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小花
3 月 29 日,三个女大学生开着一辆小米 su7,去安徽池州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在高速公路上,她们开启了车辆的高速 noa 功能,也就是高速辅助驾驶功能,发生车祸撞击护栏,车辆起火,导致三位花季少女丧生。
事件在两天之后,才突然横扫了微博热榜,进而引发了新能源智能汽车上路以来,最大的舆论热度。
目前,事故原因和过程细节并没有可信的官方说法。以我对交通事故调查的经验来看,至少短期内,公众也无法看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的可信信息:事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三位乘员到底是因何死亡?车辆的起火原因是什么?车门是否锁死,导致乘员无法逃生?
不光是国内,国外也一样。类似的事故的调查可能长达数年。
这些,当然是事故责任会被如何认定的关键。但是,这些问题里面其实已经隐藏了一个无奈的现实,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的时候,导致的事故责任,是由驾驶者来承担的。
法规、你的车辆用户手册、你在开通高阶智驾功能之前做的一份卷子,以及昨晚之后签的免责协议,还有你在驾驶中手如果离开了方向盘,车辆会对你的提醒,都在告诉驾驶者这一点。
理论上,任何一个消费者坐到一款有高阶智驾技术车辆的方向盘前,都应该知晓:你目前是在技术和法规之间裸奔的。
这句话,我在很多篇稿子里都写过。
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用户会无视这个现实呢?
整个行业对智驾的过度宣传是必须要进行反思的。
首先,在宣传智能驾驶的时候,不应该出现模糊概念。
比如 " 智驾 " 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非标概念。有任何一个官方的可信机构,或者任何一家企业对 " 智驾 " 这两个字进行过明确的界定吗?
不仅没有,企业还用更为模糊的 l2+、l2++++,乃至暗示性的 l2.9999999999 来做传播。还有很多普通用户绝无可能分辨的概念,比如 noa、nzp 等等,区别是什么,边界是什么?
l2 — l5,在产业内有一定的共识性描述,但在用户端,完全是糊涂概念。里面对应的企业、产品与用户的法律关系,也无人细究。
事实上,现在所说的所有智驾,包括今年底明年初就会有产品落地的 l3 级产品,都是智能辅助驾驶。什么概念呢?在燃油车时代就有的概念,至少在法律义务上跟你十年前使用的那些 adas、llm 基本没有差别。
而在传播上,不仅很多企业的老总,在新车发布会、技术发布会、战略发布会上,经常高频说出:解放双手、解放双眼、解放注意力,这些虎狼之词,即便没有直接说出这些话的老总们,也时常用 " 场景 " 描述、借用抢鲜体验媒体的描述、段子碎碎念描述,来暗示自家的辅助驾驶,其实就已经是可以放心放手的自动驾驶了。
我甚至听到过这样的表述:你的手还得放在方向盘上,不是车子需要你这么做,是法规要求的。
很多来自媒体的声音同样有很强的误导性。比如,在测试一款有所谓智驾功能的产品时,如今基本一致的规格,就是测试这款车在尽量复杂的路况下,是否需要接手,越少需要接手,智驾就越牛。
简单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一个用户为什么会选择智驾型的产品?无非下面几个原因:
一类是尝鲜型用户,他们当然会觉得智驾能力越强的产品,就越能上头。无意冒犯,客观上说,这一类用户通常有一个特点是 " 胆大 "。
我们甚至会看到短视频里有很多,车开在高速公路上,但驾驶员坐在驾驶位上把座椅放倒睡觉的视频,甚至还有驾驶位上压根没有人,后座还坐着孩子的视频。多喜闻乐见的爽剧啊,可是在这里,爽文不光脑腐,还可能要命啊。
一类是在整个有利于智驾推进的舆论环境下,觉得技术大概成熟了,可以购买的用户。这类用户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真的是觉得,开车、停车是一件费劲事情的用户,智驾可以帮他们弥补开车技术的不足,或消除驾驶疲劳的。
对于这一类用户而言,智驾技术做得越好,被信任度越高,一旦发生事故的时候,后果也可能会更严重。
我举个例子。
有些车子你开启了智驾之后,双手如果脱离方向盘了,在提示之后(不同产品,会有不同的提示次数)你仍然没有接管,那么车辆会自动关闭智驾,并提示你接管。这似乎是保护性措施吧?
