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或许自己都没想到,液态奶居然成为 2025 年上半年蒙牛唯一业绩下滑的板块。
在 2024 年 3 月出任蒙牛总裁前,高飞已在蒙牛工作 25 年。1999 年蒙牛创立之初,他就加入了,历任销售及营销部区域经理、中心经理、销售总经理、营销总经理等职务,2016 年起担任集团副总裁、常温事业部负责人,并主导了蒙牛销售体系的开拓和发展。
过去,外界熟知蒙牛的特仑苏,却鲜少人知道高飞。特仑苏正是高飞带领团队一手打造出来的大单品。2021 年,特仑苏年销售额突破 300 亿元,几乎占据当年蒙牛液态奶收入的一半。
摄影:张文静
根据蒙牛此前公布的信息,2016 年以来,高飞率先在常温事业部提出 " 冠军战略 ",实现常温业绩逐年上升,液态奶连续五年实现了双位数增长,成为蒙牛的 " 压舱石 "。
眼下,这个 " 压舱石 " 有了新变化。
8 月 27 日晚,蒙牛乳业发布 2025 年中期业绩。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蒙牛乳业实现收入 415.67 亿元,同比下降 6.9%;毛利率同比提升 1.4 个百分点至 41.7%。
受联营公司现代牧业的亏损拖累,上半年蒙牛实现归母净利润 20.5 亿元。
今年上半年,现代牧业主动淘汰低产低效牛只,叠加原料奶市场售价下降,其归属于权益股东的净亏损达 9.1 亿元。作为联营方,蒙牛相应承担了该部分亏损中的 5.4 亿元。如不考虑这一项变动的影响,蒙牛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营收方面的波动。液态奶业务成为蒙牛上半年唯一下滑的板块,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 40 亿元,同比下滑 11.22%。
" 压舱石 " 松动?
2025 年上半年,蒙牛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及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 321.92 亿元、38.79 亿元、16.75 亿元、23.74 亿元、14.47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1.22%、15.04%、2.47%、12.28%、12.39%。
根据财报及高飞在业绩会上的汇报,上半年蒙牛各项业务表现可圈可点。
冰淇淋业务,艾雪稳居印度尼西亚市场份额第一,菲律宾即食冰淇淋市场份额第二,越南市场市占率突破至行业第二。
奶酪业务,根据 Worldpanel 消费者指数,在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包装奶酪品牌销售额中,妙可蓝多奶酪市场占有率超过 38%,奶酪棒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稳居行业第一。
即使是蒙牛的相对 " 弱项 " 奶粉业务,上半年也有所突破。其中,婴幼儿奶粉业务录得同比双位数增长。受益于年初与《哪吒 2 之魔童闹海》的联名,瑞哺恩(蒙牛旗下婴幼儿奶粉品牌)上半年实现良好增长,贝拉米(蒙牛 2019 年收购的澳大利亚有机婴幼儿食品品牌)上半年增长超过 20%。
在蒙牛的业务结构中,液态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今年上半年,液态奶占蒙牛总收入的比重,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但仍达到了 77.4%。尽管其他业务上半年表现可圈可点,但受液态奶影响,蒙牛上半年营收较去年同期减少了 31 亿元。
在上半年蒙牛的液态奶业务中,低温业务保持着连续 21 年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鲜奶业务也实现了 20% 以上的增长。只有常温业务在下滑。
坦白说,液态奶并不只给蒙牛带来了压力,这是行业性的趋势。2024 年 7 月 4 日,高飞在出席中国奶业大会时说," 中国奶业正面临着 2008 年以来的最严峻挑战。当下困扰行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三大顽疾:一是品类多元化不足;二是供需均衡性矛盾;三是产业链韧性较小。"
上半年,一位乳业市场一线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这两年乳业压力相当大,任务高,动销差,不少人离职。
高飞在 28 日上午的蒙牛中期业绩会上也坦言,销量和综合价格均有低个位数的下降。" 面对人、货和场的变化,各个品类都在创新求变,积极拥抱新趋势,但是我们的基本面液体奶,尤其是常温奶面临的增量压力仍然突出,全面复苏还需要时间。" 他说。
然而,如果看看同行的表现,蒙牛恐怕要坐不住了。
《中国企业家》梳理 2020 年至 2025 年蒙牛、伊利的中报发现,2023 年以前,蒙牛与伊利液态奶业务的半年收入差距在 30 亿元上下浮动;2023 年,蒙牛奋起直追,将差距缩小至 7.83 亿元,2024 年进一步收缩至 6.26 亿元。今年上半年,两者差距又被拉大至近 40 亿元。
眼下,蒙牛或许不仅要向外看,更要向内求,同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奶粉、冰淇淋、奶酪等业务还无法真正挑起大梁的时候,如何稳住液态奶这个大盘?
