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新片争议挺大。
有人说这是看见女性,也有人说是在消费。
在这个性别话题越发尖锐的时代,一部女性作品的出现,比它落定的成绩更先到来的,必定是争议。
女权,还是消费女权?
赞美和骂名,都藏在最新的这部电影里——
下一个台风

主演张子枫、张伟丽(没错,就是那个 UFC 运动员),李心洁、姚晨作配。
四个女人,拉开四角张力。
导演李玉。
还没观影就能感受到浓浓的 " 含女量 "。
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好评和负评都来于此。
受伤的女人
故事上,《台风》是简单的。
张子枫饰演的林沫沫(张子枫 饰)在毕业宴上,被喝醉的男老师堵在厕所侵犯、殴打,想告对方强奸,却因证据不足败诉。
失落的她来到一个海岛散心。
在这里,她遇见另一个女孩,阿汐(张伟丽 饰)。

阿汐很特别。
乍一看像个男人,讨厌裙子,不说话,只打手语。
但她心思又细腻——
会救受伤的海鸟(海鸟是渔民的对头),会在意别人的目光,会跟背后嚼舌根的人动手,甚至进过少管所。
一场争执戏,解释了她敏感易怒的全部原因。
原来阿汐的妈妈,是岛上有名的 " 淫妇 "。
- 鸡婆的小孩啊
没人教啊

沫沫的败诉被网络暴民污名为打拳、仙人跳;
而在海岛的传闻里,阿汐的妈妈在船上勾引男人,投海身亡,被当地人看作是 " 妈祖的惩罚 "。
某种意义上,外来的沫沫,和土生土长的阿汐,受困于同一场风暴。
她眼睛受伤,她不爱说话。
两个残缺的灵魂在海岛上奔跑,相处中,慢慢打开封闭的内心。

- 我知道你为什么不说话
因为根本就没有值得你说话的人
我也一样

此时,小岛也将迎来一场真实的台风。
在气象预警中,沫沫接到电话,被告出钱让她撤诉,甚至搬出了自己的妻子(姚晨 饰)前来施压。
" 那天晚上他喝多了,你也没少喝,这事说不清楚。"

而在岛上游荡的这几日,沫沫还认识了另一个奇怪的女人,青蚵嫂(李心洁 饰)。
她早年死了丈夫,儿子又在国外,全凭 " 守寡 " 的好名声在海岛坚挺下来。
没人想到,她看似开朗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阴暗的真相。

性侵、荡妇羞辱;
背叛、传统规训。
四个角色,各有各的伤痕。
在不知何时到来的台风中,受害者,成为这群女人共同的身份。
犯错的女人
在许多人看来,《台风》的好与坏是一体两面。
它大胆地将女性议题商业化,但同时,也将争议推向了高处。
比如逻辑的粗糙。
作为一个商业片,想用社会热点探讨女性议题无可厚非。
但电影不光在叙事方面不够流畅,许多细节还有漏洞——
张子枫受伤的眼睛,现实中泡水可能致盲,更别说下海游泳。
现在的 KTV 都有监控,性侵那么大动静,不太可能证据不足;
女性角色都是受害者,男性都是加害者,人设太过对立和扁平。



△ 陈嘉玲爸爸你在这里干嘛!
而更大的批评是:
俗。
不仅女性都被设定为受害者,许多情节更被认为落了俗套。
比如阿汐不穿裙子,没有女人味,片里一直被长辈念叨;

面对性侵,包括亲人在内,全世界都劝沫沫 " 算了 "、" 放过他 "、" 我是为了你好 ";

最经典的 " 打小三 "。
姚晨对着丈夫大哭大闹,最后还是帮忙撤诉,冷脸洗内裤。
拉着张子枫 " 游街示众 ",并煽动大家一起谩骂、羞辱。


这些情节,过于笔直了。
像是直接引用了网路话题,没有生活里的曲折。
而对于这些争议,导演的确在片中没有给出更多的上下文和解释,也没有拍出更为细腻的人物内心转变。
这也导致很多情节的过渡不是那么自然。
就像沫沫和阿汐突然就灵魂共鸣了,青蚵嫂突然就转变人设了(具体不剧透)、出卖主角的闺蜜突然就 girl helps girl,良心发现了。



