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被层层拨开。
正如蓝驰创投今年人民币基金合伙人大会的主题—— " 东方既白 ",承接着去年 " 跳出象限 " 的探索。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告诉投资界:" 去年是在寻求不确定性中的穿越之道。今年则是看到了很多于增长而言的约束条件,但也看到了跳出象限、穿越周期的可能路径。深感曙光已现,当大展拳脚。" 更多科技破晓之初的机遇摆在了面前。

过去一段时间里,这支投资团队的足迹已遍布 AI:
从模型及应用层的月之暗面、Genspark、与爱为舞、百图生科、大千科技、元理智能;到具身智能领域的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机器人、它石智航、灵初智能、Hillbot;再到 AI 硬件的 VITURE、可以科技、Haivivi、庞伯特;底层基础设施则有 PPIO、潞晨科技、伊辛智能、智与芯行……一张系统化 AI 投资版图浮现。
如此笃定出手,在当下一级市场并不多见。
而过往 20 年,蓝驰亲历了多个产业轮转,几乎在每一个新周期都能快速迭代并精准调整其投资策略。当下纷纷扰扰,这无疑是一个极 佳的早期科技投资研究样本。
变局
中国 AI 路径浮现
如你所见,投资 AI 已成为国内创投圈最主流的科技叙事。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离 OpenAI 有多远?" 都是悬在中国 AI 从业者心头的灵魂拷问。
以往," 追赶 " 是大多数人对于国内 AI 产业的印象。然而浸润科技产业多年,蓝驰的分享却让我们看到另外的一面。
先从宏观背景说起——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 " 腾笼换鸟 " 当中,科技驱动成为新主线。放眼望去,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内需与消费成为增长主导。代表 " 新质生产力 " 的 " 三新 " 经济占比稳步提升,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标志着产业升级进入深化阶段。正如我们看到,Deepseek、智元机器人、月之暗面、宇树科技等科技产品持续出圈,实现从跟随创新到自主突破的跨越。
如此一幕幕,皆为中国早期科技投资奠定宏观基础。
另一方面,在这场关乎未来经济话语权的竞赛里,美国以闭源、高成本模式与企业服务生态深度绑定,中国 AI 创业者则依托活跃的开源生态、庞大多元的应用场景与完整供应链,凭借高性价比硬件和智能体(Agentic)能力竞争,呈现出 " 双轨并行 " 之势。
早前蓝驰内部就预判,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中 美技术生态的 " 双轨并行 ",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差异化的 AI 创新路径。
" 我记得去年夏天我去硅谷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谈论基础模型,但只提到了 OpenAI、Anthropic 甚至 X AI"。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感慨,尽管那时 " 中国版 ChatGPT" 之战打得激烈,却几乎没人提及中国的基础模型。
现在情况悄然发生改变," 今年硅谷的人除了提 DeepSeek,也都在关注 Kimi 和 Qwen。"
这是一抹小小缩影。如果说过去中国产业常常处于 Tier 2 或 Tier 3 的位置,尤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让狂飙两年的 AI 行业走到十字路口。那么从年初 DeepSeek 以 " 高性能、全开源 " 的路径出圈,证明通过中国 AI 走的路,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做 Tier 1 的竞争者,正改变着这场战局的走向。
创投圈愈发感受到,DeepSeek 爆红看上去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其实早晚都会发生。在这背后,中国 AI 已走出一条强调应用深度、产业化速度与成本效率的独特道路。
