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这是 1937 年 8 月 1 日刊登在《世界知识》杂志上,战地记者方大曾在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中的预言。
方大曾。资料图片
方大曾,1912 年生于北京,笔名小方,被誉为 " 中国的罗伯特 · 卡帕 "(20 世纪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称他为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中国摄影家协会认定他为中国全面抗战 " 第一照 " 的拍摄者;《中国大百科全书》称赞他 " 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思想进步、目光敏锐、采访深入、见解独到 ";中国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先生曾这样评价:" 方大曾写出的有关抗日军事活动的一大批新闻作品,是对伟大的全面抗战的忠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全民族抗战爆发 88 周年。80 余年光阴流转,硝烟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激荡在民族记忆深处。带着对抗战历史的敬意与思索,笔者开始寻访战地记者方大曾的足迹。
跨越时空的追寻之旅
营长见战局危在千钧一发,乃命一连人用绳梯爬出城外,出了城的人,一部经卢沟桥绕至河西,一部则偷行至铁桥东端,这样两头夹攻,把敌人打退。士气之壮,真是闻所未闻……
——《卢沟桥抗战记》
报道方大曾的第一人、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黑龙江总站站长的冯雪松,与方大曾的不解之缘始于一份传真。1999 年 10 月的一天,时任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专题部编导的冯雪松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忙碌,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和信件,就在他整理一叠当天的报纸时,一张传真的边缘从报纸堆中露了出来,一个陌生的名字—— " 方大曾 " 映入冯雪松的眼帘。
冯雪松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严冰摄
出于一名纪录片工作者特有的敏感和直觉,冯雪松感觉到这张传真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值得探究的故事。他轻轻拿起传真,仔细阅读上面的内容:" 作为抗战初期活跃在国内的一位战地摄影记者、欧美许多报刊的供稿人,方大曾在民族抗战如火如荼、个人事业刚刚展开的时候神秘地失踪了。"
" 我的职业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值得做的事情。" 冯雪松意识到,这可能不单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记忆。于是,他下定决心深入挖掘背后的蛛丝马迹,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追寻之旅。
在追寻的 20 多年中,冯雪松多次前往保定、石家庄、蠡县、呼和浩特等地寻访,查询大量史料,采访百余人,数易其稿,拍摄了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完成了反映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的专著《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解读方大曾》,填补了中国抗战史、中国新闻史和摄影史的空白。
几经辗转,笔者找到了冯雪松,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和《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的帮助下,方大曾的故事渐渐清晰起来,笔者也得以重温方大曾的足迹: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畔的枪声撕破北平的宁静。彼时正在家中休假的方大曾,听闻日军悍然发动进攻的消息,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奔赴战火纷飞的卢沟桥。7 月 10 日清晨,方大曾仔细整理好相机与胶卷,简单收拾行囊后,便与母亲和妹妹匆匆告别。尽管前线的战事愈发紧张,战火的硝烟正不断逼近,但方大曾却骑着自行车逆着人流,坚定地朝着卢沟桥的方向奔去。也正因此,他成为了第一个到达卢沟桥前线的中国记者。
7 月 10 日晚,方大曾回到家中,在协和胡同 10 号的小院里开始了紧张的整理工作。7 月 11 日至 7 月 22 日,他撰写出 7000 字左右的长篇战地通讯《卢沟桥抗战记》,并洗印出卢沟桥、长辛店遭日军炸毁后的照片。7 月 23 日,他将稿件与照片一并寄出。8 月 1 日,《世界知识》杂志予以刊登。
方大曾撰写的《卢沟桥抗战记》。受访者供图
