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王晶近日在访谈中提及张国荣自杀的 " 三大原因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言论不仅引发荣迷强烈不满,更让公众再度审视——时隔 21 年,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位巨星的痛苦?
2002 年,张国荣倾注全部心血的导演处女作《偷心》突遭变故。内地投资人(网传为大连证券前董事长石雪)因经济犯罪入狱,资金链断裂。彼时剧本已完成,张曼玉等好友也已答应出演。王晶称,极度重诺的张国荣因无法向团队交代而陷入深度自责," 情绪崩溃到极点 "。
但网友质疑:以张国荣的财力(个人资产超 3 亿美元)和圈内地位,为何不独立投资?精神科医生指出,将自杀归因于单一事件过于简化——这更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国荣罹患的是生理性抑郁症,一种因大脑化学物质失衡导致的疾病,发作时身体会感到 " 被撕裂般的剧痛 "。然而,因惧怕媒体渲染 " 精神病 " 标签,他拒绝公开就医,仅靠药物维持且未规律服用。亲友透露,早在 2002 年他就曾自杀未遂,病情积累远超外界想象。
更可悲的是,当时社会对抑郁症认知极度匮乏。张国荣甚至求助泰国 " 白龙王 " 遭拒,折射出那个时代心理支持的缺失。
出道时被批 " 不会唱歌 ",《英雄本色》演技遭观众嘘声;走红后被归为 " 运气好 ";1997 年公开感谢唐鹤德后,媒体持续恶意炒作,演唱会造型被丑化为 " 妖气冲天 ";颁奖礼上更遭对手粉丝攻击 …… 完美主义的他,在长期舆论绞杀下逐渐崩解。遗书中 " 这一年很辛苦,不能再忍受 " 的字句,印证了这种煎熬。
尽管王晶声称 " 剖析原因 ",但网友发现诸多矛盾点:张国荣生前从未与王晶合作,甚至公开表示 " 遗憾不拍王晶电影 "(暗示理念不合);王晶用 " 硬捧红 " 形容其走红,被批贬低其艺术成就;精神科专家强调,抑郁症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而非简单归因。
这场争论背后,是公众对抑郁症认知的进步,也是对媒体责任的拷问。若当年社会能少一分偏见,多一分科学看待;若媒体能少一场炒作,多一次善意——结局是否会不同?
21 年过去,张国荣的悲剧仍在提醒我们:有些痛苦,从不是 " 矫情 ";有些离开,本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