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20小时前
以更新,致未来——武汉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青山江滩是武汉首个 " 江、滩、城 " 三位一体的城市公园。长江日报区势影像创作营吴国响 摄

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把 " 推进城市更新 "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城市更新绝非简单的 " 拆旧建新 ",而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牵住城市这个 " 牛鼻子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武汉,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

推进城市更新,破解急难愁盼问题是发力方向。

江岸区协昌里小区,88 岁的孙凤兰老人轻松下楼晒太阳。小区 23 个单元装了 19 部电梯,解决了高龄老人的 " 下楼难 "。" 背后是漫长的居民协商、资金筹措和工程协调过程。" 社区群干坦言。

在汉阳区知音东苑社区,这种 " 考验 " 更为具体。这个近万人的老社区,停车难、出行难问题曾异常突出。2023 年,社区引入社会资金开建停车楼。如今,居民的车好停了,回家的路通畅了。

但停车楼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一开始,部分居民比较抵触,认为拆除部分公共绿地不合理。" 社区党委书记徐汇说,为了做通工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反复上门解释,直到居民看到新规划中保留了更多绿化和活动空间,才逐渐从反对转向支持。

2024 年,停车楼投用。徐汇感慨:" 城市更新考验的不仅是资金与技术,还有耐心、协调与创新的能力。"

今年 5 月,青山区新沟桥街道二十一街坊,一个特别的试点项目顺利封顶。不久后,100 多户居民就能搬回崭新的家。

这里的房子年代久远,安全隐患大。居民们没有等待,而是主动提出原地拆建,自发组建 " 住宅合作社 ",走出了一条新路:居民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参与。

" 我们根据居民需求设计了 7 种户型,连 40 多平方米的住房都能实现‘南北通透’,这在商品房市场几乎不可能。" 项目总建筑师吴晨认为," 人民城市人民建 ",城市更新就是要基于这一理念持续创新。

如果说地上的更新是 " 面子 ",那地下的工程就是 " 里子 ",其更新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地上。

在青山区白玉山街道,四康路曾是一条污水漫溢的 " 烦心路 "。几天前,这里的排水管网改造顺利完工。" 我们施工只用了 20 多天,但前期工作做了很久。" 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地下管网资料不全、施工需协调水电气等多个部门,以及 " 开膛破肚 "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都是 " 看不见的难题 "。

在硚口区,汉西一路因地下管网升级改造,已围挡施工至少半年。这种阵痛,是城市更新必须面对的。

" 城市更新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市规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面对群众所需,如何进行系统性、前瞻性规划,是更深层次的挑战。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另一头系着发展动能。如何让沉睡的 " 老空间 " 成为新动能的 " 沃土 ",武汉持续探索。

10 月 27 日,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内,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培训正在进行。这片土地上,曾是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新中国第一位 " 洋厂长 " 格里希工作过的地方。2024 年底,老厂区摇身一变,成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44 亩启动区 " 开园即满园 "。

" 从整体规划、资金投入到产业定位,每个环节都要深思熟虑。" 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招商成功只是第一步,长期的产业培育与生态构建才是真正的挑战。

同样,投入 2.2 亿元改造的武钢云谷 · 606,在保留工业遗迹的同时引入了 40 家新兴企业,成了热门综艺取景地。但其长期运营效益和产业集聚效应,仍有待市场检验。

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的转型同样引人注目。这个占地 6.7 万平方米的园区,被誉为 " 独一份 " 的成功。它巧妙地将工业遗址转变为集城市公园与金融机构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4 年税收累计超过 13 亿元。这种模式如何复制推广,许多到访者和专家都高度关注。

与老厂区相比,历史街区的更新更为复杂,其修缮和基础设施改造成本往往是新建项目的数倍。

咸安坊是国内保存较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武汉市按照 " 修旧如旧,保留原貌 " 的原则进行修缮。工程启动之初的估算显示,修缮一栋老建筑的成本可能比建新房高出 3 倍以上。

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在保留 50 余栋百年老建筑的同时拓展商业形态,去年客流突破 1000 万人次。一位文创店主指出:" 老建筑吸引游客,新业态留住消费。"

怎样避免业态同质化导致 " 千街一面 "?延庆里的改造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引入多家 " 一店一品 " 的非标商业,打造出 " 处处有惊喜 " 的消费体验,为历史街区的活化探索了差异化路径。

" 要把老空间变成城市的宝藏,必须立足于发展前提进行系统布局。" 市住更局相关负责人说,无论是老厂房还是历史街区,都不能走零散 " 盆景式 " 更新的路子。真正的城市更新,需要超越单个项目的成功,着眼于整体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发展动能的培育," 城市更新是一场基于长远发展、需要系统谋划的深刻变革 "。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物理改造,而是对城市和环境的重塑。它触及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牵住城市这个牛鼻子,以城市更新带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今年 9 月,汉正街新安九如片区的更新方案初步确定:不搞大拆大建,通过保留街巷肌理推动区域升级。

" 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动‘旧’产业升级,如何有效改善区域混杂的环境,是改造的核心问题。"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规划师朱婷文坦言,从 " 推倒重来 " 转向 " 精雕细琢 ",意味着更复杂的利益协调和更精细的治理能力。

更新治理方式,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响应。

走进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无数数据正悄然流动。一架无人机传回实时画面,江汉路步行街的人流密度、长江大桥的实时车流等,都化作跳动的数字。" 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值班工程师轻点鼠标,向记者展示这个连接 297 架无人机的 " 城市大脑 " 如何工作。

这个智慧系统正在改变武汉的城市治理方式。不久前,该系统通过实时画面看到黄鹤楼脚下积聚的共享单车,提前调度人员到场清理,避免了可能的交通拥堵。

更新发展理念,工业码头变身生态客厅。

在青山江滩,一对新人在 " 最美婚姻登记处 " 领证。这里曾是机器轰鸣的工业码头,如今绿化率达 80%,每年为城市贡献 724 吨碳汇。" 选择在这里领证,是因为它见证了武汉的变迁。" 新郎赵先生说。

更深远的更新,发生在驱动发展的动力引擎上。

今年 9 月 2 日,东湖高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关山大道片区将被列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建设关山大道环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带。其目标非常明确:通过城市更新,构建 " 楼上创业,楼下生活 " 的新生态。这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它以物理空间的集约优化,推动 " 政产学研金服用 " 等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

" 将这一蓝图转化为现实,成功吸引并留住高端要素,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社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称,城市更新是一条需要持续探索、不断克服挑战的道路,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前方。

来源:长江日报

评论
大家都在看