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9小时前
12年0收入,市值1635亿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什么样的公司能够股价暴涨?

即使你不是一位老股民,应该也能本着基础经济学常识给出答案,比如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迎来了重大政策利好、拿到了震撼行业的大合同、创造了超预期的业绩表现,进而让投资者集体 " 虎躯一震 "。前不久的甲骨文就是个好例子,由于在 9 月 10 日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的未完成订单(即剩余履约义务,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计划内的远期收入)总规模达到了史无前例的 4550 亿美元,甲骨文股价盘中最高暴涨 42%,让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短暂地当了一把全球首富。

但最近,美股却诞生了一个极端反例。这家公司至今收入为 0,也没有任何实际的商业落地场景,甚至成立 10 多年来一直处于 " 技术转化阶段 ",每年需要也纯粹的研发端投入超过 1 亿美元,却能够在 2025 年 10 月 20 日之前的 12 个月里暴涨 900%,市值一度突破了 2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635 亿)。

这家公司叫做 Oklo,一家由 OpenAI 创始人萨姆 · 奥特曼参与孵化的公司,目的是推进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的研发和建设。

而且你没有看错,Oklo 不仅没有近年来大热的技术概念 " 可控核聚变 ",还能够在没有收入、没有商业落地案例的前提下实现股价暴涨,创业故事非常朴实无华,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美国科研型创业者的一个标准样本。

" 庸俗 " 的未来公司

Oklo 的创始人叫做德维特(Jacob DeWitte),创业的想法萌生于 2007 年。当年他还在麻省理工攻读核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的课题是研究如何帮助世界各地已投入使用的大型反应堆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其发电量,结果越研究越心寒,越发觉得当下的核电产业就是一个标准的 " 傻大黑粗 " 行业,在现有的技术框架下,一座核电站的建成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的时间,成本超支达到 10 亿美元以上的案例屡见不鲜,并且严重占用公共资源——例如美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现在的印第安纳州国家实验室(INL),占地就达到了 900 平方英里(约合 2331 平方公里),累计产生数百吨铀废料,深埋地下,没有任何明确地回收治理方案。

德维特认为核电站不应该那么大、不应该产生那么多核废料、更不应该把核废料往地下一埋就撒手不管。恰逢此时,他设计的实验,一个 " 用来消耗核废料的熔盐反应堆 " 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获得了很多 " 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大公司 " 的关注。再加上他在麻省理工读书期间大量参与校友活动,接触了创业生态,了解了市场化能源产业的现状、创业做公司大概是个什么流程、风险投资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顺理成章,2013 年,当时已经读到博士的德维特拉上了自己的几位室友,以 " 下一代核电技术 " 为主题参加了当年的麻省理工创业大赛,成功地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清洁能源奖和 10 万美元奖学金,Oklo 也就这样顺其自然地诞生了。

当然,Oklo 也是经历过一定波折的。2013 年公司成立之后,德维特的思路走纯市场化路线,靠自筹资金来推进项目。而这一计划在最开始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他们在 2013 年到 2014 年之间又先后成功入选了 MassChallenge 和 Y Combinator 这两家知名孵化器的训练营,拿到了一些外部融资。萨姆 · 奥特曼就是以 YC 主理人的身份,在 2014 年参与到了 Oklo 的创业过程中,又在次年以个人身份进行了投资并出任了 Oklo 的董事长,一路保驾护航到 2024 年正式完成 IPO。

但问题在于核电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行业。电力涉及国计民生,核能敏感而危险。即便是在强调自由竞争的美国,市场也完全是由政府掌控的,由能源部(DOE)下属的核管理委员会 ( NRC ) 负责制定民用核反应堆的设计标准,而这些设计标准是完全参照那些工作周期超过 50 年、发电量能够达到数百兆瓦大型反应堆制定的,Oklo 主推的小型化、短周期的小型核反应堆完全不符合标准。