以认知为驱动,是蓝驰一直以来的投资打法。朱天宇介绍,蓝驰主要围绕五大关键趋势进行系统投资布局。首先便是国内以开源为主的大语言模型开发策略,带来更多可能性。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开源模型凭借更低成本、更强的灵活性,形成 " 飞轮效应 "。
" ‘飞轮效应’对基础模型计算至关重要。" 朱天宇聊起背后的逻辑:通过开源模式降低单位成本,采用率就会更高,于是模型迭代更快,催生更丰富的应用程序,其中生成的海量数据又会反过来优化模型,形成正向循环。换言之,谁能构建起高效的数据飞轮,谁就能在 AI 竞争中建立长久的壁垒。
" 第二个趋势是强化学习(RL)日臻重要。" 打个比方,大语言模型的预训练就像是在图书馆学习,而强化学习则是在实践中学习,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实际上拓展了大语言模型的智能范围和密度。
第三个趋势,则是 Agentic System 具备自主性并释放基础模型潜力。" 基础模型非常强大,但也非常庞大,有着大量的参数,很难理解和运用。" 朱天宇判断,Agentic System 能构建一系列的影响因素和链条,帮助我们真正利用基础模型的力量交付结果而不只是答案,同时也能从强化学习中受益。
过去一段时间,全球 AI Coding 赛道融资火爆,这是蓝驰看到的第四个趋势—— AI Coding 能力的外溢正在成为推动个性化应用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因素。此外,多模态技术也推动了各类人工智能应用的蓬勃发展。
属于中国的 AI 创新路径正在显现。
解码 AI 投资版图
春江水暖,身处一线的投资人最 先感受到变化。
早在 2021 年初,蓝驰就关注到了大模型投资机会。后来 ChatGPT 出现,蓝驰判断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大模型,但最终是否能走出来则取决于人才密度、算力资源、数据资源。而在早期阶段,最核心的还是人才密度,尤其是天才科学家的密度。
沿着这样的逻辑,2023 年蓝驰参与月之暗面 A1 轮融资,当时决定投资的关键就是创始人杨植麟本人,他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师从苹果 AI 负责人,也是国内 35 岁以下 NLP 领域引用最高的研究者。后面公司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份判断,今年 7 月,月之暗面发布的新模型 "Kimi K2" 在全球引发轰动,被 Nature 杂志评价为 " 另一个 DeepSeek 时刻 "。
行至当下,AI 应用正爆发式增长。早在 2024 年 1 月,蓝驰便出手了 Genspark 天使轮融资。后者是一家在硅谷和新加坡的华人创业公司,由小度前 CEO 景鲲与小度前 CTO 朱凯华联合创立。这是一支仅 24 人规模的精悍团队,但在发布新功能 Super Agent 后,短短 45 天内创下 3600 万美元 ARR 的成绩,成为新晋 AI Agent 爆款。
随着 Deepseek 推动 AI 开源与技术平权,蓝驰今年还相继出手 AI 应用项目大千科技、3D 内容创作平台影眸科技、企业智能体公司元理智能等。值得一提的是,眼下几乎所有的大模型公司都在探索 AI 应用落地,前不久,月之暗面也正式推出名为 "OK Computer" 的多智能体产品。
蓝驰还判断,三浪叠加的大趋势下,中国在硬件快速迭代与供应链效率上的工程化优势,正推动 AI 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为此,蓝驰已投资可以科技、Haivivi、VITURE、Pongbot 等原生 AI 硬件公司。
这里面,VITURE 凭借 "Google/Apple 级技术纵深 + 硅谷 - 深圳供应链落地能力 ",早期通过 Kickstarter 众 筹一炮而红,成为全球领 先的智能眼镜品牌;Pongbot 则从乒乓球和网球品类切入智能陪练机器人赛道,已取得市场的认可……令人印象深刻。
更大的亮点在于具身领域。尽管机器人的智能化已经历经几波浪潮,但眼下 AI 与机器人的融合发展正在催生全新的具身智能产业。放眼蓝驰对 AI 整体的投资版图,具身智能无疑是极为重注的细分赛道之一。
早在 2023 年,蓝驰相继投资了银河通用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短短几年估值暴涨,它们也为蓝驰在内的众多早期投资人带来不菲回报。今年春天,蓝驰还联合领投了它石智航 1.2 亿美元天使轮,一举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 大融资额纪录。