但问题是——
为什么这样?
好像是她们的 " 爱女 " 本能突然觉醒。
这些毛病在商业片中非常常见,并不是《台风》独有。
可相较于其他的商业片,女性题材的商业片,似乎面临着更高、更挑剔、更完美主义的衡量标准。
情节不可以陈旧,角色不可以犯错。
否则你就是消费女权、就是卖弄苦难,动不动就上升到 " 原罪 " 的程度。
甚至于,我们可以从来势汹汹的争议中,看到观众的矛盾之处——
一边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替女性发声;
但同时,又不太能允许," 不规范 " 的女权作品出现。
此种反差。
倒与电影中的那个海岛有几分不谋而合——
记得吗?
片中没有一个完美女人。
不穿裙子不是好女人,勾引男人不是好女人,打小三不是好女人,受了欺负却不肯放男人一马,也不是好女人 ……
电影塑造的是一个极端的 " 厌女社会 "。
要村民允许你,要村民支持你,就必须符合超常的期待,甚至是预判别人的批评,稳稳地避开所有的危险区,才可以活下去。
而这或许是国产女性电影的新原罪。
一个全新的类型,还未成熟到渗入到更广的角落,就已面临动辄得咎的风险——
要么太俗、太商业、太下沉被嗤之以鼻;
要么太小众、太作者、太晦涩被束之高阁。
只有完美才配上桌。
逃不过台风的女人
最后,还是回到电影本身。
在一些人看来,只要作品消费了话题,启用了噱头,就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
就像《台风》的前排评论:
所有事不是男人挑起的吗,为什么又是女人出面?
加害者连一个镜头都没有,男人又美美隐身了。
但问题是——
这部电影的重点,就是聚焦于女性私密心事,讲述不同身份的女性身上发生的不同事情。
就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男性露脸,重要吗?
不管是张子枫的沫沫、张伟丽的阿汐、姚晨的陈淑楠、李心洁的青蚵嫂,甚至是那个一闪而过,对主角态度瞬息万变的闺蜜 ……
她们的身份是学生、老师、村妇、渔民。
也可能是女儿、妻子、朋友、情敌。
整部电影不光讲性侵,更讲了每位女性在面对冲突时原本对立,却被天然的性别同盟所激发的成长与转变。
(前方轻微剧透)
阿汐不是讨厌裙子,而是讨厌 " 女性符号 ",因为它在记忆里象征着负面。
童年的她没能救起投海自杀的母亲,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应激与畏惧——
当她知晓沫沫和男老师是酒后出事后,有一种下意识的反感和愤怒:
女人,为什么要主动和性扯上关系?
你为什么要做这些不好的事情

陈淑楠,全片最守旧的人,一个强奸犯的妻子。
她一边痛恨伴侣犯错,一边帮他东奔西走撤诉,可怜又可恨。
电影最后她虽然选择离开渣男,但新的课题又来了——
受害者虽然拿回了正义,但新的污名又降临到了女儿身上。

青蚵嫂。
算是最大的一个负面角色,但在揭露往事前,她对沫沫的态度是:
女孩子,不能怕,越怕他们越欺负你。
可见过了这么多年,她保守被动的观念也有所转变。

林沫沫。
片中的一个细节是:
在她为青蚵嫂画素描的时候,往她眼睛上加了一张渔网。
她堪破了恶的本源——落后。
因为被闭塞的海岛困住,所以只能抱残守缺。

在李玉的导筒里,女人永远是宇宙的中心。
《苹果》讲一个洗脚妹的遭遇,《观音山》聊县城少女的青春,《二次曝光》《兔子暴力》聚焦婚姻和母女;
上一部《断 · 桥》虽然口碑不佳,但核心依旧是困境中的女性,而非流量出演的男主角。

也就是说,不论做的好不好,但女性商业片的赛道,总会有人坚持做下去,总会有新的影视作品和人物出现。
那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们?
或许还是那句话——
真正的女性主义,从来比的不是谁更恨男人,而是谁更懂女人。
相比一味用高高在上的 " 正确正义 " 去审判每一部顶着票房风险和题材压力的女性电影,规训发出不同声音的创作者:
这个男性角色又隐身了,这个女性角色又不完美了,这种叙事又不够先进了。
发现它们的优点,它们的美,它们产生的进步,看到更多的可能,才是真正支持女性作品的姿态。
说到这,不得不提本片结尾的巧思。
沫沫和阿汐经过了一切后,选择在海边生起一把火,烧掉了那艘破烂不堪的船。
这艘船多年来修修补补,哪怕早已无法出海,但依然不舍得放弃。
船是什么呢?
或许是胆怯、是懦弱,是无法走出的安全区,是深埋心底的侥幸。
但两个女孩最终选择放一把火,让火苗吞噬木材,在潮湿的海滩上蒸腾出滚烫的水汽。
她们则在一片火海中流下热泪。


那一刻,两个被困在过往的囚徒才迎来真正的自由。
亲手斩断自己的锁链,不用被他人的眼光绑架,不用遵循既定的模板活着。
想不想原谅、愿不愿意回家、可不可以解脱、如何诠释自己的性别与立场,都成了她们握在手心里的自由。
女人该如何活着?
结尾的一张画,画的是一条长满羽毛的鱼,和一只遍体鳞伤的鸟。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是沫沫,一个是阿汐。

但其实它讲的是所有女人,不仅仅局限于电影本身。
有的女人看似体面,实则千疮百孔、有的女人为了他人的目光,用自己不喜欢的姿态活着、有的女人明明也是受害者,但总将刀刃指向更弱者,以此换取不被伤害的机会 ……
再进一步说,这其实无关性别,也不光是女人。
《台风》不够完美,但它重要在于发出了自己的声响。
台风过境,万物新生。
而下一场台风——
哪怕它迟迟未现身,但也在终将到来的路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