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 昨天
这绿了吧唧的东西看着恐怖,但你绝对吃过它的同类!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上网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下图这绿油油的东西是什么?能吃吗?好吃吗?

图片来源网络

你猜到了吗?其实这是鲇鱼的鱼卵,对了,不能吃。

每逢鱼的繁殖期到来,雌鱼的腹中便会积满鱼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 鱼子 "。它们的口感或细腻柔软,或结实绵密,有着独特的鲜味,又不用担心鱼刺卡喉的危险,深受人们喜爱,各种各样的鱼子菜式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眼花缭乱的鱼子美食

最著名的鱼子美食,莫过于西餐中以 " 高大上 " 著称的鱼子酱,最昂贵的黑鱼子酱是用鲟鱼的鱼卵在高浓度的盐水中浸泡制成,有 " 黑色的金子 " 之称,还诞生了一套看起来很有仪式感的食用程序。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由于过度捕捞,所有鲟鱼物种都已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相对不那么昂贵的鱼子酱主要由圆鳍鱼的鱼卵染色后制成,模仿鲟鱼鱼卵和鲑鱼鱼卵,染成黑色和橙色两种。它的吃法也随意了很多,常和柠檬、奶油、煮鸡蛋、洋葱等食材搭配,放在面包片上作为开胃头盘。

日料中常见的鱼子有色泽橙红亮丽的鲑鱼子、金黄的多春鱼子,宛如散碎的微型珍珠,还有以整块形态上桌的亮黄的鲱鱼子、粉红的明太鱼子。它们既是原汁原味的鲜美食材,也是绚丽的餐桌点缀。

前面的是鲱鱼子,后面的是鲑鱼子丨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产量大的多春鱼子还经常被染成各种颜色,丰富了餐桌的色彩。

我国各地的经典菜式里,鱼子经常和全鱼一同烹饪,也会和鱼鳔、鱼肠等共同烹制成味道浓郁的鱼杂煲、干锅鱼杂,或是和豆腐、鸡蛋等食材同炒,突出特有的口感。

中国台湾地区的特产乌鱼子,是将完整的鲻鱼卵巢经过盐腌、压制脱水、晒干等复杂的程序加工制成的,呈现出琥珀一样橙红的色泽。乌鱼子切片炙烤到表面微焦,内部仍然软糯,搭配生葱和萝卜片去腥解腻,更为鲜香。

无毒鱼居然会孕育有毒的鱼子

为了保护自己的后代,有些鱼在孕育鱼卵时会在体内聚集毒素,如果吃了这种鱼子,就将面临中毒风险,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还有的肉食鱼类会在体内蓄积摄入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富集在卵巢部分。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觉得所有鱼子都是安全的美食。

最容易让人 " 中招 " 的当属鲇鱼,它本身是无毒的,还是常见的食用鱼类,但鲇鱼的鱼卵含有毒素,食用后会出现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瘫痪,如果在鲇鱼腹中发现鱼子,要清理干净,不要当做额外的美食食用。

" 光唇鱼 " 也是导致鱼子中毒的常见鱼之一,它的鱼子含有一种朊病毒蛋白,高温加热也不能破坏毒性,食用后会引起腹泻、腹痛、呕吐、头晕。

近年来成为入侵物种的鳄雀鳝,其鱼子也有剧毒,不要将它迷信成 " 珍稀补品 "。以味美著称的河豚,体内也含有危险的毒素,而卵巢是河豚重要的毒素聚集部位之一,绝对不能食用。不过河豚的精囊是无毒的,日语里称之为 " 白子 ",可以在清理干净后烤着吃。

白子刺身丨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鱼子好吃,营养也好

但这些人不要吃过量

尽管不同种类的鱼子营养成分有差异,但它们总体的营养价值还是很不错的,富含多种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钙的含量达 378.2-1276 微克 / 100 克。鱼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相关研究显示,鮟鱇鱼鱼子粗蛋白含量达到 89.49 克 / 100 克,是优质的高蛋白食品;淡水鱼中的青鱼卵的 Omega − 3 多不饱和脂肪酸 ( EPA 和 DHA ) 的相对百分含量为 36.14%,对大脑的发育有助益。

鱼子虽好吃,但也不能当饭吃。虽然鱼子营养密度高,可热量也高,不适合有减重需要的人多吃。鱼子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如鲈鱼鱼子的胆固醇达 9.89 毫克 / 克,有高血脂症的人群不宜多吃。如果鱼子没有做熟,或是保鲜不到位发生变质,会影响肠胃功能。另外,鱼子承担着未来形成胚胎的重要任务,在细胞中属于代谢旺盛的群体,嘌呤含量也很高,痛风患者更不适合吃。

参考文献

[ 1 ] 王安 , 武瑞赟 , 谭春明 , 李平兰 . 鱼籽营养成分及相关产品的研究进展 [ J ] . 中国水产 ,2021, ( 第 8 期 ) .

[ 2 ] 郑婷婷 , 周静 , 翁欣 , 陈丽娇 , 程文健 , 庞杰 , 梁鹏 . 四种海产鱼卵的营养成分差异性分析及评价 [ J ] .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 第 13 期 ) .

[ 3 ] 郑婷婷 , 梁鹏 , 张卿 , 程文健 , 陈丽娇 . 鲤鱼卵和青鱼卵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 J ] . 食品工业 ,2020, ( 第 6 期 ) .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 · 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李潇   中国科普作者协会会员

审核丨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监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

策划丨甄曦

责编丨甄曦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相关推荐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