台而担心食品安全。
基于以上原因,植物肉虽然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在消费端还未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事实上除了植卓肉匠,在中国市场还活跃着一些植物肉品牌,例如在国内发展较好的植物肉品牌,获得过融资,在天猫等电商平台有旗舰店,产品销售渠道涵盖餐饮和零售等领域的星期零。
隶属于深圳市文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深度合作,拥有拉丝蛋白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利用火麻仁蛋白作为原料,产品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优势,在电商平台上有销售的庖丁造肉,
而作为 " 人造肉第一股 ",2020 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别样肉客,与星巴克、肯德基、必胜客等餐饮品牌合作,还携手盒马鲜生开拓零售市场,在上海嘉兴设有工厂。但由于多种原因,其宣布于 2025 年第二季度末暂停中国市场的运营并裁员 95%,目前在京东上还有售卖。
而同样于 2020 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雀巢嘉植肴,曾经在天津投建亚洲第一条植物肉生产线,并且使用欧洲先进生产工艺,曾推出多款产品并进入零售、餐饮渠道,但目前电商旗舰店货架已清空,不过仍能搜到第三方销售的产品。
由此可见外资植物肉品牌似乎在中国过得并不如意,相反中国本土植物肉品牌却活的相当不错,例如星期零目前主打口袋沙拉棒,以此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如此可见,联合利华选择出售植物肉品牌植卓肉匠,或许并不是看不好这个行业,而是这个品牌与联合利华未来的业务发展不适配。
而未来植物肉的市场很有可能出现在中国,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肉类食品生产消费大国,而植物肉作为动物可代替蛋白营养,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植物肉受到各个消费群体的关注,其低脂肪、高蛋白的特点符合新一代城市年轻人群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满足了素食主义者 " 吃肉 " 的需求。
但植物肉要想在中国市场更好的发展,要解决的并不是消费者认知问题,而是价格和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