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昨天
把百年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都煮进“有故事的咖啡”里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9 月 10 日 20 时,哈尔滨东和昶 1917 宽街文化复合体的宽街花园中,秋风裹着老砖的温度,后窗咖啡的长窗透出暖黄的光。朱敏坐在圆桌前,手冲咖啡的香气混着老建筑的木质调,在空气中缓缓散开。" 咖啡在哈尔滨的历史很悠长。中东铁路第一声鸣笛带来了哈尔滨第一缕咖啡的芬芳。" 在咖啡的香气中,他这样开场," 我们喝着咖啡、闻着咖啡,才能聊咖啡,做一场关于咖啡风味的夜话。"

一杯咖啡,十年留言簿,二十年坚守——后窗咖啡主理人朱敏,用十万杯咖啡的温度,留住了一座城市的慢时光。这是宽街夜话文化 IP 的第二期直播现场。与创意城市实验室的两名主持人一起,朱敏重拾起他与这座城市的咖啡往事,也探讨在哈尔滨文旅火爆的语境下,作为哈尔滨一代独立咖啡馆主理人代表,如何讲好咖啡故事。

创业缘起于 " 小时候的味道 ",

也是城市咖啡记忆

坐在宽街花园中,一边做咖啡夜话,一边抬头就可以看见后窗咖啡的窗子。

这也是朱敏第一次从这样的视角看 " 后窗 "。东和昶 1917 的 10 个融合业态中,后窗咖啡是朱敏目前在哈尔滨的第二家店。它所在的位置有些特殊,在二楼拐角处一扇很长的窗内。" 我的好多店,都跟窗特别有缘。"

后窗咖啡最早的一家店,在黑大家属区的一间门市。当时朱敏决定回哈尔滨创业,这家店对他来说特别重要,但直到店全部装修完,始终没想好叫什么名字。" 有一天我坐在吧台,自己煮一杯咖啡喝,突然我就看见了那扇门。" 朱敏回忆,那个店的门有些特殊,是窗改门。他于是给店取名 " 后窗 ",同时也是向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致敬。

大学毕业后,朱敏曾先后去过西部地区和上海。回家乡创业,当时他希望偏文艺类:书店、电影……都要和自己的喜好密切相关。最终,他决定开咖啡馆,是因为 " 终于可以把我喜欢的放在一个空间里。"

他回忆,自己的咖啡情结,其实始于一盏绿色台灯下的童年记忆。" 我的父亲当时因为工作需要,很多时候晚上要加班到很晚。我记得每天晚上,父亲坐在写字台前,点亮一盏绿色的台灯,冲一壶热气腾腾的黑色液体…… "

如今想来,喝咖啡很早就是朱敏家中的生活日常。" 咖啡文化是哈尔滨中西合璧的历史见证。哈尔滨有非常悠久的咖啡历史。父亲也是用最传统的方法喝咖啡。" 父亲深夜写作的背影,绿色的台灯,以及客厅里弥漫的、苦中带着奇特甜味的气味,是朱敏童年最深刻的记忆。而这种味觉记忆,像一颗种子埋在他心里,最终成为他创业的起点。

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角落 " 后窗情结 ",

也是一代哈尔滨人的心灵 " 乌托邦 "

朱敏回忆,他当时的专业咖啡机花了两万多元,占据了他创业成本的大半。20 年前,这种水准的机器在哈尔滨一共不超过 3 台。" 当时就有种背水一战的感觉。"

此前,他在北京系统学习了正宗咖啡的制作技术。他信奉产品主义:咖啡要做好,一定要好的技术、好的设备和好的食材。" 我们制作的方式和口味,当时还是可以兼顾到不同受众的口味,也因此很受附近、特别是黑大师生的欢迎。"

创业 20 年,朱敏亲手做的咖啡不止十万杯,也留下了多达十多本留言簿。当时,他在店里挂满了他精心挑选的电影海报,后来开始做电影文化沙龙。后窗咖啡曾在哈尔滨先后开过 6 家店,一共做过高达 200 多期公益文化沙龙。

很多从包括黑大等哈尔滨各大高校走出去的年轻人,如今散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角落,每年都有人趁着回家,第一站就跑到后窗咖啡,找朱敏 " 打个卡 "。" 后窗咖啡 " 曾装着他们大学时代无尽的青葱记忆。有人特意翻留言簿寻找自己当年留下的秘密;有人在留言簿里写下 " 在这里谈了恋爱,现在带孩子来喝同款’;有老顾客留‘当年在这里聊剧本,现在做了影视剧’……泛黄的文字与 " 后窗情结 ",成了从后窗咖啡走出去的一代哈尔滨年轻人,共同的记忆锚点。