销售及经销费用减少 10 亿元
高飞上任一年半以来,外界看到的最明显变化是瘦身、减负。
8 月 18 日,新西兰 a2 牛奶公司宣布以 2.82 亿新西兰元对价,收购蒙牛子公司雅士利国际旗下的新西兰奶粉工厂 100% 股权,以争取获得 2 个新国标中文标签配方奶粉的注册机会。
在外界看来,这传递了一个信号——高飞执掌下的蒙牛,正告别过去的大规模收购时代,开始瘦身减负,重新出发。
2013 年 6 月,蒙牛斥资 124 亿港元入主雅士利,这是当时中国乳业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蒙牛希望快速将奶粉业务发展起来,并购是最直接的办法,但结果并不如意。
并购后,雅士利业绩波动不止,甚至多次出现亏损,成为蒙牛沉重的包袱。2016 年、2019 年,蒙牛两次对雅士利计提商誉减值,共计约 45 亿元。2021 年,由于旗下婴幼儿奶粉品牌多美滋 2021 年经营状况未达预期,雅士利又对其进行一次性减值拨备 3 亿元。
2022 年 3 月,蒙牛启动对雅士利的私有化计划,成本为 29.06 亿港元。次年 7 月,雅士利正式退市。
剥离雅士利,早有迹象。据媒体报道,2024 年,蒙牛发布 Logo 更换项目招标公告,要将雅士利在广东潮州工厂的 Logo 拆掉,换成蒙牛的 Logo。而在蒙牛官网奶粉产品板块介绍中,已无雅士利的身影,昔日雅士利旗下的瑞哺恩品牌虽名列其中,但无论是品牌介绍还是外包装,都没有了雅士利的痕迹。
出售雅士利新西兰资产,蒙牛对外回应称,是公司近两年来主动管控资本性支出、评估低效资产、调整优化资产组合的系列管理动作的一部分。
2025 年蒙牛半年报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关键词是 " 精细化运营,提质增效 "。
上半年,蒙牛业务经营费用总额下降 7.1% 至 138.14 亿元,2024 年同期这一数据为 148.65 亿元。其中,行政费用与去年几乎持平;教育附加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及其他税项为 2.52 亿元,同比上升 3.5%,相差也不大。
变动最为明显的是销售及经销费用。财报显示,因期内销售收入下降,及上半年强化费用投放效率,销售及经销费用减少 8.4% 至 116.14 亿元,2024 年上半年这一项费用为 126.81 亿元。仅这一项,就减少了 10 亿元。
高飞在业绩会上称,上半年,蒙牛聚焦精益管理,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和核心盈利能力,经营利润率同比增长了 1.5 个百分点,至 8.5%,经营利润同比增长 13.4% 至 35.4 亿元。在现金流方面,蒙牛上半年整体经营性现金流 28 亿元,同比增长了 46%。
争抢 B 端
高飞上任后,以烘焙、茶饮、咖啡为代表的 B 端市场成为蒙牛布局和发力的重要板块。
根据华泰证券研究,当前中国 B 端乳制品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从西餐、烘焙、茶饮这三个主要场景的食材占比及乳制品渗透率进行推算,估计 2024 年中国 B 端乳制品行业规模已超 400 亿元,预计 2028 年 B 端有望达 703 亿元。
此前我国 B 端乳制品行业被进口品牌垄断,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对于欧盟乳制品实施的反倾销调查、原奶成本优势确立、相关企业在生产技术层面的突破等,B 端乳制品领域的国产替代趋势持续演绎。
从乳企角度看,当前原奶周期仍处于底部,过剩的原奶消化急需新业务开拓,叠加政策红利、原奶价格优势,B 端市场成为国内各大乳企的兵家必争之地。
尽管蒙牛暂未明确披露该业务进展和数据,但财报中处处可见 "B 端 " 的身影,多次提及 " 加速定制化产品开发,发力茶饮咖啡、烘焙等快速增长的餐饮业态 B 端业务拓展 "" 开拓咖啡茶饮头部品牌合作,带动销量突破 " 等。
高飞在业绩会上表示,蒙牛已与星巴克、霸王茶姬等头部咖啡茶饮品牌达成战略性合作,带动了整体销量的突破。
妙可蓝多成为蒙牛发力 B 端市场的一颗重要棋子。
据欧睿数据,2024 年中国奶酪市场规模达 209 亿元。与此同时,2022 年起,餐饮工业奶酪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长,B 端奶酪在奶酪大盘中的销量占比于 2024 年提升至 70%,带来了行业增量机会。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2024 年,妙可蓝多完成对蒙牛奶酪业务的并表后,B 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25 年第一季度餐饮工业奶酪收入增速超 30%,核心驱动力来自产品升级与场景化创新。蒙牛也在财报中透露,餐饮工业奶酪方面,妙可蓝多黄油和稀奶油销量显著增长,原制奶酪也获得大客户认可。
此外,蒙牛表示,以妙可蓝多专业奶酪与爱氏晨曦专业乳品两大品牌,共同开拓 B 端极具潜力的市场。" 持续推动妙可蓝多由产品销售商向专业乳品服务商的转型升级。" 足见其对妙可蓝多的期待。
据高飞透露,蒙牛在组织上已经做了布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叫 " 奶立方 " 的事业部,做 B 端。所以,包括妙可蓝多在内,目前蒙牛内部有 2 个 B 端团队。
在 28 日的业绩会上,高飞称,奶业周期比预期来得长了一点,也更具挑战性,但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奶酪、黄油、酸奶等固态消费的占比约达 50%,产品结构高度多元化。像乳铁蛋白、脱盐乳清粉高附加值的原料,国外乳企凭借技术壁垒和产业积累占据了绝对高地,主导着高端原料市场的供给和定价。
反观今天的中国乳业,2024 年中国全年进口乳品近 277 万吨,折合成原奶约为 1700 万吨,其中黄油、炼乳、乳蛋白进口量仍在持续上升,说明行业在固态乳制品和高附加值原料领域长期依赖进口。这既是行业当前突出的短板,也是未来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关键方向,更是行业发展空间所在。
" 借鉴全球食品和乳品发展规律和路径,我们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加速产品创新和品类升级,及场景拓展向高附加值专业领域转型升级。基于此,我认为中国的乳业长期来看是大有可为。" 高飞说。
不过,这注定是一条充满竞争和压力的赛道。不仅蒙牛,各大乳企都已竞相入局。
至少现在,高飞面临的压力仍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