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胡赛雄、刘欣直播对谈,经本人审核授权发布。
分享嘉宾:胡赛雄,华为 " 蓝血十杰 " 之一、《管理的力量》作者;刘欣,精亦诚咨询创始人,美的前管委会成员,《卓越组织》和《卓越运营》作者。
责编 | 柒 排版 | 拾零
第 9146 篇深度好文:4538 字 | 12 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在经济周期波动的复杂背景下,企业与个人正面临市场竞争加剧、转型压力凸显、新趋势层出不穷等多重挑战。
本文结合华为、美的等标杆企业的实践,深入探讨企业与个人如何以价值创造为根基,通过效率优化、精准创新、组织升级等方式,抓住时代的新机遇。
一、价值创造与效率优化:
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
1.定价策略:从" 成本导向 "到" 用户价值认同 "
企业定价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跳出" 成本定价 "或" 竞争定价 "的传统思维,让用户主动认可价格背后的价值。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 40 年的粗放式增长中,多以 " 制造企业 " 自居,定价逻辑往往局限于 " 成本 + 利润 " 或 " 比竞争对手低 5%",却忽视了最关键的问题:" 我给客户带来了什么独特价值?"
以百果园 " 高定价引发争议 " 为例,其董事长提出 " 教育消费者 " 的言论之所以引发热议,根源在于未建立用户对 " 高价水果 " 的价值认同。
没有人愿意被教育,消费者的认知是自我提升的结果。
真正有效的定价需先锚定用户心智。钻石通过 " 爱情永恒 " 的价值叙事,让消费者接受其高价——用户先认同 " 爱情珍贵 ",再接受 " 钻石可证明爱情 ",价格自然稳固。
不同市场的定价差异明显。大众市场需以性价比争夺体量,比如美的主品牌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而高端市场则需重构价值锚点。
美的推出高端品牌时,并非单纯提价,而是通过场景创新和功能迭代,让用户感知 " 溢价部分对应真实价值 "。
此外,美的还通过多品牌矩阵,如 " 东芝 ""CLOMO",规避主品牌 " 性价比 " 的心智束缚,为高端定位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毛利的本质是" 客户的离开成本 "。毛利越高,客户替代成本越高;毛利越低,企业越易陷入价格战。
胡赛雄提醒:" 中小企业切勿空谈‘低成本战略’,低成本的前提是规模效应,而规模的根基是价值被认可。"
2.降本增效:资源的高效配置而非" 粗暴收缩 "
降本增效的核心是 " 资源最优利用 ",而非盲目裁员或缩减投入。
美的因家电行业低毛利特性,形成了 " 极简主义 " 的运营哲学——通过精简流程降低组织内耗。
例如将内部汇报 PPT 限制在 10 页内,甚至要求高管用口头汇报替代 PPT,减少 " 为美化工作而工作 " 的虚耗。
刘欣坦言:" 美的的精简是被逼出来的,若有 50% 以上的毛利率,或许不必如此严苛,但低毛利行业容不得浪费。"
但节约不等于匮乏。就像 " 骑自行车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 ",虽然美的在价值链优化上精打细算,比如缩短库存周转天数,却在研发上每年投入超百亿元。
华为则从另一角度诠释降本,以 " 开源 " 带动 " 增效 "。
胡赛雄引用任正非的观点:" 企业要像刘翔的身体,通过‘摄入能量—耗散能量’变得更强健。"
华为认为,真正的效率提升来自规模扩张——当企业做大后,固定成本被更多业务分摊,效率自然提升。
赚不到钱的企业没资格谈价格战,低毛利企业更应通过价值提升转向高毛利,而非在‘地板价’上内卷。
华为通过全球化布局扩大市场规模,使研发成本、供应链成本被更大体量摊薄,而非单纯压缩开支。
同时," 该花的钱必须花到位 ",华为在 5G 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最终形成技术壁垒。