在方大曾的《卢沟桥抗战记》中,他这样描述中国军人同仇敌忾,以热血之躯奋勇而战的壮烈场景:" 守城的营长坚决反对退出县城……营长见战局危在千钧一发,乃命一连人用绳梯爬出城外,出了城的人,一部经卢沟桥绕至河西,一部则偷行至铁桥东端,这样两头夹攻,把敌人打退。士气之壮,真是闻所未闻……日军满想应用去年占领丰台的方式来解决卢沟桥,但他万没有想到会遇着二十九军这样强硬的态度,使他们遭逢一个当头打击。"
" 当我在图书馆中找到这篇报道时,纸张已经发黄发脆,但小方却如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般,出现在我面前、与我交流。" 冯雪松介绍,这是最早、最详细的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报道,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 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 方大曾在《卢沟桥抗战记》中写道。3 月 27 日,笔者追随着方大曾的足迹来到北京市永定河畔。河水奔涌向前,岸边柳树枝条抽出新芽,早春的野鸭在河面游弋,与河水平行的京广线上,一列列高铁风驰电掣般掠过。不远处,卢沟桥正在进行加固翻新作业,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古老石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石栏上的石狮仍默默守望岁月。当年那个背着相机义无反顾奔赴前线的身影,正随着波光粼粼的河面,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生命定格在 25 岁的方大曾
我军在这一线上,与敌人继续了一个多月的艰苦的战斗,对方的损失非常之大……十四日战争最烈,对方的炮火比机关枪还要密……
——《平汉线北段的变化》
" 之所以将方大曾纪念室建于保定,是因为他的最后一篇报道写于保定,最后能查证到的足迹也在保定。" 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孙进柱告诉笔者。于是,3 月 25 日,笔者追随着方大曾的足迹,来到保定。在保定市方志馆,只见在走廊尽头右侧房间的门上方,悬挂着方汉奇先生题写的 " 方大曾纪念室 " 木匾。
走进纪念室,四四方方的小房间并不大,在房间的另一端,方大曾的半身铜像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他穿着笔挺的制服,钢盔下的目光清澈而坚定,仿佛正凝视着镜头外的某个远方。顺着他的视线望去,玻璃展柜里一只棕黄色的旅行箱静静躺着,箱角的磨损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主人当年背着它穿越战火、奔赴前线的岁月。孙进柱告诉笔者,方大曾纪念室于 2015 年历时半年建成,而这只旅行箱是方大曾唯一存世的一件物品。
据孙进柱介绍,方大曾的前线采访多在保定一带。据不完全统计,方大曾在保定完成了《前线忆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多篇报道,并向外传递了大量拍自前线的照片。
望着墙上详尽全面介绍的展板,笔者在步步挪移中,听着孙进柱的讲解,渐渐走进方大曾用镜头和文字编织的抗战记忆中。1937 年 9 月中旬,保定的局势越来越严峻,方大曾被迫退到保定东南的蠡县。也是在那里,他向上海寄出了最后一篇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落款为 "9 · 18 写于保定蠡县 ",这篇报道最终刊登在 1937 年 9 月 30 日的《大公报》上。方大曾抱着 "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 的信念,寄信给邯郸的亲属,表示要继续北上。
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在《忆小方》一文中这样回忆方大曾毅然决然地奔赴保定以北时的情形:" 小方当时异常兴奋,他不只要到保定,而且更要到保定以北南口山脉中去。他带上充分的蓝墨水、稿纸和照相器材,急急由石家庄登上北去的列车,临别时,我说:‘希望你能写一篇永定河上游的战争!’他很平和坚定地对我说:‘我一定有很好的成绩答复你!’ "
方大曾拍摄的抗战照片。受访者供图
" 我军在这一线上,与敌人继续了一个多月的艰苦的战斗,对方的损失非常之大……十四日战争最烈,对方的炮火比机关枪还要密……平汉线均为我军主力,使我们放心……我军已经开上来增援,内长城线或可保住,而不至于腹背受敌了。" 在《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中,方大曾这样描述中国军人在平汉线上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意志。
可是自《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刊登后,方大曾便杳无音信。在方大曾失踪后,他年迈的母亲不肯搬家,时常扶着门框,望向胡同尽头,期盼儿子早日归来。方大曾的外甥张在璇回忆,小时候他问外婆别人都搬新家了,咱们怎么不搬?" 外婆说我不搬,我要等着我的儿子,等你大舅,因为我跟他约定了,他以后是要回来找我的。" 从此,母亲在这座小院里,守着这份承诺,一直等了 32 年,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家人再没盼来方大曾的家书,同行也没等到他的消息。那个拿着相机、活跃在平汉线北段的年轻身影,就此消失在纷飞的战火中,但方大曾的精神永远地铭刻在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史册中,激励着后人沿着他的足迹奋勇前行。
