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1 日,泡泡玛特公布第三季度最新业务情况。凭借强劲的增长,泡泡玛特再度引发市场关注。
公告显示,除了国内市场稳步提升外,泡泡玛特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更是惊艳四座。其中,美洲地区取得了近 13 倍的收益增长,欧洲地区则增长超 7 倍。即便是增幅最小的亚太市场,也有 170% 至 175% 的增长。
不过,在泡泡玛特发布第三季度业务情况的当天,公司股价便下跌 8.08%。紧接着,10 月 23 日,公司股价再度大幅下挫 9.36%。
若将时间线拉长,相较 8 月下旬一度冲破 4000 亿港元的高光时刻,泡泡玛特截至 10 月 23 日收盘时的市值已缩水至 3121 亿港元。
事实上,泡泡玛特在海内外市场爆火的背后,离不开公司对 LABUBU 这一 IP 的悉心经营,公司围绕这一 IP 打造的多个系列均已取得不俗的市场表现。其中,个别隐藏单品的价格在二手市场更是被炒得火热,溢价幅度甚至超过 10 倍。
不过,市场总是充满变数。即便泡泡玛特如今已是全球顶流,旗下多款热门产品溢价颇高,但其也频频传出产品价格下跌的消息。
有分析认为,在 LABUBU 为泡泡玛特疯狂吸金,并稳坐公司第一大 IP 宝座的背景下,泡泡玛特能否持续发挥创意与实力,打造出更多的 "LABUBU 们 " 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泡泡玛特自身发展的关键命题,更是关乎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否持续领跑的重要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据福布斯实时富豪榜,截至 10 月 23 日下午 18 时,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及其家族以 188 亿美元的身家,位列全球富豪榜第 130 名的高位。
不过,此前一度登顶河南首富的他,没能守住这一 " 宝座 ",其最新财富被牧原集团创始人秦英林反超。
三季度再创亮眼增速,近期股价表现遇挫
10 月 21 日下午,泡泡玛特公布了其 2025 年第三季度的最新业务情况。公告显示,公司第三季度整体收益(未经审核)较 2024 年同期增长 245% 至 250%。
具体来看,泡泡玛特来自中国的收益同比增长 185% 至 190%,海外收益同比更是暴涨 365% 至 370%。
第三季度,泡泡玛特在中国市场的整体表现优异,其中线下渠道收益同比增长 130% 至 135%;线上渠道同比增长 300% 至 305%。
与国内市场相比,泡泡玛特在海外市场的增长势头更为抢眼。三大主要市场中,亚太(除中国以外)市场收益同比增长 170% 至 175%;美洲同比狂飙 1265% 至 1270%,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欧洲及其他地区同比涨幅也高达 735% 至 740%。
中金公司分析指出,泡泡玛特第三季度业绩表现超市场预期,主因头部产品系列推新、欧美市场加速增长,同时产能端释放节奏加速。
在国内市场,泡泡玛特线下不断优化渠道、提升门店运营能力;线上又通过产能释放、加速放货,加大 " 黄牛 " 与炒作打击力度,显著改善粉丝整体购买体验。
在海外市场,泡泡玛特 IP 全球热度走高,欧美市场引领增长。
据中金公司统计,其预计泡泡玛特第三季度在海外新开门店 23 家,其中亚太 / 美洲 / 欧洲及其他分别新开 5/12/6 家,包括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纽约世贸中心等首店、高势能店。
通过本土化运营、优质新品、IP 联名和名人效应等途径,泡泡玛特推动自有品牌的价值和热度不断抬升,使公司获得了穿越周期的能力与长期成长的空间。
天眼查显示,泡泡玛特于 2020 年 12 月 11 日登陆港股。截至上市首日收盘,泡泡玛特的市值约 953 亿港元。
转眼五年左右的时间过去,如今,泡泡玛特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已远超上市之初。截至 10 月 23 日收盘,泡泡玛特的最新市值已攀升至约 3121 亿港元。
不过,雷达财经注意到,在 10 月 17 日至 23 日期间,泡泡玛特的股价整体呈现下行趋势。除 22 日股价回升 2.4% 外,其余几个交易日股价均有所下滑。
特别是在公司公布三季度业务状况的 10 月 21 日,泡泡玛特的股价一度暴跌 8.08%。而到了 10 月 23 日,其股价的单日跌幅更是扩大至 9.36%。
对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波动,创始人王宁在 7 月接受央视新闻专访时曾给出回应:" 我们现在的市值大概 3000 多亿,那你每天涨两个点就上升 100 亿,跌两个点就下跌 100 亿。那如果‘标题党‘的话,每天都有人说你‘暴跌百亿’。"
王宁表示," 其实我们的市值,不管是大家认为当年很高又降下来也好、现在又回上去也罢,它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行为),其实是通过市场投票来认可你的价值。"
LABUBU 成 " 摇钱树 ",谁能接棒下一程?
