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思为、毓肥
昨天上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政策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对订单确认、验收时间、支付与结算、合同期限等环节发出具体的规范倡议。
截至昨天下午 5 点,比亚迪、吉利、广汽、赛力斯、长安、蔚来、长城、小米、零跑、小鹏、吉利、北汽、江汽、一汽、理想、奇瑞、东风等 17 家重点车企响应呼吁,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 天内。
这是 4 个月内,上述重点车企第二次作出承诺,也是车企少有地大规模响应中汽协的倡议。
6 月 10 日,在月初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的影响之下,包括上述车企在内的 17 家重点车企纷纷发文承诺将在采购货物、工程或服务后,60 天内完成付款。
中汽协为什么要在 17 家重点车企承诺 60 天账期后,发布新倡议?这份倡议又为何能像《条例》一样,获得车企的集体回应?
我们或许能从中汽协的倡议与车企的回应中,找到答案。
本周福利:对话框回复【超充】
可以参与现金红包的抽奖活动。
细化
中汽协的这份《倡议》上午九点半发布,到下午六点左右,曾在《条例》施行后作出承诺的 17 家重点车企便已悉数回应。
这份非政府机构发布的《倡议》能够获得车企如此迅速的响应,不仅是因为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对《倡议》表达了明确的支持,还因为里面对应付账期列了更加清晰的、针对汽车行业的条款,甚至清晰得不像一个简单的「倡议」。
那《倡议》说了什么?
首先当然是要按时给钱。
《条例》中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 60 日内支付款项」,《倡议》则将其细化为验收合格后开始计算的 60 个自然日(遇法定节假日顺延)内支付。
实际上,6 月 10 日 17 家重点车企响应《条例》时,有许多相关供应商从业者与网友,都表达了他们对新规定落地效果的怀疑。
其中一个关键点,是行业反映强烈的验收环节「卡点」问题。
有媒体采访到的供应链人士称,车企可能要等到零件装车、对账,并获得财务允许开票后才开始算账期,「这中间的时间,长的也要两个月」,但在供应商看来,账期应该自发货起就开始计算。
这也是企业重要的商业手段和资金博弈工具,汽车行业中的甲方(在《倡议》语境下为整车企业》)会像上述例子一样,通过设置流程壁垒、逃避回应验收进展等方法,推迟确认「验收合格」后开始计算的 60 天支付账期时间。
这阻碍了 60 天支付账期共识的推进。
于是,在昨天发布的《倡议》中,中汽协呼吁整车企业「应在接收货物后及时完成验收(原则上不超过 3 个工作日),验收合格即出具验收单」,直击痛点,避免整车企业在验收日期做文章。
同时,该《倡议》也要求供应商「确保货物无缺陷、包装等符合甲方要求」,保障整车企业的利益。
不仅如此,针对特殊情况,《倡议》中也给出了具体解决方式。
譬如,月度连续供货 2 次以上的非中小企业,经双方协商可采用集中对账方式,账期自双方对账日起算,但甲方应至少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对账;
又譬如,双方供货单价存在争议时,甲方应按照最近一次供货合同单价(不低于 80%)或开发定点单价(不低于 50%)计算金额的一定比例先行支付。
《倡议》意图通过对这些情况的规定,尽量减少整车企业不支付账款的理由、环节。
但需要注意的是,到这里供应商应得的账款还是不能「落袋为安」,用什么方式付款同样重要。
在支付方式上,《倡议》鼓励使用现金(银行转账、电汇等)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对于中小企业,则倡导全部采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
不同于完全基于整车企业信用的商业承兑汇票,上述两个以银行为背书单位的支付方式,供应商所需承担的风险低且确定性高,也能够降低供应商的融资难度与成本,切实保障 60 天账期。
中汽协的《倡议》要确保的,就是 60 天账期承诺的真实有效,并且不被金融工具稀释。
此外,《倡议》还建议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次签订的合同有效期不少于一年,保证供应商经营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8 月份超 55% 的渗透率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企业行业的主导力量,但与其迅速发展相对应的,是十余年的发展时间相较于传统汽车行业较短,存在供应链体系不成熟且动荡、产业链韧性不足等问题。
需要喘口气的不只是舞台上的整车企业,背后沉默付出的供应商同样需要健康的资金链,对产业技术进行创新与提升。
这次要来真的了?
在被问到《倡议》的后续推进与实施保障时,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称,工信部会「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交流会商机制作用,及时解决落实中的问题」,协助倡议的落实。
如果说,参考屡次倡议停止却从未真正缺席的周销量榜单,作为行业协会机构的中汽协所发布的《倡议》约束力有限,那么在工信部可能参与监督落实表态下,《倡议》的实施不会停留在文本层面,而是将通过有效的机制保障得以推进。
而中汽协也呼吁整车企业积极将《倡议》纳入合约,期望能够用多种保障确保账期承诺的兑现。
政府层面与行业协会双管齐下,60 天支付账期的承诺似乎拥有了能够真正落地践行的保障。
从 2024 年年末整车企业给供应商支付账款的时长进入人们视野以来,各个企业的平均支付周期成为比较对象,各式表格轮番登场,人们纷纷表现出了对支付周期相对较短的企业的好感。
因此在最近两次行业集体承诺 60 天内支付账期时,不乏强调自己会「一如既往」在 60 天内支付账款的企业。
譬如小米、小鹏、理想等品牌都在声明中提及该词,而上汽集团不仅承诺 60 天内支付账期,还表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广汽集团甚至称其「自 1997 年成立以来,广汽集团始终坚持 " 不超过 60 天供应商账期 " 的支付原则,至今已严格执行 28 年」。
支付周期已然成为企业在舆论场的又一竞争点,只是,相较于纸面上的承诺,实际行动上的落实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这只是中国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的其中一步,如何形成健康的利润循环,才是车企们的长远目标。
因为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 1-7 月,我国新能源的利润率仅 4.6%,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 5.9% 的利润率的同时,也低于 1-6 月 4.8% 的利润率,利润率水平仍未见起色。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汽车行业是时候走出「年销三千万台」「全球产销第一」的骄傲之外,去思考更大的盈利可能性了。
「反内卷式竞争」是第一步,保障行业支付账期健康是另一步,并且后者实施起来比前者更为具体且有落脚点,那么大家觉得最后会有多少家企业严格落实《倡议》与《条例》内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