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再次站在十字路口。这家曾凭借 " 国潮 " 浪潮登顶的本土运动巨头,正经历背水一战。
2025 年上半年财报一出炉,没有惊喜,只有一串让人揪心的数字,连续两年陷入净利润下滑,利润 " 失血 " 速度又快了:2024 年净利润同比下降 5.5% 至 30.13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进一步下滑 11.0% 至 17.37 亿元(2024 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 7.98% 至 19.52 亿元)。
更让人着急的是和安踏等竞争对手的差距越拉越大:2024 年安踏收入同比增速达 13.6%,年内溢利增超五成至 169.89 亿元;而李宁 2024 年收入同比仅增 3.9%,2025 年上半年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至 3.3%,远低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
李宁联席 CEO 钱炜在财报会议上的发言,更直接点出线下渠道的严峻现实:" 我们能深刻感受到线下客流的同比减少。" 上半年,DTC 直营门店收入同比下降 3.4%,即便作为核心的特许经销商渠道实现增长 4.4%,也同样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压力。
对此,李宁以退为进,优化门店结构净关闭 51 家店铺,提质增效,主动放弃部分市场份额,换取更健康的资产结构。
可代价远不止于此。李宁上半年毛利率下降 0.4 个百分点至 50.0%,净利率也跟着承压;DTC 渠道占比下滑、为冲销量不得不加大折扣力度,曾经几百块的鞋子,现在常挂着 " 满减 "" 折扣 " 的牌子,品牌的底气好像也跟着打了折;再加上营销要花钱、库存要清理、房产减值要计提,三座大山压得李宁喘不过气。
拨开利润下滑的迷雾,李宁决定 " 向死而生 ",更新战略布局,下了三个关乎未来的赌注——从过度依赖 " 国潮 " 流量红利,全面转向 " 专业运动 " 价值壁垒;收缩渠道战线;天价挖来国际老将破局多品牌运营,试图为未来开辟出更新的增长曲线。
对李宁来说,这是一份不乐观的短期答卷,也是一场着眼长期的豪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调整,是一场背水一战的 " 二次创业 "。
李宁告别 " 国潮依赖 ",死磕专业运动
李宁要亲手打破自己的 " 国潮舒适区 " 了。它的第一重豪赌,是彻底告别过去 " 又想覆盖大众市场、又想冲击高端领域 " 的模糊定位,从 " 国潮流量 " 转向 " 专业壁垒 ",赌的就是能在消费者心中,重塑一个 " 专业、硬核 " 的运动品牌形象。
这场赌局的核心策略很明确:用 " 专业 " 的科技和性能,对冲消费市场的疲软。最直接的信号藏在产品端 —— 2025 年上半年,李宁鞋类收入占比冲到 55.6%,稳稳成了营收支柱。
为了这份 " 专业 ",李宁砸了真金白银。2025 年上半年,李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8.7%,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这些钱没有白花:" 䨻 " 科技(bèng)在轻量化、回弹性与能量反馈上的突破,已成为高端跑鞋的核心卖点。
另一方面,李宁将资源高度集中于跑步、篮球、训练三大核心运动领域,打造 " 超轻 "" 赤兔 "" 飞电 " 等明星跑鞋系列,以及 " 韦德之道 " 等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篮球产品线。
李宁通过 " 加减法 " 平衡品牌定位: " 降温 " 中国李宁系列,有意识地控制该系列的曝光频率与产量,不再将其作为 " 流量爆款 " 大规模推广,而是转向 " 文化符号 " 定位,使其回归小众路线;另一边把航天技术 " 搬 " 到了运动服上,在综训、羽毛球等成熟品类中,推出 " 航天速干 "" 航天防晒 " 等技术产品。
李宁也在主动寻找新增长曲线,去摆脱对传统核心品类的过度依赖:将户外、网球、匹克球等新兴运动品类列为拓展重点,同时发力器材配件业务(2025 年上半年该品类增速达 23.7%)。
