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科技 前天
全栈式AI,阿里和谷歌的跨洋呼应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在 2025 年激烈动荡的全球 AI 赛道上,阿里巴巴与谷歌,两个全球头部 AI 公司,正在不约而同的通过构建全栈式 AI,打通从底层硬件到应用的完整闭环生态,也成为全球唯二两家具备全栈 AI 技术能力的头部科技公司。

这场攻势的基石是其前所未有的资本开支投入承诺。

今天,阿里巴巴发布的 2026 财年 Q1(自然年 2025 年 Q2)财报显示,季度资本开支(Capex)386 亿元,创历史新高。在财报电话会上,CEO 吴泳铭还公布,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巴巴已经在 AI 基础设施以及 AI 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 1000 亿元。

AI 投入见效,本季度 AI+ 云表现强劲,阿里云收入增长继续加速至 26%,AI 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 8 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同时,阿里还首次披露:季度 AI 收入占外部商业化收入的比例已超过 20%。

在 AI 投入厚度与力度的支撑下,阿里的大模型创新引擎正以惊人的节奏运转。7 月内,阿里接连发布并开源了多个重量级模型:Qwen3 推理模型,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推理模型在经典基础模型,开源的 Qwen3 新版本全球最强;还有编程能力比肩全球顶尖闭源模型的 Qwen3-Coder;以及 7 月底发布的业界首个采用 MoE 架构的视频生成模型 Wan2.2。

8 月,阿里开源全新文生图模型 Qwen-Image,当天即登上 Hugging Face 的模型榜单首位。8 月 22 日,阿里还发布了 Agentic 编程平台 Qoder。

这种高频次的模型迭代,正在通过开源策略迅速构建生态护城河。目前,通义千问衍生模型的数量已突破 14 万,超越 Llama 成为全球第一大 AI 开源模型,全球下载量超过 4 亿次。

这一系列行动,完美诠释了吴泳铭所确立的 " 用户为先、AI 驱动 " 的核心战略。

跨洋的呼应:谷歌的重注 AI 与全栈模式的浮现

阿里巴巴的 AI 战略雄心,在太平洋彼岸得到了强有力的呼应。谷歌发布的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让 " 全栈式 AI" 的战略模式清晰地浮出水面。

财报中最引人注目的数据,是谷歌通过提升模型能力,低费用甚至免费各类应用,使得谷歌一个月内的 token 调用量翻倍,从 5 月的 480 万亿大幅跳增至 980 万亿。

为应对推理需求大爆发,谷歌将其 2025 财年的资本支出(Capex)指引,从 750 亿美元大幅上调至惊人的 850 亿美元。这种被华尔街分析师形容为 " 非谷歌式 "(un-Googly)的豪赌,与其过去 " 审慎、成熟 " 的投资风格大相径庭。

尽管此举在短期内严重压缩了公司的自由现金流(FCF),但分析师普遍认为,这恰恰是投资者一直 " 强烈呼吁 " 的,表明谷歌终于准备 " 真正认真地对待 AI"。

谷歌的 " 非理性 " 豪赌,正是为了构建和强化其全栈 AI 能力。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科技巨头必须掌控从底层到顶层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以实现性能、成本和创新速度的极致优化。

该模式可被清晰地划分为三个层次:

硬件 / 基础设施层:包括自研芯片、服务器集群以及遍布全球的数据中心网络。

基础模型层:拥有一个强大的、作为 " 智能大脑 " 的专有大模型,如谷歌的 Gemini。

应用 / 生态层:依托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应用程序(如谷歌搜索、YouTube)作为 AI 技术部署、数据收集和用户触达的主要渠道。

谷歌和阿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条资本密集、全栈式技术的道路,并非巧合。

这证明全球 AI 竞争范式正发生着变化:单纯的算法竞赛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关于集成系统、资本实力和生态控制力的全面战争。这种 AI 全栈模式正在成为有志于在全球或区域市场取得 AI 领导地位的企业的唯一路径,并极大地抬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

全栈 AI 布局:硬件、模型、应用齐头并进

通过对阿里巴巴和谷歌 AI 战略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两者在全栈布局的三个层面呈现出惊人的 " 战略镜像 ",尽管具体战术有所差异,但其底层逻辑高度一致。

1、算力基座:建设万亿级 AI 基础设施平台

控制物理基础设施,是全栈战略的起点。这关乎着整个下游生态的性能和成本,阿里和谷歌都将拥有和运营自有算力视为不可动摇的基石。

阿里巴巴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 3800 亿元人民币,其明确目标是 " 建设具备全球技术竞争力的云计算网络 "。