所以在短暂地成为创业明星后,Oklo 的创业故事很快陷入了困顿。没有太多人看好他们的商业前景,创始团队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摆脱 " 学术研究型项目 " 的陷阱。

转机出现在 2016 年。那一年,美国能源部出台了一项改革措施,试图推动核电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优化了核反应堆项目的申请审批流程。Oklo 也正是利用了这个政策窗口期,完成了自身的组织架构调整,积极寻求与核管理委员会进行合作。而原本有浓厚麻省理工氛围、高度科研导向的创始团队,只保留了德维特和他的师姐卡洛琳 · 科克伦(Caroline Cochran)两个人。德维特说:" 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法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想着绕过去 "。

总之一番折腾后,Oklo 成为 2009 年以来首家拿到了由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发出的核电站联合建设许可申请的公司,成为了核电创业公司中的佼佼者,算是站稳了脚跟。但 " 代价 " 就是,志在改变行业沉疴痼疾的 Oklo,最终变成了一家 " 庸俗 " 的公司,与政府订单牢牢绑定,远离了当年在麻省理工课堂上畅想的 " 社区消费者 "。包括本轮 Oklo 的股价暴涨,其中一个重大利好就是 2025 年 5 月,美国和英国政府曾经签署协议,双方承诺将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核能领域投资约 3500 亿美元——当周,Oklo 的股价累计上涨了 47%。

如今,大概只有 Oklo 这个名字还保留着创始团队的 " 浪漫情怀 " ——

Oklo 是非洲国家加蓬的一个地名,这里曾经发现过一座距今约 17 亿年的核反应堆。地质学家们在考察后认为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各种巧合条件下形成的自持核裂变反应。但科幻迷们则认为,地球 40 多亿年的演化进程中其实曾经诞生过好几代高度文明,他们都曾经发展出了发达的科技,而这座失落的核反应堆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 空泛 " 的未来构想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在商业的叙事里," 谈梦想 " 是赢家的特权,只有 " 活下来 " 一切才有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无论是 Oklo 这家公司还是德维特都是成功的。

Oklo 的股价经历了超过一年的暴涨,股价涨幅达到了 900%,市值最巅峰时期达到了 2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635 亿)。德维特则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一方面成功地把联合创始人、自己的师姐卡洛琳变成了老婆,另一方面两口子也通过创业实现了财富自由——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德维特夫妇共持股 16%,市值最高时持股价值达到了 36.8 亿美元,卡洛琳也因此成为了美国仅有的 6 位 50 岁以下女亿万富豪之一。

(德维特两口子,图源:YC 官网)

但市场不仅是讲 " 结果 " 的,更是讲 " 理性 ",寻求可复制的。而 Oklo 恰恰是一家 " 结果 " 上过于成功,逻辑上过于跳跃的公司。

前面也说了,即使不是老股民,仅靠基础经济学常识也能知道,支撑一家公司股价的因素无外乎技术优势、市场地位、业绩表现、商务拓展等等。但如果一一对应上述因素,人们发现 Oklo 基本是一个 " 例外 ":

首先在业绩层面,Oklo 没有任何表现。根据 2025 年 6 月发布的财报显示,Oklo 在上一个财年没有任何收入,平均一个季度就能亏损 2500 万美元,目前唯一潜在的落地项目是位于美国爱荷华州某处的小型核反应堆,但根据规划,正式投产投用也至少是 2027 年以后的事。2024 年 5 月之所以能够上市,可以说完全是萨姆 · 奥特曼借用 SPAC 完成的 " 神之一笔 ",上市借用的 SPAC 壳是由奥特曼成立的 AltC Acquisition Corp。也正因为如此,在 2024 年 5 月 10 日上市当天 Oklo 就感受到市场的铁拳,首日股价就暴跌了 54%。

其次在利好层面,Oklo 颇有梯云纵的嫌疑。前面提到了,Oklo 本轮暴涨有相当一部分得益于政策层面的大量投入,其中包括特朗普签署的一揽子新能源基础建设的协议,也包括他们的前董事会成员克里斯 · 赖特 ( Chris Wright ) 在今年年初加入了特朗普政府,被任命为美国能源部长。

