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哈尔滨的‘黄房子’里,成箱的啤酒哗啦啦从地窖搬出来,萨克斯、手风琴、脚踏风琴的演奏随处可见。" 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刚说,41 年前他便被哈尔滨的音乐氛围深深打动。
这份无处不在的音乐灵魂
在 2025 年盛夏
又以更磅礴的姿态
向世界发出强音
♫ 交响曲《文明颂》在首个 " 文明对话国际日 " 寰宇和鸣!
♫ 第 69 届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年会首次落户中国哈尔滨!
♫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以民族大义铸就精神 " 顶流 "!
这些惊叹号
共同奏响了
第 37 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华彩序章
世界文明对话的寰宇和鸣
6 月 10 日,在 " 文明对话国际日 " 一周年之际,由作曲家、指挥家王宁执棒的交响曲《文明颂》在哈尔滨全球首演,为国际文明交流互鉴书写了大气磅礴的艺术篇章,为即将开幕的第 37 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奏响了与世界对话的交响序曲。
《文明颂》用 75 分钟的交响画卷铺展了世界文明的历程。从序曲初啼,到《筚路蓝缕走向文明》的管弦碰撞,再到《涅槃重生大道同行》中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的磅礴合唱,音乐跨越地域与时空。
" 站在聚光灯下,《文明颂》激昂的乐声漫过耳畔,胸腔里翻涌的不仅是歌声,更是与千年文明共振的震颤。" 哈尔滨未来女声合唱团成员王晗表示:" 每一次开口,都是对历史的回应。每一次和声,都是对世界的告白。" 来自哈尔滨交响乐团的俄罗斯籍演奏员玛丽亚指尖流淌着感动:" 音乐让不同文明心灵共振,这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心灵对话。"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观众起立,掌声雷动。哈尔滨音乐厅总经理聂冰表示:" 当不同地域的乐手奏响同一乐谱,当不同文明的音符在同一空间共振,这便是对‘文明对话’最动人的礼赞。" 这座联合国授予的 " 音乐之城 ",以两百余名艺术家的弓弦与歌喉,将中国对全球文明倡议的践行,谱写成可聆听的 " 寰宇和鸣 "。
凝聚世界回响的东方乐章
在交响曲《文明颂》的余韵萦绕冰城之际,哈尔滨又迎来了世界乐坛更深的注目,第 69 届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年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便选择了哈尔滨。联盟秘书长弗罗里安 · 瑞姆,这位曾六次踏足冰城的音乐使者用一声声惊叹,道出了世界选择哈尔滨的深层逻辑。
"2016 年我第一次来时,对这个城市还一无所知。" 瑞姆坦言。但多次探访彻底改变了他的认知:" 哈尔滨是一个多元化、文化交融且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他惊叹于松花江畔市民自发歌唱演奏的场景," 令我非常惊讶的是,除了北京和上海,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城市拥有如此高水平的音乐文化氛围。" 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 69 年来首次选择中国城市哈尔滨举办年会的原因就是 " 哈尔滨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 同时,哈尔滨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也令他非常赞赏:" 我们发现哈尔滨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非常完善,比如拥有出色的音乐厅、大剧院,这些都是音乐之城的基础条件,也是优于其他城市的优势。"
同样的惊叹还来自曾四次到访哈尔滨的世界音乐比赛联盟主席彼得 · 保罗 · 凯恩、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秘书长帕伊维 · 波萨等全球顶尖音乐赛事的负责人—— " 整座城市都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 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 " ……
底蕴、设施、氛围、活力,这四重优势,让哈尔滨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顶级音乐赛事组织打开中国新篇章的东方门户。
无独有偶,半个月后,第二届兰花奖 " 参访活动又将来自全球的 50 余位评委、专家、学者等带到哈尔滨,令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哈尔滨用音乐画出的最大 " 同心圆 "。
民族大义激荡的信仰交响
7 月初,在第 37 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期间盛大首演的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全国燃起了一场 " 民族大义 " 的精神风暴。总制作人周涛用一句 " 风始于青萍之末 " 追述着这场风暴的源头,那部四十多年前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刚通过电波感动三亿听众的同名小说。
" 他的目光,和别人的不一样,像松花江的浪,总有暗流在激荡…… " 剧中,26 首原创歌曲引爆强烈情感共振。继哈尔滨首演之后,该剧在北京再次上演时,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提前两小时便排起长队。演出结束,"00 后 " 观众林玖激动难抑—— " 这才是精神顶流!王一民的信仰,让人血液沸腾。" 社交媒体上,"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有多燃 " 话题冲上热搜,网友纷纷留言:" 红色经典永不过时!"" 为民族大义流泪,这才是年轻人该追的剧!" 当民族大义裹挟着 " 带刺刀的音符 " 穿透时空,哈尔滨的红色传奇在当代剧场里淬火重生,成为跨越代际的情感顶流。
夜幕下不灭的信仰星火,文明间交汇的和鸣之光,国际视野的深度交融,三者共同熔铸成第 37 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震撼世界的启幕序曲,续写着新时代中国音乐传奇的冰城篇章。江水汤汤,倒映着两岸不灭的灯火与乐音。哈尔滨,一个把名字谱成音符的城市,永远有未完待续的乐章在街巷间流淌,有世界惊叹的旋律在岁月里回响!
来源:哈尔滨日报
记者:封娇(配图为哈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