专业转型需配套营销升级。品牌沟通上,李宁的营销重心也彻底变了,不再是单纯的文化输出、明星代言,而是围着 " 科技性能 "" 专业运动员故事 "" 赛事体验 " 转,拿下 2025 — 2028 年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合作伙伴,签了苏炳添、谢震业—— 这些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训练、比赛时穿的都是李宁;拿下篮球圈 NBA 首轮新秀杨瀚森,想让 " 专业 " 更有说服力。
这把专业牌并不好打:" 国潮 " 带来的流量红利是短期的爆发性的,而 " 专业 " 壁垒的建立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李宁需将高昂的研发投入转化为消费者 " 愿意买单 " 的体验,这一过程需要时间与耐心。
更关键的是,如何避免 " 专业 " 与 " 国潮 " 的品牌形象割裂,实现二者相得益彰而非相互削弱,是对品牌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
关 51 家店押注核心商圈,李宁在赌 " 少即是多 "
去年冬天,北京三里屯的李宁旗舰店悄悄升级了。以前店里堆满衣服鞋子,现在专门辟出 " 跑鞋体验区 "。可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的一些李宁奥特莱斯店,却悄悄挂出了 " 停业清仓 " 的牌子。
这是李宁的第二重押注,以 " 壮士断腕 " 的决心推进渠道结构优化。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门店总数净减少 51 家。
这不是简单的规模收缩,而是一场精准的 " 渠道外科手术 ",核心逻辑是 " 赌少即是多 "。
没人比李宁更清楚盲目扩张的代价:曾经为了抢占市场,它疯狂开店,最终导致库存高企、渠道价格混乱,成为拖垮业绩的 " 包袱 "。如今的调整,本质上是对过往问题的修正 —— 从 " 铺量 " 转向 " 提质 ",把资源从低效网点转移到高价值阵地。
这场 " 渠道外科手术 " 分两步走:第一步是 " 减法 ",关掉那些开在低线城市、租金比营收还高的 " 包袱店 ",尤其是奥特莱斯里常年打 5 折、拉低品牌档次的店,把浪费的成本省下来。
第二步是 " 加法 ",在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开旗舰店、升级老店,把资源砸在 " 能打胜仗 " 的地方。
财报数据印证了这场手术的有效性:上半年李宁大货店铺平均面积 242 平方米,平均月店效 30 万元,高层级市场流水贡献接近 60%,核心商业体进驻率约 90%。目前,李宁已完成超级奥莱和奥莱大店建设的第一阶段,国内 TOP20 项目年内将全部扩面完毕。
尽管这些核心商业体位置租金成本更高,但客流量精准、消费能力强,符合品牌向专业升级的战略定位,更好地触达目标客群。
李宁也在理清 " 谁该卖什么 ":将 " 李宁 YOUNG" 童装业务独立运营,提升儿童品类的专业度与客群精准度;将 " 中国李宁 " 系列的销售渠道与主品牌分离,通过独立门店或专区运营,保持小众的定位属性。线上也变了,DTC 模式下小程序里加了 " 专业顾问 "。
在虎嗅看来,李宁的渠道 " 优化 " 本质是一场主动的 " 收缩与聚焦 ":用短期门店数量的减少,赌长期单店盈利能力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如果赌对了,李宁将拥有一批更高效、更具品牌代表性的线下据点,形成更强的渠道护城河。
可风险也明明白白摆在眼前:如果市场复苏比预期慢,关店留下的空白可能被对手抢占,进一步削弱市场份额;区域经销商也可能因为关店动荡,对品牌信心打折;短期内,营收还会受关店影响,渠道调整的 " 阵痛 " 也需时间消化。
但对当下的李宁而言,已经没得选了。
4200 万年薪挖来 Zara 老将,李宁想抄安踏的老路
两个月前,一则人事消息在运动圈炸了——李宁家族控股的 " 非凡领越 " 宣布重磅人事调整:花最高 4200 万年薪,聘请 Zara 前高管、时尚消费品领域资深经理人 Victor Herrero 担任联席行政总裁及 Clarks 署理行政总裁,并同步升任其为执行董事。
要知道,这个薪水比很多上市公司 CEO 还高,李宁到底怎么想的?