还有一部分利好来自于人工智能的红利。一个最直接的逻辑是,当人工智能成为社会基础设施后,巨大的算力需求也催生了巨大的电力缺口,而核电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电力来源—— Oklo 声称项目最终落地后,发电成本大概为 90 美元 / 兆瓦时,而传统核电的平均发电成本为 133 美元 / 每兆瓦时、火力发电(天然气)成本预计为 126 美元 / 每兆瓦时。奥特曼也多次表示:" 我认为没有核能,我们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通用人工智能)…… 也许我们能仅靠太阳能和储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但从我的角度来看,(核能)是目前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令人信服的是,奥特曼也言行合一,除了 Oklo 之外也投资了其他核电行业的初创公司,且出手阔绰。例如 2021 年奥特曼就领投了另一个核电初创公司 Helion 的早期投资,掏了 5 亿美元中的 3.75 亿。与此同时,OpenAI 也确实展现出了巨大的电力需求,例如 2024 年 7 月奥特曼曾经主导过一个名为 "Tigris" 半导体项目,试图打造属于自己的、还自带晶圆厂 " 英伟达 " ——一旦整个项目能够最终落地,必然是个深不可测的 " 吞电神兽 "。

但 Oklo 的落地难度太大了。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完成落地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 SMR ) 只有三座,分别位于俄罗斯和中国。且 SMR 项目落地之后的发电成本,也分别超出最初估算的 300% 到 400%,预计到 2030 年左右发电成本能够降到 182 美元 / 每兆瓦时,也不是很划算。

更重要的是,Oklo 并没有什么绝对的领先地位。在美国就有大量的公司与他们竞争,Oklo 的竞争对手还有比尔 · 盖茨支持的 TerraPower、亚马逊支持的 X-energy 和 Kairos Power。这些公司都紧抱大腿,都能吃到不少资源。其中一家叫做 NuScale 非常直接地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Oklo 是 2009 年以来首家拿到了由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发出的核电站联合建设许可申请的民营公司,而 NuScale 更进一步,是第一个获得美国核管理委员会 SMR 设计认证的公司,已经和田纳西州达成了总量 6 千兆瓦时的部署,公布的发电成本为 64 美元 / 每兆瓦时。

除此而外,一些核电工程师表示核电小型化从目前来看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小型反应堆所需的钢材、混凝土、安全系统、冷却管道和传感器的需求更大、材料要求更高,反而从工程角度来看,投建一个大型反应堆更便宜。

联想到 OpenAI、甲骨文、英伟达三家公司不断互相投喂 " 千亿美元 " 订单,循环抬升人工智能整体规模的事迹(参见《7100 亿,黄仁勋梭哈了》),在目睹了 Oklo 本轮暴涨后,大量分析师都发出了质疑:电力的确将出现巨大的缺口,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确是未来的大方向,但为什么非得是 Oklo 呢这有没有可能是投资者们在吹风,硬炒给炒起来的呢

而 Oklo 本轮的增长行情也在 10 月 20 日那一周,有了走向终点的迹象,在盘中一度创下 193.84 美元的历史新高之后掉头急转直下,直接跌去了 32%。有分析师说:"Oklo 是投机的顶峰,这是那种你会把它放进 ETF 里而不是退休理财组合里的股票 …… 我完全同意,如果你想抛售一些股票,那就选 Oklo 吧,因为它发展得太快太猛了。"

但吊诡的是,随着 Oklo 宣布和欧洲核能开发商 newcleo 达成协议,将共同投资高达 20 亿美元用于美国各地的先进核燃料制造基础设施,Oklo 的股价又从 115 美元涨回了 136 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来看,关于 Oklo 的价值争议远还没有结束,一家 0 收入的公司的市值上限或许将在不久的未来继续刷新。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