可是,如果这个时候你在高速公路上,路况比较复杂,你突然需要接管的话,对于新手,或者注意力走得比较远的驾驶者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状态。智驾导致的事故,绝大多数像这次小米 su7 的事故一样,都是在最终碰撞发生前,驾驶者是接管了车辆的。但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突然接管本身,就是智驾中一个巨大的风险点。
当然,还有一批用户是买了有智驾的车之后,仍然会履行驾驶者的法定义务的用户。车企当然希望所有智驾用户都是这样的用户。但这怎么可能?
小米的这次事故,既不是第一起智驾导致的恶性事故;也不是第一起车辆碰撞后快速起火的事故;更不是第一起事故中,疑似门锁锁死,可能导致乘员无法离车逃生的事故。
但为什么,之前那些事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分析和反思?为什么甚嚣尘上的从来不是这些应该被关注的事故,而是那些可能误导了用户的美丽的智驾故事?
作为一个汽车行业的媒体人,近一年,特别是今年所谓的 " 全民智驾 " 概念爆火之后,跟我来咨询带高阶智驾功能的朋友明显越来越多。有些是朋友或亲戚的孩子,是他们的第一款车;有些则是朋友本身,这说明,接受智驾的用户已经越来越多,并且理性消费者也已经开始认可智驾产品了。
但是,这些用户中,我无法分辨,他们到底对智驾这个不应该存在的模糊传播概念,有没有理性的认识。
需求当然是美好的。比如我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叔,如今容易出现午后驾车犯困的状况,这时候要是能有个智驾,来辅助我一下该多好,最初的想法可能就是万一出现个状况可以救个急,这些不就是很多企业宣传中说的,智驾或者 aeb、aes 救了多少用户的命,避免了多少事故嘛。我看车企宣传的一年避免的事故总数,早就远超去年交通事故的总数了。
然后呢,我发现果然这东西好用,而且能救命,就开始更放心的使用智驾。所有开智驾车的,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并且我只要一天不出事,还会去安利我的朋友,牛叉爆了啊。
最后呢?最后就交给概率。你是否遇到了智驾尚未覆盖的场景?以及你是否遇到了电子产品无法避免的失灵、紊乱的概率。
没错,无法避免,概率明确。每包香烟上都印着吸烟有害健康,但没哪款智驾车方向盘上会告诉你,电子控制有失灵概率吧?传播的时候他们会说,我有冗余,能基本消除这样的概率。
相比于香烟而言,智驾一旦出问题,产生的后果更直接,更严重吧?用车、开车的人口,不比抽烟的少吧?