回顾 LABUBU 意外走红的这段时光,泡泡玛特的业绩彷佛坐上火箭般一路高歌猛进。
据同花顺 iFinD 数据,去年泡泡玛特展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以高达 106.92% 的超高增长率,实现了 130.38 亿元的全年营收,成功跻身百亿营收阵营。
同期,泡泡玛特的归母净利润同样实现了三位数的飞跃,以 188.8% 的增长率斩获 31.25 亿元的利润。
进入 2025 年,泡泡玛特的业绩更是如虎添翼、加速狂飙。上半年,公司营收直接增加两倍多,达到 138.76 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增加近 4 倍,达到 45.74 亿元。
仅仅半年时间,泡泡玛特的业绩便超过去年全年。如此强劲的业绩表现,让外界直呼不可思议。而泡泡玛特所缔造的前述商业奇迹,离不开 LABUBU 这一 " 丑萌 " 形象的火爆出圈。
据悉,这个笑起来露出一排尖尖牙齿的顶流网红,隶属于泡泡玛特旗下艺术家 IP 中的 THE MONSTERS 系列,是由中国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的北欧森林精灵形象。
据公司年报,2023 年,THE MONSTERS 系列实现收入 3.68 亿元,收入占比仅为 5.8%。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该系列的收入便在去年直接飙升 726.6%,达到 30.41 亿元,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至 23.3%,一跃成为公司收入占比最高的第一大 IP。
今年上半年,THE MONSTERS 系列乘胜追击,再度斩获 48.14 亿元的收入,同比大涨近 7 倍,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34.7%,持续在公司的 IP 阵营中领跑。
雷达财经了解到,除了 THE MONSTERS 系列,泡泡玛特旗下还拥有众多 IP,如 MOLLY、SKULLPANDA、CRYBABY、DIMOO 等系列,它们共同构成了泡泡玛特丰富的 IP 矩阵。
以 2023 年公司最畅销的 MOLLY 和 SKULLPANDA 系列为例,当年它们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16.2% 和 16.3%。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它们的占比分别为 9.8% 和 8.8%。
即便上半年前述两个系列的收入同比增速亦高达 73.5% 和 112.4%,但仍明显不及公司上半年超过 200% 的营收增速。相比之下,足以看出 THE MONSTERS 系列的强劲拉动作用。
在半年报中,泡泡玛特强调,IP 运营与创意设计是推动泡泡玛特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公司也在不断加大产品设计创新力度,持续丰富产品种类,以满足不同粉丝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但就目前来看,泡泡玛特的增长动力仍较为依赖 THE MONSTERS 系列。比如,公司今年推出的 " 前方高能系列 "、" 心底密码系列 " 等高热度的新品,都是对 LABUBU 这一 IP 价值的进一步 " 榨取 "。
虽然泡泡玛特今年推出的 " 星星人美味时刻系列 " 同样引发了消费者的抢购狂潮,但该系列上半年的收入占比仅为 2.8%。星星人能否接棒 LABUBU,成为泡泡玛特的下一条增长曲线,尚需市场长期检验与观察。
产品价格波动大," 顶流 " 热度能撑多久?
事实上,近期在资本市场股价有所回落的泡泡玛特,此前也频频传出产品价格大跌的消息。
据扬子晚报报道,泡泡玛特在 8 月末发布的 " 心底密码系列 "(即迷你 LABUBU),在二手平台仅维系了一周的热度,其价格便大幅回落。
截至 9 月 8 日,得物 App 数据显示,该迷你系列单盒成交均价降至 107 元,整盒回落至 1446 元,溢价较初期大幅缩水超 50%。
而泡泡玛特此前备受追捧的旧款 LABUBU,同样未能逃脱价格下跌的命运。比如,公司此前热卖的 " 前方高能系列 ",其整端回收价从 6 月中旬的 1380 元降至 9 月的 600 至 700 元。
此外,原价 99 元的第三代 " 忠诚 " 款,最低 81 元即可入手;一度被炒至万元的 " 本我 " 隐藏款,最高 840 元也可 " 包拆出 "。
然而,就在市场对泡泡玛特打造爆款能力产生质疑之际,泡泡玛特 10 月推出的万圣节 "WHY SO SERIOUS" 系列盲盒却再次受到消费者追捧。
除了开卖即售罄,得物 App 数据显示,该系列中以 LABUBU 为原型的大隐藏 " 月影假面 ",其价格从 159 元涨至峰值成交价 2289 元,溢价 13.4 倍。而以星星人为原型的小隐藏 " 泡泡糖 " 商家出价为 1569 元,溢价 9 倍。
与此同时,在海内外拥有诸多明星粉丝的泡泡玛特,还再次发动了其传统技能—— " 名人效应 "。
不过,这次为其站台的并非某个顶流歌手或演员,而是市值逼近 4 万亿美元的顶级科技公司——苹果公司的 CEO 库克。
10 月 13 日,库克再度开启中国行,首站便现身 LABUBU 所属的 THE MONSTERS 10 周年巡展。在巡展现场,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与 LABUBU 的设计者、艺术家龙家升一同陪同库克参观。
值得一提的是,龙家升还赠送给库克一个特殊的 LABUBU 玩偶,该玩偶穿黑衣服、白鞋子、戴眼镜,左手还拿着一个 iPhone 手机。
谈及 LABUBU 这一 IP 的火爆,王宁此前在接受虎嗅采访时表示," 从产品层面看,我们的目标不是让 LABUBU 成为一时爆红的流行符号,而是打造一个具备长期生命力的 IP。"
对于整个公司,王宁则表达了 " 居安思危 " 的态度:" 近期,公司被推到了一个备受关注的位置。热度越高,意味着外界期待越高,风险也随之上升。这既是机遇,更是对我们的考验。"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国消费品牌成功出海的典范,泡泡玛特已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未来,泡泡玛特能否在 LABUBU 之后持续打造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爆款 IP,进而在海内外市场保持稳健的发展潜力?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