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科技创新园鸟瞰 □资料照片
重离子加速器的精密轨道内,微观粒子以极高能量对撞,揭示着物质的深层奥秘;生物医药实验室的显示屏上,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地记录着新材料的反应数据,每一组数字都承载着创新的可能;新材料的生产线上,一片片薄如蝉翼的金属箔材顺利下线,勾勒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图景 ……" 十四五 " 以来,这样充满创新动感的场景,在黄河之滨的金城兰州已愈发寻常。一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浪潮,正深刻重塑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发展格局。从国之重器到市场应用,兰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攻坚推进强科技行动,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升至 82.61%,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在创新发展的征程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战略引领与生态优化
构筑创新驱动新高地
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顶层的战略谋划和优良的创新生态。" 十四五 " 期间,市委、市政府将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将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将 " 着力建设创新兰州 " 列为重点任务。高规格的全市科技大会擘画了科技强市蓝图,创新建立的 " 市委书记倾听委员之声 " 等政企研对话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了关键环节。一系列重磅政策,如《创新兰州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推进 "161" 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兰州建设的工作举措》等密集出台,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建立的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城校院所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
体制机制创新是释放创新活力的关键。我市纵深推进科研领域 " 放管服 " 改革,实施科技项目经费 " 包干制 "、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等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揭牌成立兰州知识产权转化交易中心,并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建成市级科普基地 210 家,推动科学素养全民跃升。这种 " 战略顶层设计 + 政策精准滴灌 + 生态持续优化 " 的组合拳,为兰州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平台跃升与攻关突破 锻造区域创新强引擎
创新平台能级的提升,为兰州市集聚了高端科研资源。" 十四五 " 以来,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提质增速,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持续增强。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 " 靶向 " 培育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兰州高新区聚焦生物医药首位产业,国药中生(西北)健康科技产业园医美产业化基地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在国家高新区中排名升至第 53 位;兰州经开区则加速构建航空航天等四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令人振奋的是,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北创新基地的落地,12 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其中兰州大学草种创新实验室入选首批标杆实验室,标志着兰州战略科技力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以黄河为廊带优化布局的黄河百里科创大走廊,已集聚 20 个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条充满活力的创新轴线。
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兰州市展现出了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与实力。通过推行 " 揭榜挂帅 " 等机制,投入市级科技资金 2.4 亿元,并争取中央、省级重大专项 2860 余项,支持在兰科研 " 新四军 " 力量攻坚克难。" 十四五 " 以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3 项、省级奖项 627 项。首套国产重离子治癌设备成功打破国际垄断,霍尔推力器助力 " 天和 " 核心舱稳定运行,特种润滑材料护航长征火箭,以及 " 中百 1 号 " 食用百合、高温气冷堆核石墨、氢能冶金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诸多领域实现了从 " 跟跑 " 到 " 并跑 " 甚至 " 领跑 " 的转变。
转化增效与主体培育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彰显其价值。我市制定《创新兰州 2025 年暨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年行动方案》,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 百千万 " 行动。黄河百里科创大走廊内的 20 个平台正构建 " 基础研究 - 中试熟化 - 产业孵化 - 市场应用 " 全链条生态。支持组建的 6 家创新联合体,在化工新材料等领域解决了 " 卡脖子 " 难题。省市共建的兰州科技大市场和技术转移机构网络效能显现,创新血脉畅通无阻。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截至目前,我市通过实施梯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 1090 家、512 家、1349 家,分别占全省的 44%、29%、30%。隐形独角兽和种子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两年达到 13 家。" 科技专员 " 派驻、企业创新积分制推广,共同营造了万马奔腾的创新局面。
聚才引智与开放合作 打造创新人才聚集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兰州市坚持 " 全域人才观 ",迭代升级人才新政 2.0 版,出台 58 条靶向政策,投入 3.5 亿元做优 " 引育服用 " 文章。通过 " 柔性引进 "、项目合作等方式,广泛汇聚海内外智力资源。
目前,全市拥有两院院士 42 人,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 225 人,R&D 人员 3.47 万人。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 14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9 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9 个。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展示舞台,持续为创新兰州注入源头活水。
锚定目标再出发 谱写创新兰州新篇章
立足 " 十四五 " 打下的坚实基础,展望 " 十五五 ",兰州市科技创新事业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兰州市将坚持 " 四个面向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攻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关键技术。
立足 " 十四五 ",兰州市将在创新能级上实现新跃升。推动兰白两区进位升级,争取布局更多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使黄河百里科创大走廊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立足 " 十四五 ",兰州市将在产业赋能上展现新作为。围绕 "3+2" 现代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 " 最后一公里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立足 " 十四五 ",兰州市在创新生态上将达到新水平。通过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技金融服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一切创新源泉在黄河之滨充分涌流。
" 十四五 " 的辉煌成就,为兰州创新发展标注了崭新高度。兰州市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沿着科技强市的道路奋勇前行,为强省会行动、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贡献更加强劲的科技动能。
本报记者 华 静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