3.银发经济:分层满足需求,平衡商业与社会责任
银发经济的核心是打破" 一刀切 "思维,按老年群体的年龄、消费能力和需求分层布局。
60-70 岁健康老人更倾向 " 积极老龄化 ",需求集中在旅游,比如夕阳红旅行团;社交,比如老年大学、合唱团;最后还有休闲,如候鸟式度假。80 岁以上老人则更依赖康养服务,如医疗陪护、居家照料。
企业需避免" 想当然 "的产品设计。
例如,部分养老机构在高尔夫球场旁设点,却忽视 " 能打高尔夫的老人更愿居家 " 的现实;一些品牌推出 " 老人鞋 " 时过度强调 " 防滑、助行 ",反而被视为对活力老人的 " 年龄标签化 ",而另一些品牌以 " 正当午 " 命名,主打 " 活力老年 " 概念,反而更受欢迎。
刘欣提出" 衣食住行康乐 "六字框架:" 衣、食、住、行 " 是基础刚需,需保障品质与便捷;" 康 "(康养)与 " 乐 "(精神愉悦)是增值点,需专业化服务支撑。
例如,某企业为白领家庭老人提供 " 封闭式服务社区 ",配套 24 小时医疗团队、兴趣社团和智能监护设备,虽收费是普通养老院的 2-3 倍,但因解决子女 " 无法兼顾工作与照护 " 的痛点而持续盈利。
银发经济需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既要通过标准化服务降低成本,如连锁化康养机构,也要避免盯着" 老年人储蓄多 "的表象,而应通过信任建立长期关系。
若只想着从老人身上赚钱而忽视服务,最终会失去市场。
二、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穿越周期的核心动力
1.创新管理:从" 颠覆幻想 "到" 组合式改善 "
创新并非必须是 " 从零到一 " 的颠覆,更多是 " 从一到优 " 的组合与迭代。
胡赛雄坦言:" 华为的多数创新是技术集成,而非原创突破。"
华为 5G 技术的领先,源于对通信领域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而非发明全新原理。
关键在于让研发人员贴近市场," 把厉害的人推到客户前线 ",确保技术创新贴合真实需求。
美的则通过 " 分阶段试错 " 机制控制创新风险:探索期允许高容错,如孵化智能家居新品时不强制短期盈利;扩张期严格考核,如成熟产品需达到预设销量;收缩期则要果断止损。
疫情期间,美的跟风推出空气炸锅、酸奶机等 900 多个 SKU,后因缺乏长期价值,全部砍掉。
其止损标准基于" 四个价值 ":
市场价值(是否带来客户增长);
财务价值(是否带来营收利润);
战略价值(是否助力长期转型);
组织价值(是否沉淀组织能力)。
创新有两大心理学陷阱:一是 " 不敢输就赢不了 ",华为坚持 " 有粮仓才开辟第二战场 ",用主业利润支撑新业务试错;二是 " 沉没成本干扰决策 ",许多企业因 " 已投入太多 " 而继续错配资源,最终损失更大。
创新要像华为的"压强原则",在关键机会点集中资源,而非遍地开花。
2.数字化转型:场景为基,人机共生
AI 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 " 场景落地 ",而非技术堆砌。AI 若没有具体场景,就像革命没有根据地,难以生存。
某连锁餐饮企业用 AI 监控后厨操作,通过图像识别及时预警违规行为,如未戴口罩、食材过期,以替代人工巡检的低效与疏漏。
华为则在海外基站维护中引入 AI 预测性维护,通过设备数据建模提前发现故障,降低停机风险。
美的的数字化转型聚焦 " 人 " 的改变。" 技术再好,人不配合也落地不了。"
美的在推进数字化时,通过 " 五个台阶 " 的逐步推动来培养和提升团队能力:从基础数据采集,到流程数字化,再到业务数字化,最终实现决策智能化。
美的 T+3 模式通过数字化进一步深化 " 以销定产 ",库存周转天数从 45 天降至 12 天以内,但这一成果的前提是业务部门与 IT 部门的深度协同。
对于个人而言,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与机器共生 "。
AI 替代的是工具层(如重复性操作),但替代不了意义层(如需求洞察、战略设计)。
美的数字化加大 AI 投入,可实时掌握十几万家终端门店数据,但做市场洞察和制定营销策略仍需人结合市场趋势做最终判断。