这些事情现在经常被鄙夷的传统汽车企业大多数是清楚的。所以你看一开始他们对此是谨慎的,但之前几年的时间里,一家家新兴车企,一个个科技汽车博主,在整个舆论场中所做的 " 用户心智教育 " 何其成功?让人无法忽视。
李彦宏当初第一个在北京五环,坐在一辆驾驶位空着的车上做的那场直播,据说也就吃了一张略微大一点的罚单;那么多场以车辆智驾功能为主题的发布会,背书都是成功,而不是反思;那些把在驾驶座上睡觉的视频发到平台上的用户、自媒体,享受了流量。
没人管。没人一遍遍告诉用户,你在裸奔,你的行为可能要命,自己的或别人的命。要了命的事故,换来的多数是一份声明,我们同情、关注,但无责。
好了,如今要全民智驾了,所有车企基本上都下场了。明年就要 l3 了,就我知道的就有七八款 l3 明年要落地。可法规依然没有准备好要调整保险责任,所以 l3 的开始,用户最大的保障仍然至多是有些车企自己开了保险公司,自己给用户上一份额外的保险。
还要感谢小米的流量,这几年以来,对于智驾、或电池起火的事故,我们看不到统计,看不到处理结果,自然也看不到在市场搏杀中焦头烂额的企业的反思。靠着小米的流量,这次这事儿才引发了如此巨大的讨论。
其实雷军在小米汽车的宣传中,对所谓智驾的宣传算是很克制的。或许因为他意识到了风险,也或许小米的智驾还没有领先。
但是,成功的用户心智影响,让三位女大学生还是开启了 su7 的高速 noa,根据小米的回应,存在车内多次提醒,但驾驶员仍未反应的状况。
然后,或许她们遇到了概率、或许遇到了没有覆盖的场景,或许……总之,她们遇到了最坏的状况。
而这种状况可能会发生,是产业、企业、媒体应该反复告知用户的。因为这种状况的代价是生命,而企业的代价很多时候竟然只是声明。
在燃油车时代,我有一次开车,双手离开方向盘打开了一瓶水。旁边的老司机立刻警告我你不能这样。因为如果这时候发生意外,人是无法及时处置的。就算一个人开车,至少也应该一只手抵在方向盘上拿着水瓶,另一只手拧开瓶盖。
没有谁能在手和注意力都不在行驶路线上的时候,及时接管并应对突发状况的。
我相信这次的事故对雷军本人是有极大触动的,无论他会怎么处理。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企业或老板用高情商来应对一下,私下赔付一下受害者家属,然后舆论又是一片和气了。
这事儿需要看到的是深刻的反思,企业的、行业的、交管的、社会的、不遗余力推动智驾产业的力量的。包括智驾汽车的用户的。当然还有媒体的。
从事制造业之后的雷军,这可能是他的小米制造出来的那些美轮美奂的产品,第一次和多人伤亡联系在一起。
吉利汽车 ceo 淦家阅有一次跟我聊起过,说准备履任 ceo 之前,他对吉利汽车后续要怎么发展是有很多想法的,上任之后第一天,他就被带到吉利内部保密级别很高的一个 " 事故档案室 ",里面记录了所有有记载的事故。
出来以后他就重新对之前的想法进行梳理,在所有想法前面,加上了 " 安全第一 "。一个情感正常的人,都会被震慑。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车企都有这样一次 ceo 上岗教育,更不知道新兴的汽车企业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档案室。但是,得有啊!从你造车那天开始!
任何新技术的诞生,都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这没毛病。170 年前,汽车刚出来的时候,也附带着大量的恶性交通事故。汽车的安全也是一个个事故的代价累计至今的。
但是,时间到了 2025 年,我们没有可能在这个时候面对技术与生命的话题,要把 170 年前的路再走一遍吧,仅仅是因为软件要开始定义汽车了?
所以,在汽车安全面前,科技人文主义那一套逻辑,请慎重。
科技发展当然会伴随代价,科技也终归要发展的。但是,如果科技的发展让个人付出的代价,不只是失业、知识落伍、信息茧房这些慢性伤害,而是非常直接的生命代价的话,麻烦不要轻飘飘的说,这只是科技发展的代价。在科技革命完成后,我们的交通意外死亡率一定会大幅下降。现在,麻烦忍耐一下。
沃尔沃在某一年公司内部的一场交通安全会议上,相关部门做了一个报告,说之前一年瑞典因为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是 325 人,沃尔沃计划通过一年的努力,把这个数字降低到 75 人。
结果大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了 75 个家庭的画面,从原本的幸福快乐,到失去亲人后的灰暗、沮丧。报告部门几乎当场就崩溃了,立刻表示,从今年开始,我们的目标永远是零,只能是零。
交通意外导致的死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是零。但是,作为车企,你的安全目标得永远是零,是零!
这个目标不光应该约束你的质量部门,还有技术部门、测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前瞻技术部门、产品定义部门、财务部门、法务部门。
还有你的宣传营销部门。不要用可能要命的事情,来影响用户心智。
我支持智能驾驶技术发展,但请至少现在,一次次的告诉他们,他们是在技术和法规中间裸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