" 那个年代,后窗咖啡聚满了年轻人。要按照现在的流行词,可以叫‘社群营销’。" 朱敏说," 但当时其实挺文艺的,没有那么多功利。大家只是兴趣相投,聚在一起。咖啡馆文化,其实就是好多志趣相投的人的‘乌托邦’。" 在朱敏看来,后窗咖啡正是从哈尔滨咖啡历史文化本源沿袭而来,而这个本源也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咖啡馆——从咖啡诞生开始,咖啡馆就是 " 第三空间 ",是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思想、分享内心情绪的地方。

" 很多时候,其实我很怀念那个年代。" 朱敏说,那时候,大家坐在咖啡馆,往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现在,人们在咖啡馆停留的时间其实已经很少了。这就是时代的节奏。时代的洪流在变,商业的洪流也在变。"

在地融合,

借势哈尔滨文旅东风扛起 " 哈派咖啡 " 的旗

除了经营咖啡馆和为全国各地社会学员培训咖啡技术,无论多忙,朱敏都坚持在工人文化宫做公益课,还在黑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哈尔滨高校专门开设咖啡文化选修课。他的课,永远是最受学生的选修之一,百十来人的大教室,常常不仅被选课的学生坐得满满当当,还挤满了很多没选上课的外校学生跑来旁听。

" 我做咖啡课,并不是要求我的学生或者学员一定要未来以此为业。不是的。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锦上添花,这就足够了。" 他说,经常有学生毕业很多年,跑回来看他,告诉他:" 您当年教的手冲手法,我现在每天都还在用。"

2012 年前后,连锁咖啡品牌席卷冰城,朱敏没有盲从和被 " 带节奏 ",在咖啡的追风中保持了清醒,转身扎进 " 本土化 " 探索。" 连锁卖的是标准化,我们要卖的是‘哈尔滨的味道’。" 到了 2015 年左右,中国第三波咖啡浪潮从一线城市向内陆蔓延——人们不再满足于咖啡的功能和社交需求,转而追求咖啡的风味、产地、烘焙方式和冲煮工艺。后窗咖啡瞄准这一细分市场,将品牌扩展至中央大街等地,并逐步构建咖啡培训、饮品研发等完整产业链。

朱敏成为哈尔滨精品咖啡的探索者与布道者之一。目前,他有计划性地把两家店的功能分开:中央大街的店主做堂食和培训,东和昶 1917 的店专注文创和咖啡文化输出。

他坚持认为,在商业浪潮中,做精致的、有品的咖啡馆,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优势,做好长板。" 独立咖啡馆是现在咖啡馆的经营趋势。主理人很关键,要懂宣传、懂研发,知道如何通过咖啡文化体现自己的个人风格、人格魅力。技术是一方面,文化的挖掘同样重要。"

在东和昶 1917 的后窗咖啡店内,朱敏保留了很多从第一家店就有的旧物,包括老门、铁皮箱子。店内风格融入很多中国元素,包括毛笔字等中式文化符号的表达。在他看来,这与西方舶来品咖啡文化不仅毫无违和,还相得益彰。毕竟,东和昶 1917 的这家店," 不是复古,是真‘古’。我们就要在老建筑本身的质感中,做有质感的咖啡文化。"

他尝试把冻梨做特调,尝试用菇茑、蓝莓搭配 " 东北森林系咖啡 "。他的 " 冻梨咖啡 " 成为哈尔滨文旅爆火时的 " 隐藏菜单 "。" 新中式咖啡就该配中式食材——菇茑的酸甜、蓝莓的清新、蜂蜜的温润,甚至包括玉米的甜香……都可以,都能和咖啡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层次。" 他说," 哈尔滨的咖啡基因,从来不是照搬西方。中东铁路带来的第一缕咖啡香,本来就和这座城的洋气、包容融在一起。"

宽街夜话的直播现场,朱敏一边手冲咖啡,一边讲述着他对哈尔滨咖啡文化的思考。他坦言,因为平时很忙," 很少旅行,但通过咖啡的芬芳,也能‘精神遨游’。" 他说,在哈尔滨文旅火爆的当下,希望扛起 " 哈派咖啡 " 的大旗——不是追赶潮流,是把这座城市的记忆、味道、温度,都煮进这一杯咖啡里。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实习生 佟波 记者:王坤 文 / 摄 / 视频拍摄制作

编辑:马云鹏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