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3小时前
左手启源、右手引力,杨大勇如何同时玩转油和电?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语

Introduction

往小了看是一位高管能力的体现,往大了看是一家企业的战略思维。

" 我本人在长安既干过新能源,也干过油车,既干过自主品牌也干过合资。所以我心里面对燃油车的适用场景,新能源的适用场景是非常清楚的。"

9 月初,长安汽车一纸内部通知,宣布重大人事调动:执行副总裁杨大勇分管长安引力品牌和长安启源品牌。短短数日后,杨大勇便站在两个品牌新品发布会的舞台中央。让人不禁好奇,他将如何带领这两个品牌在复杂多变的汽车市场中突出重围?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即将突破 50% 的 2025 年,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当大多数车企忙着在电动化浪潮中押注单一赛道时,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杨大勇却肩负起一个特殊使命:同时掌舵面向新能源未来的长安启源与坚守燃油车基本盘的长安引力品牌。

这种 " 左手油车、右手电车 " 的双线操作,相信非常考验一位领导者的能力。不过,通过这两次发布会的讲述内容,不难看出,在杨大勇的操盘下,两个品牌不仅没有陷入内部竞争的泥潭,反而形成了互补共进的生态格局。

主抓用户需求

中国汽车市场的复杂性在 2025 年呈现出鲜明的错位特征,相关数据显示,尽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连续多个月超过 50%,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坚持选择燃油车,这种市场分化背后是截然不同的用户画像:

一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超 80%,年轻家庭对智能电动化趋之若鹜。而在县域市场,充电桩密度不足 0.5 个 / 千人,无桩家庭对里程焦虑的担忧依然强烈。因此,杨大勇所实施的战略恰恰体现在对这种差异的把握上。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长安启源自诞生起便承载着长安汽车向新能源转型的厚望。9 月 5 日,长安启源发布会上,杨大勇的演讲为品牌发展定下基调。他强调,长安启源要为主流家庭用户提供省心舒心的智慧出行全新方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技术民主化。

自长安启源 A07 上市后,长续航、低能耗、高颜值、大空间等产品特性成为品牌标签。随后,首款搭载 SDA 架构的 SUV Q07 累计销量突破 4 万辆,成为中高阶智能普及者,比如将 CDC 魔毯悬架等高端技术下沉到主流家庭市场。如今,长安启源成立两周年,已拥有超 30 万用户。

杨大勇认为,技术民主化具有三层内涵:全民普及、良好体验、赋能生活。长安启源 " 为家而生,普惠智能 " 的定位,不是简单堆砌技术,而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家庭出行场景。这种思路在全球首发的 A06 车型上进一步升级。

通过空间设计、能源动力和数智体验的重构,直接回应年轻妈妈 " 既要轿车优雅又要 SUV 空间 " 的矛盾需求,将用户的既要又要还要转化为产品创新的驱动力。

如果说长安启源是长安汽车向未来探索的先锋部队,那么引力品牌则是守护基本盘的定海神针。杨大勇不认为燃油车已走到尽头,9 月 7 日,长安汽车第四代逸动发布会,杨大勇针对 " 油车好还是电车好 " 这一问题给出答案:

新能源是趋势,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现阶段很多家庭没有私人充电桩,选择适合自己的车才是最好的,长安汽车不仅要做燃油车,还要将其做得更智能、更省油、更可靠。

杨大勇用数据理性回答了 " 新能源时代为何还要做燃油车 " 的尖锐问题:全国私人充电桩仅 1249 万个,多数家庭仍面临充电难题。基于此,第四代逸动以 " 真智能、真省油、真可靠 " 三大卖点精准卡位,通过 500bar 超高压直喷发动机实现百公里 6 升以内油耗,配合天枢智能系统实现油电同智,让燃油车用户也能享受科技红利。

就像杨大勇所说,长安汽车推出第四代逸动,并非盲目内卷,而是秉持科技平权理念,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在 10 万以内家轿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第四代逸动凭借自身实力,为用户带来稳定、可靠、安心的用车体验,成为燃油车市场中坚守品质、持续创新的代表。

也就是说,这种双线布局在于协同而非冲突。启源的 " 价格平权,价值翻倍 " 与逸动的 " 科技平权,体验突破 " 形成呼应,共同构成长安汽车的普惠理念。杨大勇在两个发布会上反复强调的 " 技术本质是光芒而非围墙 ",揭示了其操盘逻辑。

无论是启源 A06 搭载的天枢智能系统,还是逸动应用的场景魔方功能,都源自长安 " 北斗天枢 " 计划的技术储备,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不同品牌的差异化落地。这种模式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能精准满足不同圈层用户需求,形成了 1+1>2 的效应。

考验远未结束

实际上,杨大勇左手启源、右手引力,玩转油电两品牌,背后是长安汽车集中战略的体现。在新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长安汽车没有放弃燃油车市场,而是选择在两条赛道同时发力。

启源品牌聚焦新能源领域,以技术创新和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符合家庭用户需求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引领长安汽车向新能源时代迈进。引力品牌则在燃油车领域深耕细作,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燃油车的智能、节能与可靠性,满足当下仍有大量需求的燃油车用户。

当然,这种油和电的双线策略需要极高的平衡艺术。要在研发资源上合理分配,确保新能源与燃油车技术研发齐头并进,不偏袒任何一方。现在正是新能源和燃油车市场此消彼长的关键时候,杨大勇要搭的不只是一个产品矩阵,更是一套能装下不同技术路线的生态体系。

而长安能在转型里不慌不乱,靠的就是这套体系。这套体系的底子,其实是技术平台的模块化整合。就像长安刚发布的天枢智能品牌,围绕驾驶辅助、座舱、底盘做了一套体系,其 " 眼明、脑灵、腿快 " 的核心既支撑了启源 A06 的高阶智驾能力,也通过降维应用让第四代逸动实现了买家轿预算享电车体验。

支撑这种技术整合的是长安汽车长期主义的研发投入,根据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披露的战略规划,集团计划未来十年在新汽车领域累计投入 2000 亿元,同时扩充 1 万人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快将技术探索转化为量产成果,持续增强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巨额投入为杨大勇的双品牌策略提供了底气,启源可以搭载全球领先的 SDA 架构,逸动也能用上首发的 500bar 超高压发动机,不同技术路线都能获得充足的研发资源。

具体到两个品牌上,启源这边,用户要什么,产品就做什么,30 万用户的反馈,都在帮着迭代产品功能。引力那边,则是实实在在尊重燃油车用户的务实需求。没跟风搞为了电动而电动,反而琢磨出 " 一箱油跑 1000 公里 " 这种实在的创新。

这种不唯技术论只唯用户论的导向,避免了很多车企在转型中出现的技术冒进或路径依赖问题。正如杨大勇预测的,未来至少 35% 的用户仍会选择燃油车,这种理性判断让长安没有陷入 all in 新能源的激进转型,而是保持了稳健的发展节奏。

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十字路口,长安的做法其实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路:真正的领先,不是在一条赛道上猛冲,而是能在不同用户的需求里找到平衡。启源抓着新能源智能化的未来,引力守住燃油车的基本盘,两条腿一起走,才让长安在行业震荡的时候,还能保持增长的韧性。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长安汽车通过技术民主化的实践,重新定义了汽车价值。不管是 7 万的燃油车,还是 20 万的新能源车,都该让用户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价值。这种围绕用户重构的生态,或许比任何单一的技术突破,都更能决定长安在这场变革里最终能站多高。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