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rweekly 昨天
华为的日子是好起来了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鸽子不鸽

华为在经历数年的战略调整与技术深耕后,交出了一份很能体现韧性与突破性的年度答卷。

根据 3 月 31 日发布的 2024 年报,华为全球销售收入达 8621 亿元,逼近 2020 年 8913 亿的历史高点,同比增长 22.4%,净利润 626 亿元。研发投入 1797 亿元,占比持续高位,达 20.8%,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 1.24 万亿元。果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则首次达成当年盈利,以 474.4% 收入增速成为最亮眼的增长极,全年实现营收 263.53 亿元。

虽然这块营收只占了整体营收的 3%,但这标志着华为在汽车智能化赛道的战略布局,从投入期迈入了规模化回报阶段,说明好日子就已经并将持续到来。

鸿蒙智行交付汽车超过 43 万辆,其所属的终端业务营收 3390 亿,同比增速 38.3%。

咱们这就通过年报来盘一盘华为开始走向盈利的汽车业务。

2024 年华为分业务营收情况 单位:百万元

先把谁是谁掰扯明白

能弄清楚智选车、鸿蒙智行、车 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引望这几个概念的朋友,可以跳到下一节了。

这段咱们先给不太熟悉的朋友掰扯一下这几个概念。

2019 年,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即车 BU,定位做中国的 " 博世 ",既出售零部件,也为车企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对应为标准化零部件供应模式和 HI(Huawei Inside)模式。此前阿维塔和极狐即为 HI 模式。

2021 年 5 月,余承东接管车 BU,在不造整车的前提下,提出第三种商业模式——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并将合作车型放在华为的渠道销售。问界是最早的智选车业务,智界、享界和尊界后来加入。

三种模式合作的深入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是零部件供应、HI 模式和智选车模式。

但是需要注意,智选车模式属于终端 BG,不属于车 BU;终端 BG 是和车 BU 同级的事业部。

2023 年 11 月,智选车业务更名为鸿蒙智行;长安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称华为将设立一家汽车智能系统和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此公司即为现在的引望,也就是车 BU 从华为独立出来的载体。

总之,鸿蒙智行就是之前的智选车,现在在年报报表中属于终端业务,做的是整车产品定义、设计和销售业务。

报表中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就是之前的车 BU,就是现在独立了的引望,引望承接了华为车 BU 的技术和资源,做的是零部件供应商角色。目前华为持股引望 80%,阿维塔和赛力斯各占 10%。

年报中的定义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产业的增量部件,助力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电动化升级,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载光、智能车云等产品和解决方案。

不是抢饭碗,而是卖饭

年报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生存逻辑描述的非常清晰,就是聚焦智能化增量部件,利用华为 ICT 技术优势,在智能化业务的主赛道上持续创新、行业引领,为客户提供极致体验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仔细分析一下增量零部件的逻辑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崛起的这一波浪潮,零部件的机会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纯增量零部件,比如三电、智驾、智舱等燃油车没有的零部件。二是需要升级进化的零部件,比如在燃油车基础上进行智能化、高端化升级的车身、内外饰、底盘等传统汽车零部件领域。

在这些新能源汽车零件的新增和升级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新机会——留给中国厂商的机会。传统汽零行业高价值领域已经基本被欧美日等先发公司占领,新能源带来的机会会让中国产生一批可以追赶并超越传统国际强企的机会。

这些零部件,大多是带有智能化需求的、需要很强的软件和技术开发能力。而华为,正是擅长这些,当仁不让。

华为用 ICT 基因重新定义并赋能汽车智能化,既避开了造车重资产风险,又吃透行业升级红利。

直白而言,华为不但不抢车企饭碗,还要向车企卖饭。当然这并不是出于 " 好心 " 不给整车企业上难度,而是做中国的博世供应全国乃至全球车企,比自己造车供自己更加前途宽广。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作为硬核技术和零部件的载体,一方面通过鸿蒙智行绑定稳定性高的业务订单,一手通过 HI 模式和供应商模式广撒网,建立合作生态圈。从电池厂到充电运营商,从芯片商到软件开发商,华为拉起一张 " 技术联盟 " 大网。

鸿蒙智行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两双大手牢牢把控了微笑曲线的两端,高毛利业务手拿把掐,昔日曾质疑灵魂论的车企们大多数已经没了反抗之力。

智能车业务战绩卓著

数据上看,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 " 智能化分水岭 "。

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突破 52%,20 万元以上车型 L2+ 配置率超 70%,城区高阶智驾加速普及,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车企突围的核心战场。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在这个战场上可以用战绩斐然来形容,凭借突出的 ICT 技术基因,在智能驾驶、座舱交互、车控平台三大战场建立了技术代差,以 474.4% 的增速强势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以智驾为例,华为年报显示 2024 年乾崑智能部件发货量超过 2300 万件,同比增长了近 7 倍。截至 2024 年底,华为在智驾产业链的合作伙伴超过了 600 家,为 15 个合作车型交付了汽车部件产品。华为乾崑智驾行驶总里程数超过 14 亿公里,智驾里程占比 30%,年度城区智驾时长占总智驾时长的 45%。单用户最长智驾里程数超过 10 万公里,年度智能泊车超过 1 亿次。

显而易见,乾崑智驾现在已经成了事实上的行业头牌,不少人嘴上骂着海狗,心里也不得不承认华为在智驾这块的统治力。

当然,华为的不止实现了技术输出,更在重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华为与众多产业链伙伴深度绑定,使其在激光雷达、车载光显示、智慧音响等细分领域形成 " 军团作战 " 优势。

这种 " 全栈可控 + 生态开放 " 的模式,既规避了传统 Tier1 供应商的碎片化痛点,又突破了车企自研的规模瓶颈,也难怪众多传统车企纷纷拜投于帐下。

可以预见,随着现有鸿蒙智行车型进一步上量增长,各大国有汽车集团纷纷拥抱华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在未来几年将持续高速增长。

鸿蒙智行似乎有点神秘

很遗憾,华为年报似乎在有意回避鸿蒙智行业务的介绍,我们并不能通过年报深入了解鸿蒙智行业务的情况。

在华为的官方定义中,终端业务有五大场景,分别是 " 鸿蒙办公、运动健康、鸿蒙智家、鸿蒙智行和影音娱乐 "。

终端业务的目标就是围绕五大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可穿戴设备、家庭融合终端、智选车等智能终端产品及针对这些产品的应用及服务。

但是,年报中终端业务下的业务介绍中,手机领域代替了鸿蒙智行,和其他四大场景领域一起,获得了详细的成绩介绍,鸿蒙智行却不见着墨。HIMA 这个在车圈大杀四方的狠角色,在年报中很是低调。

寻变年报,也只在终端业务的概述中有这样一句:

" 鸿蒙智行‘四界齐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年交付量超 43 万辆,连续 5 个月蝉联中国高端市场成交均价第一,拉动车部件等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

或许华为是在等鸿蒙智行干一票大的再做表扬吧。

结语

2024 年华为智能车业务真正的爆发,本质上这是一场 ICT 技术对传统汽车业的降维打击。

当车企们还在拼续航、卷价格时,华为已经用 " 芯片 + 算法 + 生态 " 三件套,重新画了一条赛道。

2025 年,面对满街跑的 HIMA 和华为 inside,或许传统车企会感叹:" 干掉燃油车的不是电池,而是智能化;而定义智能车的,不是车企,是华为。"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