三、全球化与市场拓展:
从 " 本土竞争 " 到 " 全球布局 "
1.企业出海:先判" 要不要 "与" 能不能 "
企业出海需先明确两个问题:" 要不要出海 " 和 " 能不能出海 "。
" 要不要出海 " 主要看国内市场是否饱和,是否需通过全球化获取规模收益。" 能不能出海 " 主要看产品是否突破能当地政策、技术、文化壁垒。
华为出海历经四个阶段:从 " 产品出口 " 到 " 本地化生产 ",再到 " 全球研发 ",最终实现 " 全球运营 ",其核心是 " 中方核心团队掌控 + 本地化协作 ",确保战略落地与文化适应平衡。
出海不能迷信‘以夷制夷’,海外核心团队需与总部紧密联动,否则易被本地化团队‘反制’。
美的在初期是通过为跨过公司代工走出去,之后不断加大与国际家电巨头的合作,等到自身实力强大后,则通过收购加速全球化。
比如 2016 年通过收购日本东芝家电获得技术与渠道,收购德国库卡切入工业机器人领域,快速突破欧美市场准入壁垒。
刘欣强调:" 出海不是把产品搬过去,而是融入当地运营。" 例如,美的在东南亚市场推出适配当地市场的家电,在欧美则强调品质和环保认证,均是本地化的具体实践。
中小企业出海的最优路径是 " 跟随客户 "。
若客户在海外设厂,可同步配套服务,降低开拓风险。若暂无现成客户,需明确目标市场避免 " 全球撒网 "。
2.个人出海:三层能力支撑长期发展
个人随企业出海需具备三层能力:
基础能力:语言、自我管理。
职业竞争力:国内经验的可复制性。
文化适应力:本地化融入。
以华为员工为例,在国内跑通业务模式后,再到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复制,成功概率更高。没有国内积淀,海外更难立足。
文化适应力不止于语言,更在于构建本地社会网络。海外员工需理解当地商业习俗,比如中东的斋月节奏,参与社区活动,避免局限于 " 华人圈 "。
对于职场人而言,高端人才在全球市场均稀缺,中国企业中高层岗位常年缺人,若能通过系统思维和实战能力晋升,出海会更具竞争力。
四、组织与个人成长:
穿越周期的支撑体系
1.企业文化与激励:物质与精神的协同
激励需与企业文化深度绑定。美的以 " 结果导向 " 为核心,奖金分配直接与业绩挂钩。
超额完成目标者多则可获 3-5 倍奖金,未达标者零激励,晋升则完全看贡献而非资历。
在奖金与业绩挂钩的基础上,刘欣指出:" ‘重用谁’比‘发多少钱’更能激励人——员工因被晋升而获得的成就感,胜过单一的物质奖励,也更能体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需 " 言行一致 ",若 " 说一套做一套 ",激励机制会彻底失效。
2.个人能力提升:系统思维与实战导向
高阶人才的核心能力是 " 系统思维 "。胡赛雄在《管理的力量》中强调:" 任何事情都处于系统中,脱离结构谈问题,只会头痛医头。"
华为高管在制定战略时,需同步考虑组织、人才、资源的匹配,避免 " 战略悬空 "。他建议职场人:" 学习的本质是找关系,先理解事物所处的系统,再分析关联。"
刘欣则强调 " 实战成长 "。美的通过 " 领任务、做项目 " 培养人才,例如让后备干部真正上手,在主导区域市场开拓、解决库存积压、渠道冲突等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
" 企业不是学校,实战是最好的培训。"
能力强的人永远 " 挑企业 ",而能力弱的人总觉得 " 就业难 ",核心差异在于是否能在实战中沉淀硬技能与软技能。
对于个人而言,穿越周期的关键是 " 不可替代性 "。
职场人与其焦虑环境,不如打磨‘打通关’的能力——真正的高手,在哪都有机会。
结语
穿越经济周期的核心,在于以价值创造为锚点,通过效率优化夯实基础,以创新与数字化突破增长瓶颈,借全球化拓展空间,最终依靠组织与个人的协同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定价、降本,还是创新、出海,都需回归 " 用户价值 " 与 " 实事求是 " ——前者决定市场能否接受,后者决定执行能否落地。
对于个人而言,系统思维、实战能力与适应力,将是应对不确定性的 " 压舱石 "。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