让更多人认识方大曾
第七连连长带着两排人跳出阵地冲向坦克车去,他们冲到这 " 铁怪 " 的眼前……不顾一切地攀上前去,把手榴弹往窗口里丢,用手枪伸进去打,以血肉和钢铁搏斗," 铁怪 " 不支了,居然败走……
——《血战居庸关》
方大曾的再度被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冯雪松的镜头与文字记录。2015 年 5 月 25 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召开了一场关于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的座谈会。彼时,冯雪松已经坚持寻找方大曾 15 年。他在会上表示," 重现方大曾在当下极具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国家记忆的延续、民族精神的传承。"
" 我内心住着一个 25 岁的年轻人,他正义阳光,充满力量,有时候自己懈怠时,不自觉就会想小方在此时此刻会怎么样想会怎么样做,以此激励自己。" 冯雪松告诉笔者,从追寻到追随,自己在找的已经不再仅是方大曾,更是他的精神和品质。回顾寻找方大曾的这些年,冯雪松感慨道:" 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当中,‘寻找方大曾’这件事是最值得我骄傲的,在寻找的过程中能够引起一群人,甚至是一个社会的关注,我觉得很幸福!"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方大曾,学习他的精神品质,冯雪松于 2015 年 9 月发起了 " 方大曾校园行 " 公益计划。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何塞 · 冈萨雷斯在听完讲座后曾说:" 我对方大曾十分敬佩,他对人类和世界的贡献超越了许多同时代的人。" 冯雪松解释道,许多学生因此对方大曾有了新的认识,更多人加入到寻找方大曾的活动中。如今,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每年都会定期组织参观方大曾纪念室。
从纪录片《寻找方大曾》镜头里的剥茧抽丝,到 " 学习强国 " 广播剧里的声声叩问;从美国蓝调歌手创作的《She Waits》跨越山海的致敬,到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中演员吴磊的生动演绎,越来越多的人循迹而来,在影像、声音与旋律的交织中,认识这位抗战记者,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方大曾用生命流传的影像和文字,让他的精神在时代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这么多人一起寻找‘小方’,是人们对正义与良知的追随,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对有历史贡献人物的追念。" 冯雪松说。
方大曾是民族精神与进步思想的践行者。以通讯《血战居庸关》为例,他记录了中国军人肉搏日军坦克的悲壮:" 第七连连长带着两排人跳出阵地冲向坦克车去,他们冲到这‘铁怪’的眼前……不顾一切地攀上前去,把手榴弹往窗口里丢,用手枪伸进去打,以血肉和钢铁搏斗,‘铁怪’不支了,居然败走……两排勇敢的健儿虽然死了一半,但我们终于获得胜利。" 从始至终,方大曾热爱并坚守自己的职业,将个人生命置之度外,展现出无比高尚的精神品质。
如今的卢沟桥和宛平城。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从保定市方大曾纪念室返回北京后,笔者来到卢沟桥畔。88 年前,战地记者方大曾正是在此处,以镜头为枪、纸笔为弹,记录下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88 年后,站在河畔,眼前的和平安宁与往昔的历史画面不断交织,让笔者更为强烈地感受到,方大曾当年在卢沟桥畔按下快门时,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和中国军人一样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 卢沟桥,狮子吼,宛平城头浴血战。中国人,意志坚,重整河山换新天…… "《卢沟谣》的旋律在耳畔回响,笔者看到,如今的华夏大地,早已是一片海晏河清、欣欣向荣的景象。历史的烽烟虽已消散,但方大曾的故事和精神却如丰碑般矗立。他的镜头和笔触,定格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抗争,传递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抗战精神。" 一种爱国、奉献、有责任有担当的进步青年的精神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的距离影响当下。" 冯雪松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审核:董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