今年以来,阿里云已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及泰国、韩国、马来西亚、迪拜和墨西哥,投入启用 8 个新的 AI 和云数据中心及可用区,正式这一计划的初步成果。今年下半年,阿里云的全球基础设施布局将扩展至 30 个地域、95 个可用区。

谷歌的 850 亿美元资本支出计划同样聚焦于此,其中约三分之二用于服务器,三分之一用于数据中心建设和网络设备,主要目标是满足云客户对 AI 算力的旺盛需求,并支撑其内部庞大的 AI 服务。

2、模型中枢:通义千问(Qwen)与 Gemini 作为生态大脑

如果说算力是 " 身体 ",那么大模型就是 " 大脑 "。阿里和谷歌都将自己的旗舰模型作为构建开发者生态的核心枢纽,而非仅仅是一个产品。

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Qwen)系列,选择以开源为主导的生态路径,凭借其高性能和低成本的优势,Qwen 在今年迅速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模型宝座,全球衍生模型数量超过 14 万,全球下载量突破 4 亿。

通过中国最大的 AI 开源社区 " 魔搭 "(ModelScope),阿里汇聚了超过 1600 万开发者,共同构建一个庞大的、以通义为核心的 AI 生态系统。

谷歌的 Gemini 则走了另一条路——深度集成与规模化应用。通过其庞大的现有开发者网络,Gemini 已经吸引了超过 900 万开发者进行构建。其处理能力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每月超过 980 万亿 tokens,自 5 月以来翻了一番。这清晰的展示了谷歌利用其平台优势,将 Gemini 深度嵌入到全球开发者工作流中的强大能力。

3、应用为王:从电商、搜索到万千场景的 AI 落地

全栈模式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应用层。

阿里和谷歌都巧妙地利用其占据绝对优势的 C 端应用,作为 AI 技术的最佳试验场、分发渠道和数据来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正向反馈飞轮。

阿里巴巴的飞轮由其庞大的商业生态驱动。最近,高德地图全面 AI 化,钉钉最新完成 AI 升级,淘宝平台正从 AI 搜索、AI 广告平台等一系列 AI 应用升级。财报显示,淘天的 AI 工具 " 全站推 " 持续带动淘天商家经营效率提升。6 月淘宝上线百亿参数大模型 RecGPT,让 " 猜你喜欢 " 更精准,测试显示用户加购次数和停留时长均提升超 5%。阿里国际的 AI 工具 Marco 日均调用量超 10 亿次。

谷歌的飞轮则围绕其核心的搜索和云业务。搜索中的 AI Overviews 功能已覆盖超过 20 亿月活跃用户,并使相关搜索的查询量增加了 10%。在企业端,谷歌云通过将 Gemini 功能捆绑进 Workspace 套件,有效推动了其 32% 的收入增长。

这个闭环系统的逻辑是清晰的:应用层(如电商、搜索)产生海量高质量的专有数据和用户反馈,这些数据被用于训练和优化模型层(通义、Gemini);而更强大的模型反过来又提升了应用体验,吸引更多用户,产生更多数据。

整个循环在自有的、经过优化的基础设施层上高效运转,构成了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阿里巴巴的全栈 AI 优势,与一个完整的、端到端的商业生态系统实现了完美结合,这构成了其核心技术壁垒——一个高效运转的 "AI 飞轮 "。

结论:不止是技术竞赛,是商业生态的对决

阿里巴巴与谷歌在 AI 战略上走向趋同,共同选择了资本密集、技术垂直的全栈模式,或许将成为定义 AI 时代格局的关键特征。

它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算法或产品的较量,而是从芯片、数据中心到大模型,再到杀手级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的对决。这不仅是进入顶级赛场的入场券,更是决定胜负的终极武器。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践行 AI 全栈战略的意义尤为深远。在坚实的 AI 基础设施平台上,通过将 AI 能力注入电商、物流、出行、搜索、办公、金融等千行百业,阿里正在构建一个自我强化、高效变现的商业智能闭环。

放眼中国市场,这场 AI 竞赛的终局,胜利者将不取决于谁拥有最聪明的单一模型,而在于谁能构建出最强大、最完善、协同效应最强的 AI 驱动型商业生态。在这场终极对决中,已经拥有完整商业闭环并全力加码全栈 AI 的阿里巴巴,无疑已经占据了有利的战略高地。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