最新一幕是,则是今年 9 月蓝驰已完成对机器人公司 Hillbot 的投资。据悉,这是目前仿真器领域唯 一的华人团队创业公司。
这是当下 AI 投资变迁的写照——随着大模型赛道投资日趋冷静,投资人对 AI 应用层、硬件的热情持续攀升。风口变换,更加考验一家机构的定力,至今蓝驰已提前布局,围绕 AI 应用、具身、智能硬件、医疗生物科技构建起头部项目矩阵。
创业者的面孔也在发生变化。相比过去,蓝驰内部更深刻地感受到顶 尖华人技术人才回流趋势。他们呈现出相比上一代创业者不同的特质:年轻、高学历、成就卓 越且具有全球化视野。诸如月之暗面杨植麟、银河通用王鹤、智元机器人彭志辉……这些特质在蓝驰的许多被投公司身上都有鲜明的体现。
随着中国基础模型的追赶步伐加快,中国市场的这些人才在过去 12 个月里积累了经验,看到机会后迅速投身创业。目睹着这一幕,蓝驰仿佛又回到了两年前 ChatGPT 爆发的时刻—— " 过去几个月我们非常忙碌。项目来源和潜在交易数量翻了一番。"
一个科技投资样本
回顾这一波 AI 浪潮,蓝驰给创投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立于 2008 年,近 20 年里经历了中国多轮行业变迁,始终专注科技投资。犹记得 2012 年左右,当时创投圈还在热衷模式创新的时候,蓝驰团队转身扎进云计算、大数据等 " 冷板凳 " 赛道。此后几年,风口起起伏伏,蓝驰一直埋头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医疗生物科技等门槛极高的科技领域耕耘。如今,那些看似不性感的赛道陆续跑出了诸多高成长性的明星项目。
持续迭代认知,如今蓝驰重仓 AI,始终坚定践行 " 押头部、投最前沿 " 的策略。比如,在月之暗面 A1 轮第 一个给出 TS、在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等炙手可热的具身项目上,早期投资、多轮加注……背后的共识是,AI 或许会带来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大的颠覆。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盲目与 Fomo。蓝驰在 AI 领域的整体布局,是基于对 " 什么在驱动人工智能底层变革 " 的整体思考,真正的投资机会,不在于跟风的速度,而在于是否能比别人更早看清结构性变化。
当然,一家基金能走多远,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与创业者一起成长。在蓝驰看来,早期投资的核心是 " 与人同行 "。因此 2023 年,怀着为全球创业者打造创业 DAO 的初心,蓝驰推出了创业者生态品牌 " 不鸣 Booming",至今吸引了众多优质创业者参与,成为同行研究的范本。
历时三年打磨沉淀,一个极 具蓝驰特色的创业生态悄然成型:共创社区不鸣创业营 Booming Camp,录取率仅 9%,通过不超过 20 人闭门深度特训,邀请投资人、产业大佬与创业者共创;主题沙龙 Booming Hub,为蓝驰与所有科技创投人搭建一个观点碰撞与聚会的场域;高端访谈 Booming Talk 深度对话蓝驰被投项目,还有今年 AI Founder 浓度 " 最高 " 的活动 Booming Night。
一家早期机构为何要做这件事?某种程度上,这是蓝驰底层价值观的体现—— 20 年来只做一件事,就是陪伴早期科技创业者从 0 到 1。
服务反哺投资,飞轮效应开始显现。一路走来,蓝驰坚持先于市场共识,提早布局 "Next Big Thing"。而这些领军企业共同构成蓝驰的产业资源网络,又帮助蓝驰打造差异化项目来源和生态,形成一个独特的体系化优势。
" 未来属于 AI,而 AI 的机会必然在早期。" 当赛道变得拥挤,也是淘汰赛的开始。正如蓝驰强调,"AI 早期投资看似竞争激烈,但真正的壁垒不在‘抢到项目’,而在于能否在结构性噪音中保持独立思考、在周期波动中持续出手。"
中国创新的河流奔腾不息。这样的投资人正与新一代科技创业者前行,一起定义即将到来的白昼。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吴琼,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10/556630.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