Victor 不是普通的 " 卖衣服的 ",他是个 " 能救品牌的人 "。当年 Zara 在欧洲市场遇到瓶颈,是他靠着 " 快速上新 + 精准选址 ",三年开出 200 家旗舰店,让 Zara 营收涨了 40%。现在李宁找他,是想让他救 Clarks —— 这个百年英伦鞋牌,被李宁收购后一直不温不火,很多人知道 "Clarks 的皮鞋舒服 ",但不知道 " 它还有适合通勤的运动鞋、适合户外的靴子 "。
要理解这场 " 天价挖角 ",也得先知道 " 非凡领越 " 是什么,它是李宁家族核心控股平台,由李宁及其兄长李进共同掌控,手里握着李宁公司 10.5% 的股权,还有 Clarks、堡狮龙、Testoni 三个品牌。2024 年 " 非凡领越 " 营收 104.86 亿港元,光 Clarks 就贡献了 90 亿。也就是说,Victor 要操盘的,是李宁家族的 " 多品牌版图 "。
尽管李宁官方多次否认 " 向安踏多品牌模式靠拢 ",但很明显,李宁家族一直在布局:收堡狮龙、拿 Testoni,现在又请专业经理人操盘 Clarks,对多品牌布局的探索从未停止,而 Victor 的加入,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落子。
只不过,Victor 懂快时尚,但运动品牌和快时尚不一样;Clarks 的核心是 " 舒适皮鞋 ",怎么加运动属性而不丢了自己?4200 万年薪的压力下,他能在 3 年内做出成绩吗?没人能打包票。
就在 Victor 上任不久的 8 月,运动圈再传消息:皮诺家族评估出售彪马股权,安踏、李宁等本土巨头被列为潜在收购方。截至目前,李宁未就上述传闻所提及的交易进行任何实质性谈判或评估。
但这一传闻仍折射出市场对李宁 " 多品牌破局 " 的期待——李宁当前的多品牌矩阵(Clarks、堡狮龙等)多聚焦休闲、皮具领域,缺乏专业运动品类的国际品牌支撑,而彪马在足球、跑步等核心品类的积淀,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
对正处于转型阵痛期的李宁而言,确实急需一张可能扭转战局的 " 机遇牌 "。但连续两年净利润下滑、与安踏差距拉大,已说明李宁的核心问题在于内部运营效率与战略执行能力,而不是缺少一个国际品牌。如果无法解决内部问题,即便收购彪马,也可能陷入 " 收购 - 整合 - 亏损 " 的恶性循环,反而打乱当前 " 专业转型 " 的节奏。
有意思的是,李宁的三重赌注并非孤立存在:品牌转型需渠道支撑,组织人事调整为多品牌布局铺路。这三重豪赌之下,李宁的转型之路充满希望:三者互为支撑也互为约束,少了任何一环,转型都难成气候,却也布满荆棘。
虎嗅认为,未来最大的变量,还是 " 专业 " 能不能真正变现——毕竟,阿迪达斯在中国重回增长,靠的是经典款 + 科技创新;安踏突破千亿营收,旗下 FILA、萨洛蒙等品牌多点开花;昂跑、HOKA 等专业运动新贵加速渗透,都在抢专业高端市场;特步、361° 等本土对手奋力追赶,专业运动赛道早已拥挤不堪,李宁若不能将研发投入转化为消费者认可的 " 专业价值 ",即便渠道收缩、多品牌布局,也难以真正破局。
现在的李宁,更像一个重新出发的创业者。对李宁而言,这场 " 二次创业 " 不仅要战胜竞争对手,更要战胜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以及摆平自身转型过程中的内部阻力。
今年 1 月,李宁品牌创始人、集团董事长李宁对所有李宁人发布了一份长达 1500 字的内部信,他在文中提到," 一切皆有可能。"
如今,李宁手握三张新牌,能不能帮它赢下这局棋?
这是一条艰难的破局之路,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需要李宁有足够的耐心,扛过转型的阵痛。此刻的李宁,也已没有退缩的余地,只能咬着牙往前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